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當前,正是早稻生長關(guan) 鍵期。
配藥、裝藥、安電池,用手機連接無人機信號……湖南省耒陽市金綠豐(feng) 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綠油油的稻田旁,種糧大戶梁滿綠帶著90後的女兒(er) 、女婿,正在為(wei) 水稻噴灑農(nong) 藥。一台滿裝40公斤農(nong) 藥的無人機騰空而起,在稻田上空來回穿梭,操作手隻需調好參數,噴藥就能自動進行。
這已經是梁滿綠用的第三代植保無人機。他嘖嘖讚歎:“一代比一代強!幾年前的無人機還需手動控製,現在的機器完全自主飛行,自動避障,不僅(jin) 噴霧均勻、節省農(nong) 藥,而且效率更高,一天的噴藥麵積夠人工幹20多天。”
從(cong) “會(hui) 種地”變身“慧種地”,近年來,糧食大省湖南大力建設智慧智能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鏈,開展智慧農(nong) 業(ye) 示範創建,三湘大地上,一場農(nong) 業(ye) 智慧化、數字化、無人化的變革正在探索中前行。
“種田15年,從(cong) 來沒有這樣輕鬆過。”梁滿綠說。
2007年春節剛過,在外打工10多年的梁滿綠和妻子王國萍商量留在老家,在分析了養(yang) 魚、養(yang) 豬、養(yang) 雞鴨等選項後,夫妻倆(lia) 毅然決(jue) 定種糧。
“當初選擇種田,是想著技術門檻低,我有的是力氣,自己播種、除草、施肥、打藥、收割,應該有賺頭。”當年秋天,梁滿綠試種的1.3畝(mu) 水田收獲稻穀1600多斤,刨除化肥、農(nong) 藥、種子等成本,不算勞力,畝(mu) 收入800元。看到效益劃算,第二年開春,夫妻倆(lia) 四處聯係,流轉稻田100多畝(mu) 。
種植麵積擴大,從(cong) 播種到收割全靠自己肯定不行了。2008年春天,梁滿綠夫婦在農(nong) 機補貼政策的支持下,買(mai) 下了一套大型農(nong) 機。隨著種田效率大大提升,夫妻倆(lia) 種田麵積越來越大,購置的農(nong) 機也越來越多。
2014年,梁滿綠聯合耒陽市泗門洲鎮7個(ge) 種田大戶,組建耒陽市金綠豐(feng) 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已購置各類農(nong) 業(ye) 機械40多台套,總價(jia) 值400多萬(wan) 元。有了機械化賦能,合作社流轉種植水稻最高的年份達到5000多畝(mu) ,社員們(men) 還對外承攬機耕、機插、飛防、機收、糧食烘幹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業(ye) 務,服務周邊數萬(wan) 畝(mu) 農(nong) 田。
梁滿綠所在的耒陽市,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也不斷升級。目前全市主要農(nong) 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4%,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1.8%,農(nong) 機總量達7.81萬(wan) 台(套)。
機械多了,梁滿綠開始琢磨學習(xi) 技術。盡管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說起農(nong) 機駕駛、操作頭頭是道。兩(liang) 年前,能打藥能施肥播種的農(nong) 業(ye) 無人機流行,夫妻倆(lia) 花了近20萬(wan) 元,一下子就買(mai) 了5台。梁滿綠報名參加無人機培訓,練習(xi) 飛行操作,終於(yu) 拿到了“植保無人機係統操作許可證”。
農(nong) 忙之餘(yu) ,梁滿綠夫妻倆(lia) 對科技種田新聞特別關(guan) 心。“會(hui) 種田,不如‘慧種田’,我十幾年種糧經曆就見證了農(nong) 業(ye) 機械的普及,我覺得智慧種田離我們(men) 不會(hui) 遠。”梁滿綠說。
去年,梁滿綠督促在外打工的女兒(er) 、女婿學習(xi) 無人機操作技能,領取無人機操作許可證。今年,他又讓女兒(er) 、女婿春耕期間回到農(nong) 村,學習(xi) 大棚育秧全套技術。“智慧農(nong) 業(ye) 的前端無人,更需要後端有‘高’人。”梁滿綠說,現在願意下地種田的勞力越來越少,人工費越來越貴,年輕人掌握操作高科技農(nong) 機、“智慧種田”的一技之長,農(nong) 業(ye) 的根脈才不會(hui) 斷,糧食安全才有保障。(本報記者 何 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