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節氣文化何以熱起來

發布時間:2022-07-08 11:11: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被數字科技包圍的當下,如約而至的節氣,提醒著人們(men) 去親(qin) 近自然的美好

  7月7日迎來小暑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到來,熱起來的不僅(jin) 有天氣,還有這一話題在社交媒體(ti) 平台上的熱度:“微距鏡頭下的小暑有多美”“小暑應如何養(yang) 生”“敦煌歲時節令之小暑篇”等,都引起了討論。這令人思考:發軔於(yu) 農(nong) 耕文明的節氣文化,為(wei) 何在當下能勃發如此生機活力?

  “年年立春後,即被啼鶯占”“穀雨晴時春晝長,鷓鴣啼處百花香”“夏至禾見秒,晷景中天映”……二十四節氣講述著光陰的故事,以一種既宏大又精微的時間刻度,交融著天文與(yu) 人文、時間與(yu) 空間、節氣與(yu) 節日,細細講述先人對時令、物候變化的觀察與(yu) 認知,還衍生出繪畫、戲劇、歌舞等豐(feng) 富視聽藝術,給予人們(men) 鮮活的東(dong) 方美學體(ti) 驗。

  中國人素有親(qin) 近自然的傳(chuan) 統,感時應物的天性流動於(yu) 我們(men) 的血脈中。在當下的語境中,對節氣文化的關(guan) 注,有著更為(wei) 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多了屏幕時間的精準顯示,少了對太陽升落的仰觀;有了軟件播報的天氣冷暖,缺了對草木榮枯的俯察。在被數字科技包圍的當下,如約而至的節氣,提醒著人們(men) 去親(qin) 近自然的美好。

  活化節氣文化,有著現實的土壤。自2016年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後,與(yu) 節氣相關(guan) 的上百種項目,如“九華立春祭”“送大暑船”“苗族趕秋”等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時逢穀雨,沿海海祭、中原食椿;恰到冬至,南方偏愛湯圓、北方更喜餃子。節氣與(yu) 節日的相互碰撞、節氣時間與(yu) 大地空間的緊密契合,讓節氣文化變得可感知、可觸及,沉澱出形態各異的風俗內(nei) 容。

  節氣文化熱度的持續推高,也緣於(yu) 對技術的吸納、與(yu) 時代的交融。攜手沉浸式數字技術光影蹁躚、融入地方民俗文化共情古今、亮相冬奧會(hui) 開幕式驚豔寰宇……一係列年輕態、沉浸式的視聽產(chan) 品,積極順應消費場景更新、科技手段迭代趨勢,促成了節氣文化由抽象符號到具象產(chan) 品的轉變。與(yu) 節氣相關(guan) 的視聽產(chan) 品,一頭連著漂泊的遊子、都市職人,一頭連上神州大地的自然之美、古往今來的詩意之思,給忙碌日子帶來清新的曠野空氣與(yu) 心靈慰藉。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唱出了時光的流轉,也唱出了這片土地的共同回憶。讓我們(men) 感受著節氣,討論著節氣,讓現代生活更貼近大地。(陳世涵)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