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誰的“火力”更勝一籌?
小暑至,盛夏始。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從(cong) 夏至的第三個(ge) 庚日開始算起,一般入伏正好是在小暑期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氣也將越發悶熱潮濕。那麽(me) ,從(cong) 氣象數據上來看,小暑、大暑誰的“火力”更勝一籌?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認為(wei) ,從(cong) 全國總體(ti) 來看,小暑(按7月7日—22日統計)和大暑(按7月23日—8月8日統計)期間,全國平均氣溫相差不大,基本在23攝氏度左右,但小暑期間的全國平均氣溫低於(yu) 大暑的情況居多。從(cong) 近10年數據分析,小暑較大暑一般低0.5—1.0攝氏度,僅(jin) 有2年出現過大暑期間氣溫低於(yu) 小暑的情況。
但各地情況不盡相同。例如,從(cong) 北京市近10年小暑與(yu) 大暑期間全市平均氣溫看,有5年小暑氣溫低於(yu) 大暑,大致偏低1—2攝氏度,另外5年則是小暑氣溫高於(yu) 大暑,但偏高的幅度一般為(wei) 0.2—1攝氏度。從(cong) 南京市近10年全市平均氣溫情況看,除1年是小暑氣溫高於(yu) 大暑外,其餘(yu) 年份均為(wei) 小暑氣溫低於(yu) 大暑,多數年份大暑氣溫比小暑高2—4攝氏度。江蘇省氣象台氣候中心主任項瑛介紹,南京市大暑期間氣候特征明顯,“濕熱交蒸”在此時達到頂點,台風在大暑時節也開始頻繁造訪。
從(cong) 現代氣象觀測數據的統計來看,古人對小暑“暑氣至此尚未極也”的判斷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不過,對人們(men) 體(ti) 感來說,熱的體(ti) 驗難分伯仲,所以防暑降溫是關(guan) 鍵。建議避開高溫時段外出,必要時帶上遮陽傘(san) 等防曬用具,多補充水分;也不妨多吃些清涼多汁的食物,如西瓜、冬瓜、番茄、絲(si) 瓜等。(記者施芳、馬躍峰、姚雪青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