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記者調查:從線下到線上 舊衣回收是公益還是生意?

發布時間:2022-07-12 10:25:00來源: 法治日報

  調查動機

  每到搬家、換季等時節,不少居民家中就會(hui) 淘汰一批不穿的舊衣服。對於(yu) 許多想要“斷舍離”的居民來說,這些壓箱底的舊衣服留著占用空間,直接扔了又有些浪費。於(yu) 是,舊衣線下回收站點和線上回收平台逐漸走入人們(men) 的視野。

  舊衣能再利用自然是件好事。可人們(men) 也不禁會(hui) 問:舊衣回收後到底去了哪裏?那些宣稱慈善、捐贈的回收真能把舊衣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 本報見習(xi) 記者 張守坤

  □ 本報記者   韓丹東(dong)

  前幾天,天津市和平區居民王女士從(cong) 家裏收拾出一大包舊衣服,有十幾斤重,拎到樓下投進了小區的舊衣回收箱。

  “很多舊衣服實際上也不怎麽(me) 舊,扔掉了可惜,還可能汙染環境,如果能處理後再利用,送給有需要的人,也是一件好事。”王女士說,她近3年來至少向小區的舊衣回收箱投放了上百斤舊衣。

  而看著舊衣回收箱上“捐贈”“慈善”等字樣,她一直有個(ge) 疑問:這些舊衣真能得到妥善處理,送到真正需要它的人手上嗎?

  各地設舊衣回收箱

  有人仿冒慈善組織

  據公開報道,2014年前後,各式各樣的舊衣回收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地居民小區裏。2019年,山東(dong) 省循環經濟協會(hui) 廢紡織綜合利用聯盟專(zhuan) 委會(hui) 曾統計,在山東(dong) 一共有2.3萬(wan) 多個(ge) 廢舊衣物回收箱,廢紡專(zhuan) 委會(hui) 成員企業(ye) 每年能回收廢舊衣物30萬(wan) 噸。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天津兩(liang) 地大大小小30多個(ge) 小區,並采訪江蘇、安徽、浙江等多地居民了解到,在城市裏,幾乎每個(ge) 小區都能見到舊衣回收箱,有的小區一處就並排擺放了4個(ge) 舊衣回收箱。這些舊衣回收箱,除了少部分是舊衣回收App的線下回收點,大多數箱體(ti) 上印著“××慈善協會(hui) ”“捐贈”“××回收項目”“民政部備案號”等字樣。

  那麽(me) ,不少印有“××慈善協會(hui) ”“捐贈”字樣的舊衣回收箱都是慈善組織設立的嗎?

  記者谘詢天津市民政局得知,擺放在小區內(nei) 的舊衣回收箱主要有兩(liang) 種,一種是慈善組織設立,屬於(yu) 公開募捐,這種行為(wei) 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同時應當在箱體(ti) 的顯著位置印上組織名稱、募捐資格的證書(shu) 、聯係方式等,同時還要在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台(以下簡稱慈善中國平台)進行公示;另一種是個(ge) 人或企業(ye) 對舊衣物回收處理,這是以商業(ye) 方式進行垃圾分類、有償(chang) 回收舊衣物的形式,但投放的箱體(ti) 不是募捐箱,也不在公開募捐範圍內(nei) 。

  該局相關(guan)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是否屬於(yu) 慈善行為(wei) 很好辨認,箱體(ti) 上有“環保”“再生利用”等字樣的是商業(ye) 行為(wei) ,箱體(ti) 上有“慈善”“愛心”“公益”等字樣的則屬於(yu) 慈善行為(wei) 。

  據了解,目前天津市以慈善名義(yi) 開展的舊衣回收項目隻有兩(liang) 個(ge) 。但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箱體(ti) 上涉及的慈善項目名稱至少有5種,僅(jin) 有之前工作人員提到的舊衣回收項目按照有關(guan) 規定標明了投放單位、監督單位的名稱和電話,其他回收箱上的信息僅(jin) 有項目名稱和聯係方式,有些連回收去向也未標明。

  記者嚐試撥通這些箱體(ti) 上留下的聯係電話,9個(ge) 電話中有2個(ge) 關(guan) 機、3個(ge) 空號、3個(ge) 一直無人接聽,唯一一個(ge) 打通的,對方表示自己不清楚什麽(me) 舊衣回收,隻負責安裝這些箱子,有需要可以聯係。

  其中一些回收箱印有“衣衣不舍”公益環保項目。記者登錄慈善中國平台發現,該項目的發起組織為(wei) 江西省紅十字基金會(hui) ,同時募捐進展情況上寫(xie) 著“該項目沒有在任何平台及線下開展公開募捐活動,經江西省紅十字基金會(hui) 與(yu) 項目合作方溝通後,停止合作該項目”。

  天津市薊州區的孟超從(cong) 事舊物回收工作5年,包括舊衣回收。他告訴記者,收集來的舊衣物主要有兩(liang) 類流向,符合捐贈要求的舊衣將捐贈,不符合捐贈的將用於(yu) 環保再生再造等。“實際上真正用作慈善,捐到貧困山區的舊衣可能還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

  “我們(men) 把混合到一起的各種衣物稱為(wei) ‘統貨’,一噸大概能賣1000元,如果經過分類或者深加工,價(jia) 格又會(hui) 翻幾倍,比如好的牛仔麵料的衣服,一噸可以賣4000元,羽絨的、羊絨的衣服可能一噸幾萬(wan) 元。因為(wei) 存在較高的利潤空間,有些商販就動了歪腦筋,自行在小區放了些以慈善為(wei) 名的回收箱,想做無本生意。”

  孟超向記者透露,這幾年經常有人拉著從(cong) 小區回收來的舊衣物去他那賣,“基本上一個(ge) 月去各個(ge) 小區轉一回,打開箱子把裏麵的衣物拉走就行了,一回大概能拉一噸左右。有的小區內(nei) 有好幾個(ge) 舊衣回收箱,可能都是同一個(ge) 人放的。”

  記者在電商平台以“舊衣回收箱”為(wei) 關(guan) 鍵詞檢索發現,有許多宣傳(chuan) 可以專(zhuan) 業(ye) 定製公益愛心捐贈舊衣回收箱的網店。其中一位客服告訴記者,他們(men) 這邊既有通用箱體(ti) ,也可以根據每個(ge) 省市的情況或者個(ge) 人需求進行定製。

  隨後,客服發來一張印有“福建省××公益項目”的回收箱樣片,上麵還有民政部門的備案號。在慈善中國平台,記者查詢到確實有該舊衣回收公益項目,當記者進一步詢問個(ge) 人或企業(ye) 能否直接使用印有該公益項目的回收箱時,對方沒有明確回複。店鋪信息顯示,該店舊衣回收箱月銷量為(wei) 100多個(ge) 。

  除了仿冒慈善組織設立舊衣回收箱,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小區的舊衣回收箱,因為(wei) 長期無人使用和管理,已經生鏽變形,成了垃圾箱。還有的回收箱因為(wei) 箱體(ti) 損壞,箱門半開,裏麵露出來大堆衣物。

  回收舊衣去向不明

  獎勵兌(dui) 換存在貓膩

  除了線下舊衣回收箱,線上各種舊衣回收小程序、App等也逐漸多了起來。記者在某平台搜索發現了數十個(ge) 可上門回收舊衣的機構,其中“白鯨魚舊衣服回收”最近使用人數超200萬(wan) ,“快門回收舊衣服回收”“鐺鐺一下舊衣服回收”等最近使用人數超100萬(wan) 。

  與(yu) 一些以慈善為(wei) 名的線下回收不同,線上舊衣回收多是有償(chang) 的,許多都是免費上門回收,不收取快遞費,回收後還會(hui) 給予用戶一定的“獎勵”。

  以“飛螞蟻舊衣回收”為(wei) 例,在衣物回收後,會(hui) 發放環保證書(shu) 、獎勵螞蟻森林能量和從(cong) 以下活動獎勵中選擇一項:每回收1公斤衣物獎勵0.5元現金紅包,可提現;每回收1單舊衣幫你捐贈100克動物口糧給流浪動物救助站;每回收1公斤衣物可獲得50顆環保豆,環保豆能用來兌(dui) 換各種生活用品、App會(hui) 員等。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線上舊衣回收同樣也存在一些問題。

  前不久,記者在某回收平台下單了一份舊衣回收訂單,約定下午5點取貨,可一直到下午6點半都沒有人聯係,谘詢客服後得知,快遞並不是平台自身的,而是和其他快遞公司合作的。記者聯係快遞員後被告知,他不清楚係統為(wei) 什麽(me) 會(hui) 把這個(ge) 訂單派給他,想上門回收舊衣要等他先把手頭的件派完才行。後來上門回收的時間一改再改,直到第3天才順利將這箱舊衣物寄出。

  記者總共打包了11件春夏衣物和一雙鞋子,在寄出之前特地稱了下重量,顯示為(wei) 3.8公斤。快遞員取走舊衣時並未稱重,但寄出後訂單頁麵卻顯示回收重量為(wei) 10公斤,快遞費用為(wei) 42元(回收平台承擔)。隨後,記者向平台客服反映了此事,客服稱會(hui) 有專(zhuan) 門負責結算運費的人進行處理。

  在回收追蹤頁麵,記者隻能看到寄出的舊衣從(cong) 快遞站點到達回收平台倉(cang) 庫的過程,再往後舊衣如何處理就不得而知了。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舊衣回收,這種情況都普遍存在,尤其線下舊衣回收更是如此,許多人在將舊衣放到回收箱後便“兩(liang) 眼一抹黑”,去哪了、被誰拿走了根本不清楚。

  除了回收環節,線上回收後的獎勵兌(dui) 換環節也有貓膩。

  今年2月,江蘇省蘇州市的尹先生通過線上舊衣回收平台寄送了5公斤閑置衣物,兌(dui) 換了一張20元的禮品券,並用禮品券換了一瓶1公斤的洗衣液,但時至今日平台一直以蘇州有疫情為(wei) 由不發貨,而其他快遞早已正常發貨。在查看了評價(jia) 信息後尹先生發現,還有很多用戶遇到了和他相似的問題。

  今年5月,湖北省武漢市的肖女士在某舊衣回收App上完成了一筆舊衣回收訂單,訂單獎勵頁麵顯示,她能夠得到52元現金紅包。肖女士選擇提現後,錢遲遲未能到賬。其間,肖女士嚐試聯係過在線客服,也撥打過人工客服電話,均未果。

  定期公開募捐情況

  完善流程加強監管

  今年3月17日,民政部發布《關(guan) 於(yu) 禁止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ge) 人以慈善名義(yi) 開展廢舊衣物回收的提示》,強調隻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能開展公開募捐活動。慈善組織如發現冒用本組織名義(yi) 的,要及時發布公告澄清事實並向當地有關(guan) 部門反映情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而現實中,為(wei) 何冒用慈善名義(yi) 、消費他人愛心的舊衣回收行為(wei) 長期存在?

  在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孟強看來,這是利益所致。“一些企業(ye) 或個(ge) 人明明從(cong) 事舊衣回收的營利行為(wei) ,卻將自己包裝為(wei) 從(cong) 事舊衣捐贈的慈善行為(wei) ,甚至不惜假借民政部門的名義(yi) ,利用居民的愛心騙取捐贈衣物。”

  202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發布的《關(guan) 於(yu) 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法律實施四年多來,全國31個(ge) 省(區、市)很少依據慈善法實施行政處罰,大部分設區的市四年來一直是‘零處罰’。檢查發現,部分基層主管部門行政監督不到位。”

  孟強說,這種仿冒行為(wei) 應當由被仿冒的民政部門進行幹預或者將線索轉交有關(guan) 執法部門,市場監管部門和治安管理部門也應當予以監管,如果構成犯罪的,司法機關(guan) 應當介入嚴(yan) 懲。

  此外,慈善法規定,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應當定期向社會(hui) 公開其募捐情況和慈善項目實施情況。公開募捐周期超過六個(ge) 月的,至少每三個(ge) 月公開一次募捐情況,公開募捐活動結束後三個(ge) 月內(nei) 應當全麵公開募捐情況。

  但記者在慈善中國平台查詢後發現,一些以慈善為(wei) 名的舊衣回收行為(wei) 存在公布不及時、不清晰等情況,有的項目5年前發起至今仍顯示“慈善組織就該募捐方案尚無進展情況描述”。

  相比而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綠色發展基金會(hui) 發起的“舊衣可循環回收”項目募捐進展情況則記錄清晰——“2021年12月15日,中國綠發會(hui) ‘舊衣可循環回收’項目向湖北沙洋縣農(nong) 村福利院捐贈軍(jun) 大衣100件、蠶絲(si) 被100套,價(jia) 值26000多元。”這樣日期清楚、衣物明晰的記錄,從(cong) 2020年6月至今有十幾條。

  在采訪中,不少市民表示願意將舊衣進行捐贈,但希望有關(guan) 部門能夠規範舊衣的回收利用流程,別讓自己的善意成了別人的生意,同時也希望不管線上還是線下,回收的舊衣詳細去向相關(guan) App和網站能夠及時公布。

  記者就此事谘詢民政部和天津市民政局得知:開展舊衣物回收箱清理整頓行動一直都在進行,如接到有關(guan) 違規放置舊衣回收箱的舉(ju) 報,將進行調查、處理。隨著社會(hui) 和經濟的發展,貧困山區對於(yu) 舊衣物的回收需求越來越少,很多民政部備案的慈善項目業(ye) 已到期,未來的舊衣回收工作可能將更多的由相關(guan) 企業(ye) 來進行,由此淘汰的舊衣回收箱也將逐漸清理。

  “無論是慈善舊衣捐贈,還是舊衣回收,都涉及垃圾回收、消毒清潔、環境保護等各方麵的問題,在舊衣回收中,出售舊衣時還存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因此,從(cong) 事相關(guan) 行為(wei) 的主體(ti) ,應當遵紀守法,合法合規經營,為(wei) 我國的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廢物利用、愛心捐贈事業(ye) 作出貢獻。”孟強說。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