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千元一斤的荔枝,搶走了什麽
【閱讀提示】1000元一斤的荔枝!不是“荔枝刺客”是“帶刀侍衛”
光明網評論員:前幾日,有網友發帖稱,北京某商場“增城掛綠”品牌的荔枝每斤售價(jia) 高達1049元引發熱議,有評論笑稱“雪糕刺客”終於(yu) 遇到了“荔枝悍匪”。
每斤荔枝超千元,而兩(liang) 顆“掛綠”荔枝就開價(jia) 從(cong) 140-198元不等,一位上海的水果經銷商還說,想買(mai) “掛綠”需要趁早訂購,“等到貨才買(mai) 就來不及了”。這樣的銷售景觀,豈止是“活久見”,簡直就是沒道理。
荔枝是廣受歡迎的夏季水果,如果再往曆史深處看,更有不少文化的加持,諸如“一騎紅塵妃子笑”“新雨山頭荔枝熟”“日啖荔枝三百顆”等等,詩意蘊藉,讓人會(hui) 心。
隻是,再華美的篇章,再嬌嫩的口感,仍不過是一種水果而已。動輒千元一斤,顯然有些過分了。更不要說,把兩(liang) 顆“掛綠”放在木盒之中、絨布之上,即便不好說是“買(mai) 櫝還珠”,至少也是價(jia) 格與(yu) 價(jia) 值的偏離。
我們(men) 知道,一種商品的定價(jia) ,涉及到產(chan) 品本身品質、定位、渠道等供給方的因素,也涉及到需求方在不同場景下不同的價(jia) 格期望的消費心理。以荔枝為(wei) 例,“物以稀為(wei) 貴”固然是一個(ge) 製約因素,但交通環境的加快提升,使得商品運輸早已不是問題。可見,變量仍在於(yu) 消費心理。隻要在消費者這個(ge) 環節多製造一些需求,事情就會(hui) 起變化。
有人說,目前的天價(jia) 荔枝,那是市場供求關(guan) 係的呈現,明碼標價(jia) ,願買(mai) 願賣。這當然也可以理解。但問題是,如果這不是真實的供求關(guan) 係,而是經過刻意操弄出來的一種需求虛熱呢?
在移動互聯網日漸發達的今天,人們(men) 的消費早已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體(ti) 的行為(wei) ,動輒就“曬”,時刻關(guan) 注,使得人們(men) 買(mai) 什麽(me) 、花了多少錢等私密行為(wei) ,帶有了某種公共性、炫耀性。這也導致很多人的消費,被放置在公共平台打量。
比如,在一些社交平台,有人說,“掛綠”已經取代車厘子,成為(wei) 新一代財富自由的象征。這樣的話語表述方式,就是一種訴諸消費者精神層麵的炒作。不排除其中有調侃的成分,但根子裏仍是一種推銷,意在營造渲染一種情緒與(yu) 氛圍,誘導消費者入彀。
順應這樣的虛熱需求,諸如“雪糕刺客”“荔枝悍匪”等等現象,自然就應運而生。這中間,當然包裹了商家的小心思,卻也折射了社交中的炫耀性消費心理。這樣的價(jia) 格與(yu) 價(jia) 值偏離,並不足取,更多不過是曇花一現。今天還放在絨布小木盒裏,明天就爛大街了。日前就有媒體(ti) 調查發現,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一種名為(wei) “帶綠”的荔枝,前些年也曾賣出過千元以上的天價(jia) ,但如今30元錢就能夠買(mai) 到一斤。
這種從(cong) “悍匪”到尋常百姓的變化,一方麵得益於(yu) 當地發展荔枝特色產(chan) 業(ye) 、提升產(chan) 品量質的努力,也與(yu) 之前那種炒作噱頭難以為(wei) 繼有很大關(guan) 係。
無論口感多麽(me) 好,荔枝都是用來吃的。品質好一些的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高一些,本身並無不妥,但如果完全無視市場,漲到如此令人驚歎的價(jia) 格,無疑走得太遠太偏了,也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真正增加農(nong) 民收入。畢竟,大量溢價(jia) 流向了流動環節。
說到底,千元一斤的荔枝搶走的是消費者對市場的信任,以及正常的消費意願。讓荔枝的價(jia) 格逐步回歸理性,一個(ge) 讓人放心、安心的消費環境才能持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