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暑:上蒸下煮正伏天

發布時間:2022-07-18 10:06:00來源: 北京日報

  雨熱同期,夏季的最後一個(ge) 節氣——

  大暑:上蒸下煮正伏天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ge) 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ge) 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wei) 大小,月初為(wei) 小,月中為(wei) 大。大暑,六月中。”《淮南子·天文訓》曰:“(小暑)加十五日(鬥)指未則大暑。”意即當北鬥七星鬥柄指向天幹“未”的位置,正好小暑過了十五天。大暑節氣大約在每年公曆7月23日左右,“斯時天氣甚烈於(yu) 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是“三伏天”的“中伏”前後,是我國一年之中光照最多、氣溫最高、各大“火爐”城市爐火旺盛的時期,同時也是農(nong) 作物生長最快,旱、澇、台風等自然災害最為(wei) 頻繁的時段。

  大暑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幹旱少雨,很多地方的氣溫高達35℃以上,頗為(wei) 炎熱。自入夏以來,由於(yu) 受到太陽光直射角度與(yu) 時長的影響,在這段時期地麵吸收並積累的熱量達到一年中的峰值。通常我國氣象學上一般將每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稱為(wei) 高溫天氣。高溫會(hui) 讓人們(men) 身感不適,類似中暑、胃腸道疾病以及心腦血管等病症的發病率增多,嚴(yan) 重影響人們(men) 工作效率,同時也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造成重要影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大暑節氣有三候:初候,腐草為(wei) 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節螢火蟲開始登場,螢火蟲依靠其尾部發光細胞中的“熒光素”,在生物酶的作用下消耗ATP(腺苷三磷酸)並與(yu) 氧氣發生反應時產(chan) 生光芒,伴隨夜空繁星點點,空中飛舞的螢火蟲裝點的不隻是夜空,還有夏季夜晚孩童們(men) 美麗(li) 的夢,這也算是酷熱盛夏大自然饋贈給人們(men) 最為(wei) 浪漫的禮物。除了炎熱,大暑時節也常會(hui) 出現大雨。北方地區的雨季流行有“七下八上”之說,意即大雨經常出現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此時正值國槐花盛開,北京地區盛夏時節的雨又被稱為(wei) “槐花雨”。此時的降雨來得急促凶猛,所以該時段要特別注意可能出現旱澇反轉現象。

  從(cong) 古至今人們(men) 對大暑的總體(ti) 印象便是驕陽似火,酷熱難耐。如東(dong) 漢王粲《大暑賦》中寫(xie) 道:“患衽席之焚灼,譬洪燎之在床。起屏營而東(dong) 西,欲避之而無方。仰庭槐而嘯風,風既至而如湯。”這段話形象描繪了大暑時節熱得讓人心煩意燥,坐立不安又無可奈何的情形,坐臥在涼席與(yu) 床上都感覺像是火上炙烤,就連迎麵吹過的風也頓感灼熱滾燙。還有諸如“赤日暴形骸,毛發幾焦禿”“水風鼓炎熱,如坐蒸炊上”等描述古時大暑情形的詩句。現在的人們(men) 也經常在網上用些詼諧的橋段來表達對炎夏酷暑的複雜感受,比如“打籃球摔倒住院,原因不是骨折而是燙傷(shang) ”“我和烤肉之間,隻差一把蔥花和孜然”“夏天的我一直都是七八分熟”等,令人捧腹的同時也多了些對苦夏難耐的感同身受。

  現在不少人感慨“夏天我的這條命,就是空調給的”,也一直好奇在沒有空調、冰箱的古代,人們(men) 是如何避暑消夏的。若能找個(ge) 類似“避暑山莊”的涼快地短暫居住是個(ge) 不錯的選擇,但這種異地避暑的方式對於(yu) 當時大多民眾(zhong) 來說並不現實。唐代《封氏聞見記》中記載唐玄宗時期禦史大夫王鉷家裏建有“自雨亭”,“從(cong) 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其基本原理是人們(men) 通過水車等將水引到屋頂上,讓水沿著屋簷流下如同降雨一般。“自雨亭”的建築設計可能與(yu) 東(dong) 羅馬帝國技術有關(guan) ,《舊唐書(shu) 》記載拂菻國(東(dong) 羅馬帝國)“盛暑之節,人厭囂熱,乃引水潛流,上遍於(yu) 屋宇,機製巧密,人莫之知。觀者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簷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其巧妙如此。”另外,古代人們(men) 很早已經學會(hui) 采冰度夏。如《詩經·七月》雲(yun) “二之日鑿冰衝(chong) 衝(chong) ,三之日納於(yu) 淩陰”,“淩陰”即冰窖,專(zhuan) 門用來儲(chu) 納冰塊以供夏季使用。《左傳(chuan) 》記載“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其情形相類於(yu) 北方地區冬季燒炕,所不同的是在床下位置放冰塊降溫。《開元天寶遺事》也有類似記載,楊國忠家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wei) 山,周圍於(yu) 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除此之外,唐宋時已經流行各類冰鎮冷飲,如冰鎮果盤“酥山”、冰綠豆水、涼水荔枝膏等冷飲冰食,也是古代人們(men) 的消暑利器。同時,人們(men) 還通過“喝伏茶”來消熱祛暑,至今廣東(dong) 一些地方還保留有“吃仙草”的習(xi) 俗,仙草莖葉曬幹後,可以做成燒仙草,或者煮出湯汁後,冷卻凝結為(wei) 仙草凍,兩(liang) 者都是消暑的甜品。

  雖然大暑時節如此炎熱,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卻依然不能停輟。人們(men) 常說“靠天吃飯”,其實靠的就是夏天吃飯,農(nong) 諺雲(yun) “大暑不暑,五穀不起”“大暑不酷熱,五穀不多結”“禾到大暑日夜黃”“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大暑時節的高溫對於(yu) 農(nong) 作物生長十分有利,特別是對於(yu) 種植雙季稻的地區,“早稻搶日,晚稻搶時”,此時人們(men) 要及時收割早稻,還要兼顧種植晚稻,確保糧食豐(feng) 收。唐詩《憫農(nong)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描繪了炎夏烈日之下勞動人民在田間勞作的辛苦場景。另外,棉花也到了花鈴盛期,需水量大,大豆也處於(yu) 需水臨(lin) 界期,灌溉抗旱是最緊要的農(nong) 事工作。“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天下多少事,農(nong) 人最辛苦”。總體(ti) 而言,大暑時節是農(nong) 民一年之中搶收搶種、田間管理最為(wei) 緊張、最為(wei) 辛苦的時期。因此,當下的我們(men) 更應該珍視並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古訓格言,提倡勤儉(jian) 風尚,愛惜糧食。

  (唐尚書(shu) 作者為(wei)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業(ye) 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