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博物館,城市夜生活新地標
從(cong) 延長開放時間到全天開放——
24小時博物館,城市夜生活新地標
光明日報記者 唐一歌 張雲(yun) 陸健
當夜幕降臨(lin) 、華燈初上,除了電影院、酒吧、KTV等熱鬧的娛樂(le) 消費場所,疲倦的城市人還能否尋得一處靜謐的休閑之地,充分享受文化滋養(yang) ?夜間開放的博物館,或許就是個(ge) 很不錯的選擇。可遺憾的是,雖然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也嚐試過延時開放,舉(ju) 辦夜間巡遊、夜宿博物館等活動,但將“夜間營業(ye) ”常態化的博物館仍是稀缺。
在浙江杭州,“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時博物館”試營業(ye) 一個(ge) 多月以來,前來體(ti) 驗的觀眾(zhong) 已超過兩(liang) 萬(wan) ,進入暑期後,人數更是持續攀升。該場館是浙江自然博物院打造的一個(ge) 300平方米的小型文化空間,營業(ye) 時間是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時至午夜24時,周六、周日則全天24小時開放。這一時長上的大步突破,在國有博物館中還是首創。以此為(wei) 訊號,我們(men) 能否期待,“後來者”也許會(hui) 層出不窮,讓博物館也成為(wei) 城市夜生活的主場之一?
1.觀眾(zhong) 需求牽引博物館不斷嚐試
近日,《長江日報》對一則“市民建議”的連續報道成為(wei) 一樁美談:6月下旬,武漢市民康先生在武漢城市留言板上建言,入夏以來,夜遊漢口江灘的人越來越多,希望粵漢碼頭旁的橫渡長江博物館能在夜間開放,為(wei) 夜遊江灘增添文化氣息。7月6日,武漢市江灘辦就響應了這一建議,宣布從(cong) 7月8日至8月31日逢周五、周六,橫渡長江博物館開放時間調整為(wei) 12時30分至20時30分。據報道,7月8日開放夜遊當天,該館總客流量316人次。其中,在16時30分(以前的閉館時間)後的客流量為(wei) 146人次,對比以往同期數據,當天客流量增加了1倍多。
同樣人氣旺盛的,是地處杭州市中心、交通便利的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時博物館。“以前我們(men) 常接到遊客打來的電話,白天忙著逛西湖、賞美景,到了晚上想帶著孩子參觀博物館。但大部分博物館都是‘朝九晚五’開放,很難滿足大家對於(yu) 文化生活的需求升級。”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嚴(yan) 洪明談道,早在2014年就有了開設“夜間博物館”的想法,正巧近期博物館收回了一處沿街310平方米的門麵房,適合打造成單獨的文化新空間,便開始了24小時博物館的籌建工作。
試運營首日,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時博物館就在15時到24時的9個(ge) 小時內(nei) 接待了700多名遊客。工作人員介紹,因適逢暑假,幾乎每天從(cong) 10時30分到21時30分都是高峰時段。為(wei) 保障觀展質量,場館隻好限流每小時100人,許多觀眾(zhong) 在門外排隊等候。為(wei) 了“錯峰”,有些觀眾(zhong) 選擇在周末的一大早或淩晨兩(liang) 三點前去。一位市民在觀展後留言:“24小時博物館開放後,我們(men) 又多了一個(ge) 參觀遊覽之地,不僅(jin) 可以消暑納涼,還能學習(xi) 到很多有趣的自然知識。”
進入暑期,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時博物館更是“一票難求”。據周報數據顯示,7月4日至10日這一周,館內(nei) 平均每天接待940人。分時段來看,16時至22時,每天有三四百人入館;22時至24時,平日雖不超過50人,周末卻飆升至近200人。
“博物館的晚上是非常特別的,因為(wei) 它有著不同於(yu) 白天的安靜和視覺上的感受。這種特別的體(ti) 驗對於(yu) 公眾(zhong) 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在《博物館之美》這本書(shu) 裏寫(xie) 道。他認為(wei) ,博物館延長開放到晚上作為(wei) 一種常態,對於(yu) 所在的城市和公眾(zhong) ,都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館在晚間開放,無論時間長短,都反映了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公民素質。
其實在疫情發生前,為(wei) 促進夜間經濟的繁榮,一些城市的文旅部門就策劃組織了博物館的“集體(ti) 行動”,與(yu) 城市的夜間旅遊線路掛鉤。廣州文旅局在2019年8月組織了廣州博物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等8家展館夜間開放,即逢周五、周六、周日延時至21時,並在夜間提供與(yu) 白天基本一致的講解服務。上海文旅局在2019年7月至9月首次試點博物館常態夜遊項目,選取14家試點博物館在周五晚上延長開放;而2021年6月至8月期間,參與(yu) 該項目的博物館擴充至30家,為(wei) 市民、遊客提供了極豐(feng) 富的夜遊選擇。遺憾的是,在疫情影響下,文旅行業(ye) 不可避免地受到衝(chong) 擊,這種聯動形式的“博物館熱”還在逐漸恢複當中。
2022年7月12日,北京市文旅局發出通知,北京地區博物館將開展延時開放等活動,點亮暑期“夜京城”。各博物館還將根據館內(nei) 條件,適時延長開放時間、開展晚間夜場文化活動,或依托已經計劃開展的活動,適當安排晚場接待等。博物館正在成為(wei) 人們(men) 夜生活的新地標,在炎炎夏日中為(wei) 觀眾(zhong) 開啟一場美好的“博物館奇妙夜”。
2.多元化的博物館空間,讓觀眾(zhong) 流連忘返
“以科教活動為(wei) 主、講解為(wei) 輔”是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時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或許也就是這一定位,使它在試營業(ye) 的一個(ge) 多月中聚攏了大量人氣。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教人員洪磊告訴記者,在暑期,24小時博物館一周會(hui) 舉(ju) 辦數次包括化石挖掘、火山科學實驗在內(nei) 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周末的夜場更是被很多家長和孩子“提早鎖定”。
為(wei) 了讓全年齡段的觀眾(zhong) 都能有愉快的觀展體(ti) 驗,在這方300平方米的小天地中,互動設備隨處可見:按動鳥類標本下方的按鈕,就能聽到它獨特的鳴叫聲;花10元錢的材料費,給魚類簡筆畫上色後,用AR裝置掃描,投影幕布上就有魚兒(er) 輕盈遊動;還有“我與(yu) 恐龍比身高”趣味裝置,元宇宙劇場可以點播科普電影、看線上展覽。看累了,觀眾(zhong) 還可以在閱讀區點一杯咖啡,或者品嚐24小時博物館限定款雪糕和甜品,可以說“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現在博物館的發展方向,特別是科普教育、陳列展覽的發展方向,跟原本意義(yi) 上的傳(chuan) 統博物館已經有了很大區別。”洪磊說,以前進入博物館,就是“看”展覽,標本都放在櫥窗展櫃裏,現在經過一係列改革,在陳列上有場景模擬、互動展項、多媒體(ti) 等多元化的形式,再結合活體(ti) 標本展箱,給觀眾(zhong) 帶來別樣的體(ti) 驗。
洪磊在導覽的同時,注意觀察了不同年齡層觀眾(zhong) 的不同興(xing) 趣:小朋友都喜歡以浙江出土地命名的恐龍,比如楊岩東(dong) 陽盾龍、禮賢江山龍、麗(li) 水浙江龍;中青年觀眾(zhong) 會(hui) 更傾(qing) 心於(yu) 岩石礦物和本土鳥類、昆蟲;而老年觀眾(zhong) 會(hui) 更喜歡研究中草藥植物和五穀雜糧種子。“以身邊的動植物、礦物為(wei) 主題,就是因為(wei) 大家平時都能接觸到,但是並不了解。挖掘身邊的知識,更能啟發觀眾(zhong) 的興(xing) 趣。”洪磊說。
如果說“24小時”是通過時間的延伸讓更多遊客來到博物館,那麽(me) 當參觀接近尾聲,選購博物館“量身定製”的文創產(chan) 品,則是讓博物館再次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試運營期間,24小時博物館定製蝴蝶與(yu) 甲蟲水晶標本、24小時博物館logo雪糕已經和觀眾(zhong) 見麵,接下來博物館還將開發隕石、太空係列在內(nei) 的多個(ge) 文創產(chan) 品體(ti) 係。
誠然,人們(men) 期待著博物館融入城市晚間休閑的生活方式之中,讓更多文化資源得以更方便的親(qin) 近。但如果延時開放隻是延時打開麵積巨大的展廳,給博物館人力、資金造成負擔,反而會(hui) 形成資源浪費。因此,讓博物館“越夜越精彩”,離不開博物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摸石頭過河”,更離不開相關(guan) 部門、社會(hui) 各界的多方麵支持。
3.夜間開放“不簡單”,麵臨(lin) 重重挑戰
“展覽、活動的質量高低,決(jue) 定著夜場的吸引力,觀眾(zhong) 不是大門敞開就會(hui) 來的。”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曾路曾在采訪中表示,夜場不應該隻是簡單開放,應和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讓大家在這個(ge) 時間有不同於(yu) 白天的享受。
提起博物館的夜間活動,就不得不提2019年故宮博物院舉(ju) 辦的“上元之夜”燈會(hui) ,當時因“一票難求”成為(wei) 坊間熱議話題。“搶票流量太大導致網站服務器瞬間崩潰”“黃牛票最高炒到9999元”等消息令人咋舌。究其原因,除了適逢節日,“稀缺性”才是個(ge) 中關(guan) 鍵——“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第一次在晚間對公眾(zhong) 開放”的噱頭,不能不讓人眼饞。
由此社交平台上紛紛展開討論:為(wei) 什麽(me) 夜間活動不能經常性地推出,讓更多人有機會(hui) 參與(yu) ?有專(zhuan) 家分析,增加照明設施、大量鋪設電線會(hui) 增加故宮裏的安全隱患,木質結構的古建築擔不起這個(ge) 風險;更別說夜間管理遊客的難度,還有一些文物也不適合夜間展覽、需要適時休整。
其實不光是故宮,對於(yu) 我國各級博物館來說,要將夜間開放常態化,都麵臨(lin) 著不小的挑戰。陳履生認為(wei) ,創造更多的夜間專(zhuan) 場是一個(ge) 巨大的考驗,因為(wei) 不僅(jin) 延長了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更會(hui) 麵臨(lin) 延長開放帶來的安保問題、管理費用的增加等情況,因此博物館需要更大的經濟投入來維係夜間開放。
位於(yu) 北京朝陽區的木木美術館(798館)就曾嚐試延長開放時間到21點,同時搭配沉浸式藝術療愈、音樂(le) 會(hui) 、即興(xing) 喜劇體(ti) 驗等夜間活動。“美術館在798藝術區內(nei) ,客流有明顯的‘潮汐’現象,適合在周末和節假日延長開放時間。同時,根據用戶調研結果,僅(jin) 僅(jin) 延長開放時間並不能顯著促進觀眾(zhong) 來看展,而是需要給觀眾(zhong) 一個(ge) 足夠有吸引力的理由。”創始人林瀚表示,目前還不會(hui) 嚐試24小時開放,要依據防疫政策和美術館所在園區的管理要求,再結合美術館受眾(zhong) 的需要綜合評估。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24小時博物館就因人力不足,在7月初麵向社會(hui) 公開招聘編外科教人員。據嚴(yan) 洪明介紹,24小時博物館整個(ge) 運營管理團隊由9名全職人員組成,暑期增加了2名兼職人員,同時博物院還專(zhuan) 門成立了一個(ge) 包括藏品組、宣教組、經營組、安保組在內(nei) 的19人專(zhuan) 班,來保障“精彩不打烊”。
同時,與(yu) 基礎運行、宣傳(chuan) 推廣、人力管理等成本等並駕齊驅的挑戰,是博物館能否提供與(yu) 24小時“相得益彰”的內(nei) 容與(yu) 體(ti) 驗。挑選哪些優(you) 質的文化產(chan) 品支撐夜場,這既考驗博物館的專(zhuan) 業(ye) 水平,也體(ti) 現博物館的審美眼光和藝術能力。
近年來,博物專(zhuan) 家經常強調“在地性”,即講好本土故事,其目的就是讓更多人加深對本土的認知,了解自己身邊的自然環境。而對身邊動植物的興(xing) 趣,就是生態保護意識的開端。
如果說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9000平方米的常設展廳,講述的是從(cong) 生命爆發到人類誕生的“宏大敘事”,那麽(me) 24小時博物館就是興(xing) 趣營地。這裏展示的300餘(yu) 件標本,是從(cong) 27萬(wan) 件館藏中精挑細選出來的,都是浙江地區出現的動物、植物、礦物,並且計劃每個(ge) 季度從(cong) 海量館藏中更新部分展品。
“創新展覽展示,推動藏品活化利用,守護好、傳(chuan) 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you) 秀成果,是我們(men) 博物館人肩負的責任與(yu) 擔當。”嚴(yan) 洪明表示,此前浙江自然博物院就曾通過眾(zhong) 籌、眾(zhong) 包、眾(zhong) 創等形式,調動潛在觀眾(zhong) 的參與(yu) 感和積極性。這一次24小時博物館開放,在全國範圍內(nei) 都是一種新的拓展嚐試,在用活博物館藏品和場館資源的同時,著力服務教育“雙減”助力“雙提”,踐行“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的當代使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