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高晶:到一線去是地學人的使命

發布時間:2022-07-19 10:24:00來源: 光明日報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5月15日淩晨4時,高原的天漆黑如墨,但位於(yu) 海拔4300米的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大氣與(yu) 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的營地燈火通明。

  已經熬了3個(ge) 晚上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感覺很累,但一點也不敢鬆懈——她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分隊的負責人,現在,“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已準備就緒,要衝(chong) 擊新高度。

  “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在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搭載了水汽穩定同位素分析儀(yi) ,監測黑碳、甲烷、二氧化碳等含量變化的多種分析儀(yi) 器,能夠獲取珠峰地區大氣水汽傳(chuan) 輸和溫室氣體(ti) 垂直變化過程關(guan) 鍵科學數據,將為(wei) 揭示西風傳(chuan) 輸影響下的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為(wei) 了完成此次科考任務,高晶帶著團隊已經在高原一個(ge) 多月了。“我們(men) 來到營地後一直在監測天氣條件,但始終等不到最合適的放飛條件。能不能飛,團隊有不同意見。”等下去,還是試一下?壓力集中在高晶身上。

  那天,她和副隊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泰華在營地裏“轉圈”,爭(zheng) 論、分析……最終,高晶“拍了板”:飛!

  5000米、6000米、7000米!8000米!9032米!

  新的世界紀錄誕生了!掌聲和歡呼聲從(cong) 營地滿溢而出,擴散到很遠、很遠……

  高晶畢業(ye) 於(yu) 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後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師從(cong) 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攻讀碩士和博士。18年來,她每年至少要在高原上待一兩(liang) 個(ge) 月。用高晶的話說:“我科研的根脈在高原。”

  忍受高原反應帶來的各種不適,背著行李徒步登山,在狂風暴雪中露營……在高原上做科研,挑戰人體(ti) 極限的事情對高晶來說是家常便飯。但清秀、單薄的高晶卻從(cong) 未想過退縮,更不以為(wei) 苦:“姚檀棟院士50多歲的時候帶我們(men) 上高原,都是走在最前麵的。這次‘巔峰使命’他也一直在一線。老先生們(men) 都沒說辛苦,我們(men) 哪好意思抱怨!”

  在高晶看來,到一線去,是每一個(ge) 地學人的使命。“我們(men) 地學科研人員可能和其他學科不太一樣,研究必須紮根在一線。科學分析依賴於(yu) 數據,你必須要清楚數據是從(cong) 哪裏來、怎麽(me) 得來的?在這個(ge) 過程中,有壓力,但更多的是興(xing) 趣。可能我是個(ge) 比較較真的人,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到底。”

  如今,高晶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研究者,更是領頭雁。她要帶團隊——從(cong) 2017年12月開始,她就擔任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浮空艇分隊的負責人,“我們(men) 這個(ge) 團隊集中了中科院幾個(ge) 研究所的優(you) 勢力量,從(cong) 3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60多人,已經磨合得非常好了。這次我之所以敢‘拍板’,也是因為(wei) 我對團隊有信心!”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對浮空艇分隊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本次觀測是高新技術和前沿科學的融合,在科學觀測上進入了一個(ge) 超前的模式,這些成果將為(wei) 人類社會(hui) 發展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回到北京的高晶正在忙碌地分析數據、寫(xie) 論文。就在6月7日,中外科學家們(men) 在學術期刊《自然·地球與(yu) 環境論評》上發表了對於(yu) 青藏高原的最新研究成果,係統解析了“亞(ya) 洲水塔”失衡的機製。高晶是主要作者之一。

  而新的科考計劃也正在籌劃中:“我們(men) 希望今年8月能去慕士塔格峰再做一次浮空艇觀測,12月還要到魯朗地區再進行一次常規觀測。科學研究是沒有止境的,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我覺得很快樂(le) 。”

  (本報記者 齊芳)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