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古城風貌 見證文脈傳承——北京中軸線申遺取得長足進展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 董城
站在北京正陽門箭樓上遠眺,追逐競飛的雨燕,在藍天白雲(yun) 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靈動。誰能想到,這一景觀已在正陽門城樓延續了600餘(yu) 年。
每年春夏兩(liang) 季,作為(wei) 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北京雨燕,都會(hui) 在正陽門城樓上棲息。北京雨燕不僅(jin) 是北京城市的文化符號,也是北京中軸線上的“活態文化”之一。
“按照計劃,正陽門城樓的維修架子應該都搭好了。但考慮到雨燕要在城樓裏孵化,搭上的架子會(hui) 影響雨燕進出,可能要等8月份雨燕南飛之後再搭架子。”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關(guan) 戰修告訴記者,“古建保護重要,生態保護同樣重要!”
作為(wei) 中軸線上的重要遺產(chan) 點,正陽門是明清兩(liang) 朝北京內(nei) 城的正南門,包括箭樓和城樓,位於(yu) 天安門廣場最南端。正陽門以內(nei) 是“城”,正陽門往外是“郊”,從(cong) 永定門往外是“野”,城、郊、野,在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上依次遞減。
“北京的南城是文化遺產(chan) 保留最豐(feng) 富的地方,經過六朝更迭,南城把北京城的煙火氣都保留下來了。”關(guan) 戰修說,“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對北京城來說,中軸線申遺不是目的,而是開始。即將啟動的正陽門城樓修繕本著最小幹預原則,盡可能保留曆史信息,保護中軸線上的重要遺產(chan) 。”
“今年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關(guan) 鍵一年。”說到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取得的進展,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淩明如數家珍:推進中軸線申遺工作先後寫(xie) 入《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製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麵)(2018年—2035年)》,成為(wei) 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完成《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chan) 名錄文本》《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夯實申遺保護工作基礎;對《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21年修訂)》增補條款,公布《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有效保護中軸線遺產(chan) 價(jia) 值載體(ti) ;連續4年舉(ju) 辦北京中軸線相關(guan) 主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主動融入世界遺產(chan) 國際話語體(ti) 係;讓中軸線申遺保護理念進課堂、入街巷、深入人心。
隨著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推進,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皇史宬、宏恩觀等騰退工作先後完成;中軸線南段禦道景觀整體(ti) 貫通;鍾鼓樓、正陽門、先農(nong) 壇、景山內(nei) 一批重要文物建築得到修繕保護,老城風貌逐漸恢複。
自正陽門沿中軸線向南不到3公裏便是先農(nong) 壇,一南一北,相望而立。位於(yu) 南中軸線西側(ce) 的先農(nong) 壇,與(yu) 東(dong) 側(ce) 的天壇遙相呼應。建於(yu) 明永樂(le) 十八年的先農(nong) 壇,距今已有600餘(yu) 年的曆史,是明清兩(liang) 朝皇帝舉(ju) 行祭祀、親(qin) 耕耤田典禮的重要場所。2018年,先農(nong) 壇慶成宮啟動騰退工作,主體(ti) 建築得到修繕,打通了明清時期皇帝到壇內(nei) 祭祀耕種的路線,讓遊客也能親(qin) 身體(ti) 驗古代帝王祭祀、更衣、耕種的過程。
《國語》雲(yun) :“民之大事在農(nong) 。”我國自古以農(nong) 立國,極重農(nong) 事,與(yu) 之相關(guan) 的禮儀(yi) 頗多。在先農(nong) 壇的“一畝(mu) 三分地”裏,記者看到水稻、黍子、穀子、高粱、大豆各自生長,旁邊還晾曬著已收割的麥子。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薛儉(jian) 告訴記者,2019年,他們(men) 恢複了“一畝(mu) 三分地”的種植,讓傳(chuan) 承600餘(yu) 年的“一畝(mu) 三分地”“活”起來。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尊重與(yu) 傳(chuan) 承是首都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內(nei) 核之一。坐落於(yu) 阜成門內(nei) 大街的妙應寺,因院內(nei) 有白塔又名白塔寺。寺裏的白塔是北京地區現存唯一完整的元代文物遺存。“無而能妙,空而善應”是清朝乾隆皇帝在《高宗禦製重修妙應寺碑》中對“妙應”二字作的闡釋。在寺內(nei) ,記者看到,經過近兩(liang) 年的修繕,大殿的彩畫恢複成了清代的風格。“打開山門,亮出白塔”的妙應寺,讓遊客流連忘返,一款款印有白塔圖案的布袋、冰箱貼等文創新品,把久遠的文化傳(chuan) 遞得更遠。
從(cong) 先農(nong) 壇的“一畝(mu) 三分地”,到正陽門城樓上下翻飛的北京雨燕,再到曆經700餘(yu) 年風雨滄桑依然巍峨聳立的“白塔”,這些見證了北京千年文明脈絡的建築,正在向世界講述北京中軸線的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