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天”牽手“天和” 中國航天上演“分量最重”的太空之吻
曆時約13小時,“問天”終於(yu) 牽手“天和”。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我國空間站第一個(ge) 科學實驗艙“問天”在7月24日14時22分成功發射後,順利完成狀態設置,於(yu) 7月25日3時13分,成功對接於(yu) 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
這是中國兩(liang) 個(ge) 20噸級航天器首次在軌實現交會(hui) 對接,因此被稱作中國航天“分量最重”的太空之吻。在此過程中,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會(hui) 對接微波雷達再當“太空紅娘”。
交會(hui) 對接微波雷達承擔著中遠距離空間飛行器間距離、速度、角度等相對運動參數的精確測量任務,是空間交會(hui) 對接技術中的關(guan) 鍵測量敏感器。此前,微波雷達產(chan) 品在載人航天領域屢戰屢勝。應用於(yu) 空間站實驗艙的空間站微波雷達,與(yu) 載人飛船微波雷達、貨運飛船微波雷達一脈相承。
二院25所微波雷達總師孫武告訴記者,自1999年始,25所潛心研究空間交會(hui) 對接測量技術,在國外相關(guan) 產(chan) 品資料無法獲取、國內(nei) 無可參考的前提下,研究團隊大膽將全新的偽(wei) 碼連續波測量體(ti) 製應用在交會(hui) 對接測量中,在“一片空白”中開始了技術攻堅。
“最初,技術團隊隻有孫武總師一人,為(wei) 了搞清楚交會(hui) 對接微波雷達的設計原理,他日複一日地實驗,光是草稿紙就寫(xie) 了好幾麻袋。”微波雷達研製人員賀中琴說,經過無數次實驗,團隊終於(yu) 突破一個(ge) 個(ge) 關(guan) 鍵技術,於(yu) 2007年研製出首台工程樣機。
2010年11月,微波雷達正樣產(chan) 品交付,獲得“神舟八號”飛船交會(hui) 對接敏感器“最晚進入、最早交付”讚譽。
2011年11月3日,孫武第一次站在指控大廳,看著“神舟八號”與(yu) “天宮一號”成功實現我國首次無人自動交會(hui) 對接。在太空中,他和他的團隊研製的微波雷達展現了突出的卓越性能,完成了“首先捕獲、穩定跟蹤、精確測量”的任務目標,令在場所有的科研人員激動不已。
那一刻,孫武永生難忘,那份親(qin) 眼見證夢想成為(wei) 現實的喜悅,是千金難買(mai) 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曆時20餘(yu) 年,我國研製的交會(hui) 對接雷達成功實現了“全勝”的輝煌戰績,令中國空間交會(hui) 對接雷達技術躋身世界一流,並擁有100%自主知識產(chan) 權。
孫武說,在這次任務中,麵對在軌工作時間長、空間電磁環境複雜等新的挑戰,團隊先後完成產(chan) 品在軌長壽命可靠性論證與(yu) 工程驗證、複雜電磁環境產(chan) 品性能驗證等多項針對性設計優(you) 化工作,解決(jue) 了微波雷達在空間站實驗艙應用中所麵臨(lin) 的複雜環境問題,確保微波雷達延續“技術可靠、質量過硬”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
“隨著空間站問天實驗艙任務的開啟,交會(hui) 對接微波雷達完美牽引空間站問天實驗艙與(yu) 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順利完成交會(hui) 對接,助力空間站‘穿針引線’。”孫武說。
7月24日,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搭載問天實驗艙,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4次飛行任務,此次發射的問天實驗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個(ge) 艙段,也是首個(ge) 科學實驗艙。
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消息稱,此次交會(hui) 對接,也是中國空間站有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首次進行空間交會(hui) 對接。按任務計劃,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隨後進入問天實驗艙。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