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城市病”有了體檢指標體係
當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已達到63.9%,城市發展已從(cong) 過去的增量擴張主導發展階段逐步轉向內(nei) 涵品質發展階段。我們(men) 不再隻關(guan) 心城市的個(ge) 子長得夠不夠高,更關(guan) 心目前麵臨(lin) 的一些“城市病”該如何解決(jue) ,比如城市發展建設的能耗、資源消耗和碳排放總量該如何降低,城市安全韌性如何提升,宜居質量與(yu) 健康水平怎樣改善,交通擁堵怎麽(me) 化解……解決(jue) 好這些問題,首先要梳理清楚我們(men) 的城市到底麵臨(lin) 哪些問題,這就需要給城市做個(ge) 城市體(ti) 檢。
城市體(ti) 檢評估機製基本建立
同我們(men) 的人體(ti) 一樣,城市也是一個(ge) “有機生命體(ti) ”,也會(hui) 生病,會(hui) 出現各種各樣的“城市病”問題。和人類的體(ti) 檢一樣,城市也需要定期開展體(ti) 檢,發現病灶、診斷病因、開出藥方,通過綜合施治解決(jue) 短板和矛盾,做到“防未病、治已病”,提前防止大病隱患、及時治療小病小患,確保城市在轉型發展中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給城市治病,不能光憑感覺說有什麽(me) 病,而是需要通過科學的體(ti) 檢來發現得了什麽(me) 病,病因是什麽(me) ,用什麽(me) 方法治病。城市體(ti) 檢是通過綜合評價(jia) 城市發展建設狀況、有針對性製定對策措施,優(you) 化城市發展目標、補齊城市建設短板、解決(jue) “城市病”問題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推動城市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經過幾年實踐,我國城市體(ti) 檢評估機製已基本建立。據了解,城市體(ti) 檢工作從(cong) 2018年開始,2019年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選擇11個(ge) 樣本城市開展體(ti) 檢試點,2020年選擇了36個(ge) 樣本城市全麵推進城市體(ti) 檢工作。2021年,進行城市體(ti) 檢的城市擴大至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hui) 城市和部分設區城市共59個(ge) 。
日前,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公布了2022年城市體(ti) 檢名單,名單涵蓋31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9個(ge) 城市。各城市可以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自建房安全專(zhuan) 項整治、老舊管網改造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工作需要,適當增加城市體(ti) 檢內(nei) 容。
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副部長黃豔介紹,從(cong) 城市體(ti) 檢情況看,我國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但也存在突出問題和短板,包括中心區普遍人口過密、功能布局不均衡,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城市風貌塑造和曆史文化保護不到位,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應對風險的韌性不強等問題。
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建築節能與(yu) 科技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挖掘城市的優(you) 勢劣勢,發現城市存在的問題,設置綜合性指標,充分了解人民群眾(zhong) 的實際訴求,了解人民群眾(zhong) 對城市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評價(jia) 城市發展中存在的階段性問題,有針對性地製定問題整改計劃。通過城市體(ti) 檢,不僅(jin) 要找出大的城市發展問題,同時在城市更新單元和具體(ti) 項目中也要體(ti) 檢先行,找出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實施整改。
為(wei) 城市更新提供精準目標
我們(men) 去醫院參加常規體(ti) 檢,各項檢查都會(hui) 有參照標準,如果遇到指標不合格,檢查單會(hui) 提示上升或下降符號。城市體(ti) 檢都檢查什麽(me) ?判定合格與(yu) 否的標準又是什麽(me) ?
按照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城市體(ti) 檢指標體(ti) 係,城市體(ti) 檢包含生態宜居、健康舒適、安全韌性、交通便捷、風貌特色、整潔有序、多元包容、創新活力8個(ge) 方麵69項內(nei) 容。
梳理2022年城市體(ti) 檢指標體(ti) 係發現,占比較多的指標是:生態宜居19項,健康舒適占12項,安全韌性占12項。指標體(ti) 係還列舉(ju) 了應該達到的具體(ti) 標準,比如,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率的評價(jia) 標準是應該大於(yu) 或等於(yu) 87.5%,社區養(yang) 老服務設施覆蓋率的評價(jia) 標準是應該大於(yu) 或等於(yu) 70%,消除嚴(yan) 重影響生產(chan) 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數量比例的評價(jia) 標準是應該達到100%。
城市體(ti) 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前提。給城市進行全麵體(ti) 檢,形成體(ti) 檢報告之後,城市更新和城市的未來發展就有了更為(wei) 精準的目標和方向。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認為(wei) ,推進城市體(ti) 檢評估工作有助於(yu) 各城市政府有序梳理城市建設年度計劃,特別是在製定城市更新行動中具有重要意義(yi) 。
在編製更新行動方案階段,城市體(ti) 檢評估工作可從(cong) 全市、區級層麵上統籌更新單元實施計劃,梳理各項更新項目,為(wei) 動態推動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和依據。
在城市更新行動的執行階段,可根據“城市病”問題整治清單梳理城市更新的任務清單,結合地方財政及融資條件,有計劃地推進城市更新行動,避免舉(ju) 債(zhai) 式更新模式。
在實施階段,可通過城市體(ti) 檢評估反映更新的進展與(yu) 成效,動態跟蹤與(yu) 評估實施城市更新績效。
此外,對於(yu) 老舊小區改造、完整居住社區補短板、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與(yu) 曆史文化街區修繕等專(zhuan) 項城市更新工作,城市體(ti) 檢評估工作同樣可以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圍繞老百姓“房前屋後”小事
除了各地政府通過自體(ti) 檢去找“城市病”、第三方機構通過大數據評斷“城市病”之外,城市體(ti) 檢還有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社會(hui) 滿意度調查。
城市體(ti) 檢與(yu) 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an) ,居民“憂心”的問題,就應該是“優(you) 先”解決(jue) 的問題。城市體(ti) 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為(wei) 了百姓生活更方便,提升百姓城市生活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城市體(ti) 檢的工作理念是要了解市民關(guan) 心的問題,精準查找‘城市病’,要圍繞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房前屋後’的小事,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黃豔說。
成都市在城市體(ti) 檢中聚焦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問題,用成都話來講就是“生活的小巷子、出行的車輪子、居住的新房子”。在城市體(ti) 檢中,成都市發現高新區及五城區藍綠空間占比較低,建成區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位於(yu) 中遊水平,呈現由市中心向外圍遞減的空間分布特征,公園綠地分布不均衡情況較為(wei) 明顯。
針對城市體(ti) 檢反映的問題,成都市製定了《成都市城市體(ti) 檢問題整治方案》。其中,2021年共提出30項城市治理主要任務、92項可檢驗成果。結合整治方案要求,成都市不斷加快天府綠道體(ti) 係建設,積極探索利用城市剩餘(yu) 空間開展“金角銀邊”場景營建和業(ye) 態植入,通過多維增綠、設施美化、社區服務功能補充等可模塊化、定製式推廣實施的措施推動城市小微空間利用活化,有效發揮綠地服務居民休閑遊憩、體(ti) 育健身、防災避險等綜合功能,成華區府青路立交橋下的運動空間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很受居民歡迎。
類似成都這樣的案例,在全國還有不少。黃豔介紹,城市體(ti) 檢能夠摸清各方麵存在的問題,聆聽市民的心聲,針對查找出來的“城市病”和城市短板,開出處方,製定藥方,統籌城市各類建設資源。
當前,我國正在推動建立“一年一體(ti) 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ti) 檢評估製度。黃豔表示,評估製度將推動更多城市用好城市體(ti) 檢這個(ge) 行之有效的手段,關(guan) 注和解決(jue) 民生問題。將逐步實現城市體(ti) 檢工作製度化,作為(wei) 國家對地方的統一要求,加強信息平台建設,以信息化手段來加強城市工作的監測預警和跟蹤整治,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通過對城市體(ti) 檢結果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發現共性問題,進一步總結地方經驗,上升為(wei) 國家政策,全麵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亢 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