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寫多彩民族的動人詩篇
貴陽市南明河畔,一座別具特色的三叉弧形建築巍然挺立。建築整體(ti) 造型像侗族鼓樓,6個(ge) 麵呈“山”字形,每麵都有用於(yu) 分隔樓層的橫條,遠望好似山坡上的梯田。這便是貴州省民族博物館。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2009年建成並向社會(hui) 免費開放,以收藏中國西南各民族特別是貴州18個(ge) 世居民族的曆史文化和生產(chan) 生活實物資料為(wei) 主,藏品類別涵蓋傳(chuan) 統服飾、銀飾、麵具、生產(chan) 生活用品、民族文獻古籍等,現有館藏文物1.7萬(wan) 多件(套),民族圖書(shu) 、文獻6萬(wan) 餘(yu) 冊(ce) 。
多個(ge) 民族相聚貴州
貴州是中國古代民族交匯的大走廊。曆史上,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從(cong) 不同方向進入貴州,逐漸形成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佘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滿族、羌族等18個(ge) 世居民族。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基本陳列“記憶與(yu) 傳(chuan) 承——貴州世居民族曆史文化展”由“千年之行”和“大美不言”兩(liang) 部分組成,“千年之行”係統展示了貴州18個(ge) 世居民族的曆史、分布和特色文化。
進入序廳,兩(liang) 側(ce) 牆上的畫引人注目。高山起伏,雲(yun) 霧嫋嫋,山間有不少人,或耕田勞作,或策馬奔騰。走近看,還有海馬、貴州龍、銅車馬等圖案點綴其間。“這些圖案元素體(ti) 現了貴州的地質特點、考古發現、少數民族傳(chuan) 說等。遠古時期,貴州地區曾是海洋,後經地殼運動演變為(wei) 陸地,有很多山地和丘陵。”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講解員李姝爰介紹。
貴州是中國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苗族又是貴州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其族人遍布全省。走進苗族展區,互動電子屏上顯示了苗族5次大遷徙的時間、路線,展櫃裏陳列著從(cong) 各地征集而來的苗族服飾、銀飾、木鼓等。一件華麗(li) 的百鳥衣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貴州榕江地區苗族男子參加牯藏節等隆重祭祖典禮時所穿戴的盛裝。衣服周身綺麗(li) 的鳥紋圖案反映了苗族鳥崇拜的觀念,寄寓了民族興(xing) 旺繁衍的願望。
在布依族展區,靠牆懸掛著3麵銅鼓,用手輕敲,響起低沉而悠長的鼓聲,仿佛置身於(yu) 布依族神聖的儀(yi) 式現場。銅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擊樂(le) 器,配以被稱為(wei) “十二調式”的傳(chuan) 統曲牌,常用於(yu) 慶典、祭祀等儀(yi) 式中。布依族銅鼓十二調通過一代代口傳(chuan) 心授沿襲下來,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侗族民間文化多姿多彩,侗族大歌、侗族鼓樓和風雨橋名滿神州。讓侗族人民引以為(wei) 傲的,還有傳(chuan) 承了千百年的款約製度。侗族展區陳列著從(cong) 貴州清水江一帶征集的侗族文書(shu) ,主要以地契和林契為(wei) 主。清水江流域一度以木材貿易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當地百姓靠訂立契約文書(shu) 來規範經營行為(wei) ,管理調解林業(ye) 市場,保障大規模人工造林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展櫃裏的黎平岩洞《禁碑》(複製件),對於(yu) 紅白喜事、孝順父母、同寨矛盾處理等方麵有明確的規定。“侗族人民用這樣的款碑將勞動分配、婚姻製度和人際交往中需要遵循的規範記錄下來,要求大家遵守,可以理解為(wei) 這是過去侗族人民的‘民法典’。如果遇到新的問題,他們(men) 會(hui) 在鼓樓裏集合,開會(hui) 商討出新的規定,再刻在新的碑上。” 李姝爰說。
土家族姑娘哭嫁用的手帕、水族百科全書(shu) “水書(shu) ”、回族飲茶用具、白族可以兩(liang) 麵穿的“白素衣”、佘族粑槽舞道具、毛南族猴鼓、仫佬族翹鼻鞋……在各個(ge) 展區,不同民族的代表性物品講述著本民族獨特的曆史文化。
民族建築獨具特色
在博物館三層的“大美不言”展廳,豐(feng) 富的展品、生動的場景再現和多媒體(ti) 互動設備,讓觀眾(zhong) 了解貴州少數民族的耕作方式、傳(chuan) 統民居、飲食服飾、織繡技藝、禮俗民風和歌舞技藝等。
步入序廳,兩(liang) 側(ce) 的巨幅風景畫展現了氣勢磅礴的興(xing) 義(yi) 萬(wan) 峰林和色彩濃鬱的加榜梯田。在模擬的稻田場景裏,放置著仡佬族抓耙、侗族打穀鬥、龍骨水車等少數民族傳(chuan) 統農(nong) 耕工具。
展廳一角立著幾棵仿真杉樹。“這被稱為(wei) ‘十八杉’。” 李姝爰說,“過去不少老百姓靠伐木為(wei) 生,但又怕把樹都砍光了,於(yu) 是他們(men) 約定,每當家裏有小孩出生時,就在山上栽下一片杉樹苗。18年後,小孩成人,杉樹長大,嫁娶費用也有著落了。”
“黔味飄香”單元用鏡子和桌子營造出“長桌宴”的視覺效果。桌前的觸摸屏上有一份電子菜譜,列出了各民族的特色美食:苗家酸湯魚、布依血豆腐、侗家醃魚、彝族火腿……輕輕一點,美食便投影在桌上。
進入“宜居之家”單元,眼前的沙盤展示了貴州村落的形態——依山傍水,每個(ge) 聚落如散珠般點綴在崇山峻嶺間。“從(cong) 沙盤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居住偏好。中間是苗族的村落,他們(men) 的建築一般是吊腳樓,順著山一點一點建上去;高處的是彝族,他們(men) 居住在貴州海拔較高的地方;侗族、水族多住在沿河的地方;布依族居住在山坳裏,他們(men) 的房子多為(wei) 就地取材建成的石板房。”李姝爰說。
往前走,可以看到多種建築模型。吊腳樓多為(wei) 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建造。他們(men) 世代依山建寨,為(wei) 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單體(ti) 建築靠山一麵依山勢立地基於(yu) 斜坡上,另一麵以柱子支撐落於(yu) 下層基礎上,形成半邊吊腳。
幹欄式糧倉(cang) 是用來收藏穀物的建築。黔東(dong) 南地區的苗族村寨多把糧倉(cang) 建在水上,用青石塊墊腳,可以防鼠、防蟲、防火災。沒有水的地方怎麽(me) 辦呢?“瑤族糧倉(cang) 在底部柱腳套上光滑釉麵的罐子,這樣一來,老鼠就爬不上去了。”李姝爰說。
鼓樓為(wei) 侗族特有的公共建築,是侗家房族的標誌,每一個(ge) 房族都有自己的鼓樓。鼓樓不僅(jin) 是族人娛樂(le) 、休閑的地方,也是全族集會(hui) 、議事之地。鼓樓為(wei) 杉木結構的塔形建築,底部為(wei) 多邊形,頂部為(wei) 多角形,樓層均為(wei) 單數,整個(ge) 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部用樺槽銜接,曆經數百年不朽不斜。
風雨橋、土牆房、石頭房……各式各樣的建築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價(jia) 值觀念,凝聚著各族人民傳(chuan) 承千百年的智慧。
服飾文化絢麗(li) 多彩
貴州少數民族刺繡曆史悠久,心靈手巧的各民族婦女用刺繡記錄曆史、傳(chuan) 承文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形成色彩豐(feng) 富、造型多樣的裝飾藝術。在“繡中乾坤”單元,一排展櫃裏展出12塊繡片。苗族破線繡、侗族鎖繡、苗族錫繡……每塊繡片的工藝不同,圖案各異,富有濃鬱的生活情趣。
貴州民族服飾色彩絢麗(li) ,種類繁多,被譽為(wei) “穿在身上的史書(shu) ”。“霓裳世界”單元將各民族服飾按式樣分為(wei) 三類展出:對襟衣、貫首服和大襟衣。每套服飾都是從(cong) 少數民族地區征集而來,頗具代表性。
一組展櫃裏的4套服飾體(ti) 現了黃平地區苗族女性從(cong) 童年到老年的服飾變化。女童盛裝上身點綴著不少銀飾,下身為(wei) 繡邊中長裙,顯得俏皮靈動;少女裝以玫粉色調為(wei) 主,裙子呈深色調,裙邊花紋與(yu) 上衣呼應,優(you) 雅而不失活潑;新娘裝掛滿了閃亮的銀飾,隻有在沒掛銀飾的地方,才能窺見紅色的底裙;老年女裝的底色和花紋都以暗色調為(wei) 主,樸素而莊重。
走進“似雪銀花”單元,各式各樣精致華美的銀飾令人嘖嘖讚歎。最驚豔的要數展廳中央獨立展櫃裏的一頂苗族銀冠。該銀冠整體(ti) 呈圓帽狀,帽頂站立著一隻展翅的脊宇鳥,帽身簇擁著上千朵銀花,並鑲有蝴蝶、蜻蜓等苗族崇拜的圖騰,尾部拖著長長的銀片流蘇。在燈光映照下,銀冠光彩熠熠,精美絕倫(lun) 。
在人生的各個(ge) 重要環節,少數民族都有特定的禮俗。“敬重禮儀(yi) ”單元展示了從(cong) 出生到成人、從(cong) 戀愛到結婚、從(cong) 年老到死亡的各種儀(yi) 式及所用物品。“這是苗族青年談戀愛用的花帶。”李姝爰介紹,“苗族男女在蘆笙場上相會(hui) ,男孩若看中女孩,就會(hui) 圍著女孩吹蘆笙,女孩如果也看中這個(ge) 男孩,就會(hui) 將腰上的花帶解下來係在男孩的蘆笙上,表示‘我也喜歡你’。”
在擺放祝壽物品的展櫃,一幅苗族紅底鋪金八仙紋祝壽賀幛很有意思。李姝爰說:“這上麵畫的是八仙過海,但數一數卻有九個(ge) 神仙。其實第九個(ge) 神仙就是這個(ge) 壽星,祝壽的子女借此表達美好的祝福,希望老人能像神仙一樣長命百歲。”
“藏品承載著民族的曆史和文化。這些年,我們(men) 始終致力於(yu) 傳(chuan) 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通過舉(ju) 辦各類展覽、社教活動、係列講座和研發文創產(chan) 品,讓更多的人了解貴州的民族文化,領略多彩貴州的魅力。”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馬麗(li) 亞(ya) 說。(陳雋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