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種子(人民時評)
青少年時期是樹立理想、發展興(xing) 趣的關(guan) 鍵期。科學的種子一旦播下,就可能在他們(men) 心中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
我們(men) 該如何理解宇宙?自然界中的“力”到底是什麽(me) ?人類的祖先是魚嗎?……前不久,由中科院科學傳(chuan) 播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聯合打造的《科學公開課》(第二季),在中小學生中引發收看熱潮。一檔科普節目在暑假期間受到如此高的關(guan) 注,充分反映出青少年對科學的巨大熱情。
好奇心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在內(nei) 容選擇上,《科學公開課》從(cong) 人們(men) 關(guan) 心的自然現象入手,將前沿科學進展娓娓道來,揭開深奧專(zhuan) 業(ye) 知識的麵紗,讓孩子們(men) 更好感受科學的魅力。科學思維是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在授課方式上,《科學公開課》不僅(jin) 介紹科學知識,更注重傳(chuan) 授科學方法和培養(yang) 科學精神,讓孩子們(men) 了解知識之餘(yu) ,也進一步懂得什麽(me) 是科學的思維方式。
青少年時期是樹立理想、發展興(xing) 趣的關(guan) 鍵期。科學的種子一旦播下,就可能在他們(men) 心中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縱觀科學史,不少有突出成就的科學家,在小時候便萌生對科學的熱情,而引導他們(men) 步入科學殿堂的,往往是一段與(yu) 科學不經意的相遇。古生物學家周忠和院士喜歡上古生物探秘,源於(yu) 高中班主任給他訂的《化石》雜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追夢星辰,結緣於(yu) 小時候在夜空中,對首顆人造衛星“東(dong) 方紅一號”的執著尋覓。青少年往往充滿夢想、活力十足,他們(men) 對科學的熱情一經點燃,就可能釋放無窮的潛能。像《科學公開課》這樣的科普節目,就為(wei) 廣大青少年打開了觸摸科學、愛上科學的窗口。
建設科技強國是一場長跑,離不開一代代人的接力奮鬥。如今,在各類網絡平台上,類似《科學公開課》的網絡課程和短視頻產(chan) 品,激發孩子們(men) 的科學熱情;在各類科技館、展覽館、博物館,一場場妙趣橫生的互動體(ti) 驗以寓教於(yu) 樂(le) 的方式激發孩子們(men) 的奇思妙想;在自然遺產(chan) 地、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孩子們(men) 通過一次次身心愉悅的遊覽,在“潤物細無聲”中收獲知識……我們(men) 看到,科學的種子正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們(men) 心中紮根,夯實著建設科技強國的根基。
科技的根本是教育。科學的種子能不能茁壯成長,關(guan) 鍵看有沒有悉心嗬護、持續培養(yang) 。當前,我國在中小學開設了科學課程,但能夠承擔科學課程的專(zhuan) 業(ye) 老師仍較少,尤其在欠發達地區和邊遠鄉(xiang) 村,這一情況更為(wei) 突出。讓更多孩子的科學潛質得到釋放,一方麵,需要逐漸補齊科學師資短板,通過加強科學教師培訓等方式,提升科學教育整體(ti) 水平;另一方麵,可以通過網絡課程普惠的優(you) 勢,組織權威機構,製作純公益、全開放科學教育內(nei) 容,推動科學資源下沉。《科學公開課》正是這方麵的有益探索。此外,還有必要引導科普資源和服務向欠發達地區傾(qing) 斜,努力縮小地區差距,讓更多孩子有機會(hui) 走進科學世界,實現科學夢想。
猶記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ya) 平在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協助下,在天宮一號為(wei) 全國青少年進行了我國第一次太空授課。因為(wei) 這次課程,有的孩子喜歡上了航天,報考航天專(zhuan) 業(ye) ,有的甚至成了王亞(ya) 平的同事。在孩子們(men) 心中播下科學種子,嗬護他們(men) 在科學大道上茁壯成長,我們(men) 定能收獲更加可期的美好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