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防曬產品的真相拿出來“曬曬”
防曬衣、防曬傘(san) 、防曬帽、防曬口罩、遮陽鏡……這些抵禦紫外線的“防曬利器”能將人們(men) “武裝”得嚴(yan) 嚴(yan) 實實。但最近,有不少網友爆料,原本價(jia) 格僅(jin) 為(wei) 百元上下的防曬服,有國產(chan) 品牌將單件價(jia) 格拉到了近1500元。動輒上千元,走起黑科技風、商務風的“天價(jia) ”防曬衣,防曬效果真的有商家宣傳(chuan) 的那麽(me) 厲害嗎?(見7月26日《武漢晚報》)
對於(yu) “天價(jia) ”防曬衣的質疑,不是新鮮事。有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一些商家為(wei) 迎合消費者愛美的心理,會(hui) 打出“曬不黑”“暴曬不黑”等宣傳(chuan) 語。實際上,防曬產(chan) 品主要是為(wei) 防曬傷(shang) ,而非防曬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除非在太陽底下長時間工作、活動,否則曬傷(shang) 的概率並不高。此前,有多位博主對相關(guan) 產(chan) 品進行過防曬性能測評,結果顯示,各品牌防曬力度都差不多。在投訴平台,還有不少消費者投訴一些產(chan) 品“防曬效果差”等。
對於(yu) 諸多防曬用品宣稱采用了“黑科技”“高科技”,人們(men) 同樣將信將疑。比如,不少品牌在其防曬衣的產(chan) 品詳情頁中,均宣稱采用了納米防曬纖維、冷凝鈦、暮光防曬技術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防曬麵料。甚至有商家宣稱,其防曬服的麵料中含有玻尿酸、木糖醇等成分,“防曬更潤膚”,穿在身上可以將體(ti) 感溫度降低。然而,對於(yu) 消費者來說,一款產(chan) 品是否真正采用了某種高科技技術、專(zhuan) 利技術,並不好辨別,往往隻能是商家說什麽(me) 是什麽(me) 。
基於(yu) 此,不少防曬用品被貼上了“智商稅”的標簽,但這並不影響一些消費者的防曬需求。隨著“黑科技”越來越多,防曬產(chan) 品價(jia) 格越來越高,很多年輕女性的“防曬焦慮”越來越盛,也時常被諸如“怎樣才能買(mai) 到一件好的防曬服”“黑科技真的像商家描述的那麽(me) 神奇嗎”“物理防曬都是同一個(ge) 效果,有必要買(mai) 那麽(me) 貴的產(chan) 品嗎”等問題所困擾。
從(cong) 這個(ge) 角度上說,相關(guan) 部門不防督促各路廠商把防曬產(chan) 品的真相和成本拿出來“曬曬”。一者,應廣泛普及防曬產(chan) 品的相關(guan) 常識。比如根據國家標準,紫外線防護係數UPF大於(yu) 40,且紫外線透過率小於(yu) 5%,才可稱為(wei) “防紫外線產(chan) 品”;二者,應對防曬產(chan) 品的質量進行常態監督檢查,看看相關(guan) 產(chan) 品宣傳(chuan) 是否存在誇大、虛假成分,及時公之於(yu) 眾(zhong) 。三者,對防曬產(chan) 品到底有無“黑科技”“高科技”,這些科技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應進行科學權威的解讀。公開透明的努力不僅(jin) 能夠紓解人們(men) 的“防曬焦慮”,而且能夠讓人們(men) 買(mai) 得放心、用得開心,這對商家來說也是好事。
當然,商家也需意識到,消費者對防曬產(chan) 品的需求提升打開了防曬市場,但總是抱著割韭菜的思路去營銷,恐怕早晚會(hui)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何勇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