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四川打造新時代區域協作樣板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去年突破5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達到53850.8億(yi) 元,全省經濟實力持續壯大,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今年以來,四川各地競相發力,工作安排突出“早”,項目推動突出“快”,1月份至6月份,700個(ge) 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184億(yi) 元,年度投資完成率達65.6%,超時序進度15.6個(ge) 百分點。
四川省委書(shu) 記王曉暉表示,四川堅持“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總思路,全力以赴拚經濟搞建設,超常舉(ju) 措保運行穩大盤,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任務。
壯大主幹做強支撐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四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逐步縮小區域差距,進一步壯大主幹、做強次級支撐和經濟發展優(you) 勢區域,下更大氣力加快省內(nei) 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盆周山區發展。
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在規劃建設中一方麵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注重生態價(jia) 值,另一方麵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nei) 陸開放經濟高地。天府新區吸引了眾(zhong) 多企業(ye) 入駐。比如,2018年6月13日落戶於(yu) 天府新區興(xing) 隆湖畔的成都商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軟件公司,經過4年的發展,商湯科技如今擁有員工近200名,人數增長近10倍。截至目前,天府新區已集聚新經濟企業(ye) 1.8萬(wan) 餘(yu) 家,匯聚青年人才17萬(wan) 餘(yu) 名、院士等高層次人才450餘(yu) 名。環湖布局的成都科學城正在成為(wei) 我國西部重要的創新策源地。
成都近年來以“鏈長製”為(wei) 牽引,以20個(g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為(wei) 主線,在鏈主企業(ye) 引育、實施招商引智和項目攻堅等方麵實現穩步提升,產(chan) 業(ye) 建圈強鏈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已形成萬(wan) 億(yi) 元級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和8個(ge) 千億(yi) 元級產(chan) 業(ye) 集群,國家級創新平台增至216個(ge) ,高新技術企業(ye) 增長近3倍、達7821家,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實現翻番。
綿陽經濟總量位列四川“次級支撐”城市之首,目前已集聚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創新平台超過200個(ge) ,科技創新動能奔湧。憑借厚實的工業(ye) 基礎和強勁的創新實力,2020年,綿陽經濟總量在除成都之外的20個(ge) 市州中率先突破3000億(yi) 元大關(guan) ,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宜賓的支柱產(chan) 業(ye) 過去主要是“一黑一白”,即煤化工和白酒。如今,宜賓大力發展動力電池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2019年至今,宜賓市共引進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及配套項目70多個(ge) ,總投資約1800多億(yi) 元,已構建起動力電池綠色閉環全產(chan) 業(ye) 鏈生態圈,一座嶄新的“動力電池之都”正快速崛起,去年,宜賓經濟總量也跨過3000億(yi) 元關(guan) 口。
“重裝之都”德陽則走上了“數字經濟”的新路。今年6月,全國首個(ge) 以“數據要素”為(wei) 核心產(chan) 業(ye) 的園區——四川數據要素產(chan) 業(ye) 園在德陽成立,也標誌著四川在全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領域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作為(wei) 成都都市圈的成員之一,德陽搶抓機遇,在產(chan) 業(ye) 發展、交通布局方麵不斷發力。
不論是支持川北、川南、川東(dong) 北省域經濟副中心建設,還是加快提升樂(le) 山區域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四川順應空間結構變化新趨勢,著眼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和可持續性,各梯級城市之間形成你追我趕、爭(zheng) 先進位的喜人局麵。
統籌發展縮小差距
“有了動車,大涼山通往外界的路更通暢了,希望以後多去看看外麵的世界,再回來建設大涼山。”涼山州喜德縣瓦爾學校初三學生吉爾伍支說。今年1月10日涼山州正式步入動車時代,也開啟了從(cong) 脫貧攻堅接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加速度。
地處四川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由於(yu) 自然條件差、發展相對不足,曾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四川派出5700多名黨(dang) 員幹部奔赴涼山駐村幫扶。盡銳出戰、決(jue) 戰決(jue) 勝,涼山這片脫貧攻堅“最後的堡壘”被次第攻破,11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2072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105.2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今,人們(men) 正懷著對未來生活的新期盼,共赴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未來。
行走在巴蜀大地上,一幅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麗(li) 畫卷正次第展開。農(nong) 村人居環境更優(you) 美、產(chan) 業(ye) 層次更豐(feng) 富,農(nong) 民的“錢袋子”更鼓了。
伴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的推進,一批在外務工的農(nong) 村能人相繼返回家鄉(xiang) ,帶頭創業(ye) 。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巴中市南江縣關(guan) 壩鎮小田村怡霖農(nong) 場負責人覃發瓊就是眾(zhong) 多返鄉(xiang) 的創業(ye) 者之一。2020年,她結束14年的打工生涯,回到小田村建起了養(yang) 殖場,養(yang) 殖南江黃羊。“去年我掙了2萬(wan) 多元,今年將擴大規模,收入可以實現翻番。”覃發瓊高興(xing) 地告訴記者。
四川不斷完善促進農(nong) 民增收工作機製,出台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全省農(nong) 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21年,四川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575元,比2016年增加6372元,平均增長9.4%。
蓬勃的發展態勢不僅(jin) 體(ti) 現在廣袤的鄉(xiang) 村大地上,更體(ti) 現在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區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成都平原經濟區穩增長“壓艙石”作用明顯,地區生產(chan) 總值占全省比重的61.1%;川南經濟區一體(ti) 化發展取得顯著進展,經濟增速持續領跑,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個(ge) 百分點;川東(dong) 北經濟區振興(xing) 發展穩步推進,攀西經濟區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成效明顯,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綠色發展特色鮮明。
川渝協作融合融通
四川認真落實中央“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等重要要求,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構築內(nei) 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新基地,建設推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戰略樞紐。
今年7月1日是成渝鐵路開通70周年的日子。“以前僅(jin) 有一條成渝鐵路連通成都與(yu) 重慶,隨著2021年8月成渝中線高鐵獲批,連接兩(liang) 市的鐵路將增至4條,川渝兩(liang) 地的時空距離將進一步拉近。”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成都車站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崔建軍(jun) 介紹。去年,成渝兩(liang) 地間日均開行旅客列車100餘(yu) 對,日均發送旅客約9萬(wan) 人次。從(cong) 道路更暢到產(chan) 業(ye) 相連,川渝兩(liang) 地相融共建的場麵越來越多。
兩(liang) 年多來,四川與(yu) 重慶市緊密協作、相向而行,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了許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可喜變化。
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特征初步顯現,實現發展態勢之變。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chan) 總值7.4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8.5%,經濟總量占全國的6.5%,在幾大經濟圈中後發趕超態勢明顯。
科技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拉動效應持續增強,實現創新動能之變。成渝(興(xing) 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加快建設,天府實驗室、國家精準醫學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等重點項目啟動建設。2021年四川省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超過1萬(wan) 戶,比2019年增加近5000戶。
內(nei) 陸腹地正加快轉變為(wei) 開放前沿,實現開放能級之變。2021年進出川大通道達40條,比2019年增加9條,成渝之間實現一小時通達,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約6000列,占全國的比重近30%。
川渝兩(liang) 地全麵加強戰略協作、政策協同和工作協調,實現融合融通之變。兩(liang) 年多來,兩(liang) 地先後召開4次黨(dang) 政聯席會(hui) 議,多層次交流合作機製全麵建立,150個(ge) 合作共建項目開工建設、完成投資3944億(yi) 元。
隨著雙城經濟圈戰略的推進,這一關(guan) 乎川渝兩(liang) 地協同互動,關(guan) 乎東(dong) 西部協作共進,更關(guan) 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擘畫正變成美好現實。(經濟日報記者鍾華林 劉 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