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苗族織錦:在探索中發現生命力

發布時間:2022-08-15 10:5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織機踩板不時發出“噔、噔”的響聲,彩色的綜線被踏板交替牽動,逐漸織成細密繁複的圖案……這是貴州大山深處的一項古老技藝——苗族織錦。

  甘小芝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織錦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她不僅(jin) 傳(chuan) 承苗族織錦技藝,還帶動當地婦女致富,並通過快手等新媒體(ti) 平台,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苗族織錦。

  過去,幾乎每戶苗家都有織錦機,每個(ge) 苗家女兒(er) 都要由母親(qin) 教授織錦技藝,陪嫁物中也會(hui) 有自己親(qin) 手織造的背帶、裙子等。甘小芝自8歲開始學習(xi) 織錦,10多歲就能自己完成種棉、紡線、排線、上機、刺繡等整套織錦流程。對於(yu) 那時的她而言,織錦技藝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七彩的織線編織出的不僅(jin) 是日常物品,也是親(qin) 切的生活。

  隨著社會(hui) 發展,苗族織錦在由大機器、流水線生產(chan) 的布料麵前顯得“費時費力”,許多苗族年輕人也進城學習(xi) 、務工。隨著老一輩織錦人老去,苗族織錦麵臨(lin) 後繼無人的困境。麵對這種情況,甘小芝感到痛心,她不忍心苗族織錦就此失傳(chuan) ,“織錦技藝傳(chuan) 到這一輩,如果我們(men) 不能把它發揚光大,很可能以後苗族孩子都不知道這項技藝了。”

  於(yu) 是,甘小芝在2012年注冊(ce) 成立雷山縣錦雞繡業(ye) 有限公司,不僅(jin) 生產(chan) 、加工和銷售苗族刺繡織錦工藝品,還積極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然而,創業(ye) 並不容易。甘小芝首先麵臨(lin) 的問題就是如何打開傳(chuan) 統工藝品市場。她頻繁參加設計展,留心觀察生活,尋找把傳(chuan) 統織錦與(yu) 時尚潮流相結合的靈感。甘小芝發現,很多大牌絲(si) 巾會(hui) 借鑒民族傳(chuan) 統紋樣和圖案,這給了她啟發。以前,苗族織錦製成品一般就用在裙裝、圍腰、背帶上,範圍比較局限。甘小芝將織錦融入圍巾、包、絲(si) 巾等時尚單品設計中,還將其推廣到抱枕等家居用品上。“現在我們(men) 每年都能接到很多訂單,主要是旅遊紀念品和高級定製產(chan) 品。”甘小芝說,“傳(chuan) 統工藝一定要與(yu) 市場結合,才能有生命力和發展活力;從(cong) 事一門手藝有收入,才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學習(xi) 和傳(chuan) 承。”

  打開市場的同時,甘小芝也著力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織錦技藝的特殊之處在於(yu) 其工序複雜、費時費力,需要製作者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較高的紡織技藝、審美水平。因為(wei) 織錦無法預先繪製底圖,牽線時哪怕隻牽錯一根,整塊布料就廢掉了,因此製作者一開始就要胸有成竹。這也決(jue) 定了初學者身邊時刻需要有人指導。

  甘小芝成立苗族織錦傳(chuan) 習(xi) 基地,采取開班培訓、現場教學等方式,並讓學員到廠房裏體(ti) 驗、學習(xi) ,由此培養(yang) 出不少織娘、繡娘。這也帶動了當地婦女就業(ye) 。據悉,甘小芝的公司平均每年吸納就業(ye) 約200人。

  “苗族織錦技藝越是探索,越覺得它有生命力。在傳(chuan) 承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收獲了更多價(jia) 值。”甘小芝說。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苗族織錦走出大山,走出一條創新與(yu) 傳(chuan) 承並進的路。(張子涵)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