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熊孩子”這件小事為何越鬧越大

發布時間:2022-08-29 09:31: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梁勤

  8月25日下午有網友發文稱,8月22日在電影院看電影時,後排孩童多次踢其座椅,製止無果後孩童父親(qin) 突然用力踹自己的座椅靠背,便立刻報警做了筆錄,回家後出現暫時性昏迷,經醫院檢查,可能有輕微腦震蕩。

  事件一經曝光便引發熱議,很多人指責家長不僅(jin) 管不住“熊孩子”還氣焰囂張。該網友發布的現場監控視頻,很大程度上佐證了對方“踢踹前排”“試圖打人”的事實。26日淩晨,上海鬆江警方發布警情通報,對當事男子的違法行為(wei) 作出行政拘留的處罰決(jue) 定。

  又是一起和“熊孩子”有關(guan) 的事件。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過公共場合被孩子打擾卻勸阻無效的場景,也因此,類似事件每每在輿論場中引發諸多共鳴和吐槽。而近期接連發生的幾起孩子在高鐵上吵鬧引發家長和其他乘客爭(zheng) 端的新聞,更是反複撩撥著公眾(zhong) 的情緒。有網友提出建議,高鐵設立帶孩子車廂、帶孩子看電影去專(zhuan) 用包廂、博物館14歲以下免進……

  應該意識到,這類帶有“排幼”情緒的設想既不切實際,也模糊了爭(zheng) 議的焦點,事實上也不利於(yu) 真正解決(jue) 問題。首先,愛玩愛鬧是孩子的天性,未成年人的規則意識需要逐步培養(yang) ,經曆磨合和改變的過程。更何況,任何一個(ge) 成熟、健康和理性的社會(hui) ,都絕不可能在法律規定之外,通過將某一群體(ti) 隔絕在特定環境中的方式來建立和維護公共秩序。

  其次,從(cong) 眾(zhong) 多事件中不難發現,“熊孩子”往往是表象,大部分人在遇到類似情況中還是展現出了包容的一麵,事實上進一步激發矛盾、致使狀況走向失控的是“熊孩子”的家長。此前事件中,高鐵上孩子家長脫口而出的“我控製不了他”,折射出其不負責任的態度;而電影院裏的這一幕,則更說明有些家長不僅(jin) 管不好孩子,還管不好自己。人們(men) 可以不跟頑皮的孩子計較,但家長們(men) 卻不能以此為(wei) 擋箭牌,逃避應盡的監護義(yi) 務。

  歸根結底,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隨意踢踹,是家庭教育和社會(hui) 治理的雙重責任,要解決(jue) 問題,就不能隻盯著“熊孩子”的標簽。往小了說,家長的做法會(hui) 潛移默化影響和塑造孩子的是非觀念;往大了說,這類事件的處理結果,關(guan) 係到社會(hui) 中每一個(ge) 普通人的安全感。那麽(me) 當道德秩序無法有效製約孩子及家長的言行時,法律應該及時發揮作用,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導向,引導社會(hui) 風氣向善。

  此次事件中,踢踹前排座椅的孩子家長最終被刑拘,為(wei) 自己的行為(wei) 付出了代價(jia) 。但在此過程中,當地警方的處理方式受到了一些質疑。需要說明的是,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和第四十三條的相關(guan) 規定,公安機關(guan) 根據情節輕重,先進行調解處理,調解失敗後再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wei) 人給予處罰,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zheng) 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屬於(yu) 正常流程。這一點,或可在警情通報中體(ti) 現得更明確些,避免造成誤會(hui) 。當然,根據過去的經驗看,公眾(zhong) 更希望包括調解在內(nei) 的每一步都做到嚴(yan) 格依法處理,這種期待理應被正視和滿足。

  其實從(cong) 行為(wei) 性質來看,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隨意踢踹,應該是一件非常小的“小事”;從(cong) 造成的後果來看,此類事件大同小異,沒有什麽(me) 新奇特殊的新聞點,卻屢屢掀起爭(zheng) 議,占用公共資源,這本身也值得反思。(梁勤)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