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返鄉創業“新農人”調查:曾夢想走出農村的人們回來了
題要:曾幾何時,年輕人紛紛離開農(nong) 村,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躍躍欲試準備“跳回農(nong) 門”。他們(men) 背起行囊奔赴廣袤的農(nong) 村田野,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力軍(jun) 。這些人有一個(ge) 共同的名字:新農(nong) 人。他們(men) 開得了新機器、玩得轉新技術,為(wei) 鄉(xiang) 村帶去新思維、落地新理念,把夢想播種在希望的田野上。
七八月份的江蘇鄉(xiang) 村,處處風光旖旎,黃澄澄的小麥歸倉(cang) 不久,綠油油的青禾已鋪滿大地。放眼望去,無人機與(yu) 白鷺競相翻飛,“鎬鋤鐮犁”變成了智能化的“金戈鐵馬”,田地間碩果累累,豐(feng) 收在望,一幅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的錦繡畫卷向遠方延伸鋪展。
生機盎然的田野上,還有讓人更加欣喜的變化:一批又一批新麵孔來到鄉(xiang) 野,成為(wei) “農(nong) ”的傳(chuan) 人。他們(men) 中有的是年富力強的致富帶頭人,有的是懂科技、會(hui) 管理的網紅“田創客”,有的是懂市場、善經營的“農(nong) 業(ye) 經理人”……他們(men) 帶著敢闖敢拚的勇氣和韌勁,從(cong) 都市青年變成紮根鄉(xiang) 野的農(nong) 夫,在田間地頭描繪著人生藍圖。
曾經夢想走出農(nong) 村的人們(men) ,為(wei) 何又返鄉(xiang) 成為(wei) “新農(nong) 人”?回鄉(xiang) 後他們(men) 都做些什麽(me) ?能給鄉(xiang) 村帶來哪些變化?近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走近這群“新農(nong) 人”。
義(yi) 無反顧回農(nong) 村
江蘇連雲(yun) 港市灌南縣新安鎮蘇口村村民吳兆金大半輩子守著“一畝(mu) 三分地”,去年年底,他竟一口氣流轉承包了150畝(mu) 土地來養(yang) 豆丹。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蟲,可以做成菜肴。“過去一季小麥一季稻,一畝(mu) 地也就幾百元收入,一種就是40年。沒成想水稻換成豆丹後,一畝(mu) 地收入竟超過8000元。”吳兆金笑盈盈地算起今年的收入賬。他說,自己改變種植模式、擴大種植規模的底氣,來自村裏“90後”返鄉(xiang) “新農(nong) 人”宋冬冬的指導。
“這塊稻田水還是有點少,鱖魚長不大就賣不上價(jia) 。”在蘇口村村民宋波濤家的水田裏,皮膚黝黑的宋冬冬正赤腳站在水田裏,測量稻魚混養(yang) 的最佳水位。“冬冬是大家羨慕的‘大老板’,真沒想到他能回來。這兩(liang) 年他帶領大家搞稻蝦種養(yang) 和豆丹養(yang) 殖,讓不少村民口袋鼓了起來。”宋波濤說。
2014年,宋冬冬在浙江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租了一間門麵做服裝生意,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他很快便經營起2家門店和3家餐飲店,年收入幾百萬(wan) 元。“自己日子寬裕了,但每次回鄉(xiang) 心裏總不是滋味,家鄉(xiang) 的落後成了我的心結。我決(jue) 定回鄉(xiang) 創業(ye) ,拉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把。”宋冬冬說。
“國家對農(nong) 村發展的重視和相關(guan) 政策的引領堅定了我回鄉(xiang) 發展的決(jue) 心。我最初想把服裝加工引進村裏,但發現物流跟不上,走了一小段彎路。”宋冬冬說,“鎮裏了解到我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困難後,隨即派人上門指導,大家開會(hui) 研究決(jue) 定還是把重心放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主業(ye) 上。”
“這幾年,我們(men) 在如何創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上絞盡腦汁,摸索出‘小麥+豆丹’、稻蝦魚生態種養(yang) 兩(liang) 條致富路,全村3000多畝(mu) 土地有2200多畝(mu) 采用了生態種養(yang) 模式,人均增收9000多元。”宋冬冬今年準備利用稻田尾水搞生態鱖魚養(yang) 殖,擴大水田的利用價(jia) 值和經濟效益。宋冬冬說,良田美池、怡然自樂(le) 的美好蘇口村已初見雛形。
未來的農(nong) 村什麽(me) 樣?每名“新農(nong) 人”心裏都有一個(ge) “桃花源”。
走進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牛角村返鄉(xiang) 創業(ye) 者魏勇的田園房舍,一股文藝氣息撲麵而來。一片碧綠的草坪旁矗立著一幢白色鋼構房屋,簡約現代的陳設映襯在巨大的玻璃幕牆裏,與(yu) 藍天白雲(yun) 構成一幅天然的“油畫”。“草坪盡頭的那棵柳樹是我8歲那年栽的,現在已經長成大樹了,它是促使我回鄉(xiang) 的觸發點。”魏勇說。
1989年出生的魏勇從(cong)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在北京打拚多年並小有成就。他因一棵樹引發鄉(xiang) 愁回到家鄉(xiang) ,又通過一朵玫瑰花找到發展方向。
“我首期種植了30畝(mu) 豐(feng) 花玫瑰,一季能收300多斤幹花,主要用來做玫瑰花茶和青梅玫瑰糖。新建的玫瑰產(chan) 品作坊明年就能投入使用,接下來將朝著旅遊產(chan) 品方向去做。”魏勇告訴記者,目前他已注冊(ce) 了商標,開了網店,今年將引導村民一起擴大玫瑰種植規模,帶動農(nong) 業(ye) 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
觸動張健偉(wei) 的則是來自家鄉(xiang) 連雲(yun) 港東(dong) 海縣黃川鎮的農(nong) 業(ye) 發展“英雄帖”,當時還是南京一家建築公司項目經理的張健偉(wei) 收到“英雄帖”後激動不已,很快遞交了辭職報告,返回家鄉(xiang) 成了“新農(nong) 人”。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10月份,張健偉(wei) 流轉承包130畝(mu) 土地,投資300餘(yu) 萬(wan) 元,成立了黃川鎮村頭樹下種植家庭農(nong) 場,開始種植草莓。“回鄉(xiang) 發展一直是我的夢想,但回來後發現自己一不懂農(nong) 業(ye) 、二不懂栽培、三缺乏科學種田技術,現實給我的滿腔熱情澆了盆冷水。”張健偉(wei) 說,在困難麵前,他從(cong) 不放過每一次學習(xi) 機會(hui) ,積極參加縣裏組織的培訓或去外地學習(xi) “取經”,向經驗豐(feng) 富的人拜師學技,終於(yu) 摸索出了草莓超高壟栽培技術,還解決(jue) 了草莓種植連年耕作土壤板結、夏季內(nei) 澇等問題。
“這兩(liang) 年,農(nong) 場新增了葡萄和聖女果種植項目,引得八方遊客前來采摘,今年收入將超過240萬(wan) 元。”張健偉(wei) 說,獨樂(le) 樂(le) 不如眾(zhong) 樂(le) 樂(le) ,下一步重點是帶動村民從(cong) 事現代農(nong) 業(ye) ,共同致富。
是什麽(me) 讓“新農(nong) 人”義(yi) 無反顧回到鄉(xiang) 村?“返鄉(xiang) 創業(ye) 者之所以越來越多,除了心理上的歸屬感和責任感,農(nong) 村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與(yu) 城市間不斷縮小的差距,也是持續吸引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驅動要素。”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耿獻輝表示。當前,我國農(nong) 業(ye) 正處於(yu) 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持續推進,新技術、新理念在農(nong) 業(ye) 領域廣泛應用,物流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這些都為(wei) “新農(nong) 人”返鄉(xiang) 創業(ye) 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空間。
耿獻輝認為(wei) ,“新農(nong) 人”帶動了技術、項目、資金等資源要素下沉鄉(xiang) 村,推動農(nong) 村電商、休閑農(nong) 業(ye) 等新業(ye) 態蓬勃興(xing) 起,實現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與(yu) 人才發展雙贏。
好政策把人留住
站在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大顧村即將建好的高標準廠房前,“90後”返鄉(xiang) 創業(ye) 者杜祥宇告訴記者:“這6000平方米新廠房將上馬一套進口櫻桃木和橡木的高端家具生產(chan) 線,還會(hui) 預留500平方米用來做電商直播。村裏提供的廠房就像雪中送炭,解決(jue) 了我們(men) 的用地難題。”
2012年,還在讀大學的杜祥宇了解到家鄉(xiang) 正大力發展家具電商產(chan) 業(ye)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申請了網店做家具代售。“沒想到第1個(ge) 月就賣出了2萬(wan) 多元。”杜祥宇說,他專(zhuan) 門跑回老家實地察看,全鎮已有一半居民開始從(cong) 事家具電商產(chan) 業(ye) 。
2014年,杜祥宇大學畢業(ye) 後毫不猶豫地回到了沙集鎮,創辦了江蘇佰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蓬勃興(xing) 起的家具電商產(chan) 業(ye) 是我回鄉(xiang) 創業(ye) 的基礎,因為(wei) 這裏有集聚的產(chan) 業(ye) 、低成本的物流和成熟的經營模式。”杜祥宇說。
杜祥宇坦言,即使有一定的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創業(ye) 也並非一帆風順。“2016年前,因為(wei) 板式家具價(jia) 格便宜、銷量大,企業(ye) 就一窩蜂地生產(chan) ,但這些落後的產(chan) 品即將被市場淘汰。好在鎮裏的電商辦挨家挨戶上門發布市場需求指南,引導大家走高端路線,挽救了不少企業(ye) 。”杜祥宇說,這兩(liang)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家具行業(ye) 受到很大衝(chong) 擊,對此,政府部門多次推出政策,引入服務機構,提供免費直播培訓,帶領大家轉思路、拓市場。
在政策引導下,2021年,杜祥宇帶領企業(ye) 再一次轉型,銷售轉為(wei) 以直播帶貨為(wei) 主,產(chan) 品也從(cong) 普通家具生產(chan) 轉型為(wei) 進口木材家具製造。“有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加持,有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的優(you) 勢,我對自己返鄉(xiang) 創業(ye) 的未來充滿信心。”杜祥宇說。
連雲(yun) 港市東(dong) 海縣駝峰鄉(xiang) 下灣村曾是江蘇省定經濟薄弱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村裏的一座大棚裏看到,多肉盆栽整齊地碼放著,年輕的主播舉(ju) 著手機在大棚裏穿梭,向網友介紹琳琅滿目的多肉植物,村民們(men) 則利落地貼好膠帶,完成快遞打包。
這連片的大棚是“90後”返鄉(xiang) “新農(nong) 人”張柱的夢想。2016年,張柱從(cong) 韓國學成歸國,回到了下灣村。“留學的時候我就利用空閑時間學習(xi) 了多肉種植技術,當時也想好了畢業(ye) 後就回鄉(xiang) 發展多肉種植產(chan) 業(ye) 。”張柱說,他的決(jue) 定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和村裏人的質疑,他們(men) 不理解辛苦培養(yang) 出來的留學生為(wei) 什麽(me) 非要回農(nong) 村。
不過張柱發展多肉產(chan) 業(ye) 的思路得到了鄉(xiang) 裏的支持,還享受了大學生創辦企業(ye) 的稅費優(you) 惠、小微企業(ye) 貸款利率優(you) 惠等多項優(you) 惠政策。“鄉(xiang) 裏還配套建設了1萬(wan) 多平方米的薄膜溫室以及500多平方米的電商配套用房,讓多肉產(chan) 業(ye) 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精品化發展。”張柱說,眼下,他租賃的薄膜溫室每年為(wei) 村集體(ti) 增加收入28萬(wan) 元,帶動了30多名大學生就業(ye) 以及40多戶貧困戶脫貧。
“如果說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鄉(xiang) 愁是‘新農(nong) 人’返鄉(xiang) 的最初動力,那麽(me) 好政策、好產(chan) 業(ye) 便是促使他們(men) 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催化劑。”耿獻輝說,江蘇一直把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作為(wei) 推動農(nong) 村發展的重點,大力推動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集聚發展。目前江蘇已打造了8個(ge) 千億(yi) 元級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建成10億(yi) 元以上縣域產(chan) 業(ye) 超過180個(ge) ,全國產(chan) 業(ye) 強鎮超60個(ge) ,“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86個(ge) ,這些都將有力地吸引“新農(nong) 人”加入到“三農(nong) ”發展中來。
“去年年底,江蘇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江蘇將新培育高素質農(nong) 民75萬(wan) 人,新選拔培養(yang) ‘三帶’名人250名左右、能手500名左右、新秀1500名左右。”江蘇省委農(nong) 辦有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江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3.4%、人均GDP超過1.8萬(wan) 美元,城鎮化進入成熟穩定、質量提升階段,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也進入調整的關(guan) 鍵時期,江蘇將製定實施《江蘇省“十四五”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人才發展規劃》,打造現代新農(nong) 人群體(ti) ,重點解決(jue) “誰來種地”的人才不足問題。
賦予鄉(xiang) 村新活力
徐州市銅山區茅村鎮梅莊村喬(qiao) 園葡萄園中,晶瑩剔透的葡萄散發出濃濃果香,令人垂涎。葡萄園的主人是畢業(ye) 於(yu) 南京林業(ye) 大學的返鄉(xiang) 碩士夫妻,丈夫叫楊建,妻子叫徐嬌。
“各位鄉(xiang) 親(qin) ,咱們(men) 葡萄的株距、行距都要大,1畝(mu) 地隻種植32棵,可不能再像過去那樣1畝(mu) 地栽200棵。”葡萄架下,徐嬌向前來學習(xi) 的村民們(men) 講解葡萄種植技術要領。
“我們(men) 有一個(ge) 夢想,就是用所學知識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致富。”徐嬌2016年回鄉(xiang) 後發現,要實現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種什麽(me) 、在哪兒(er) 種固然重要,但破除農(nong) 業(ye) 發展中根深蒂固的舊思想和舊觀念顯得更為(wei) 迫切。
“茅村鎮乃至整個(ge) 銅山區的葡萄種植存在品種落後單一等問題,附加值不高,產(chan) 業(ye) 發展動力不足。”徐嬌說,老一輩農(nong) 民埋頭辛苦幹活,卻忽略了這些問題,隨著消費者生活質量的提高,種了幾十年的老品種已經很難“包打天下”了。於(yu) 是,他們(men) 依托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從(cong) 深圳引進了當時的葡萄新品種——陽光玫瑰,吸引了不少農(nong) 戶。
“前段時間要給葡萄疏花、疏果,不少種植戶前來學技術,看我們(men) 把大部分果子都剪了,大家意識到葡萄種植不能‘貪大求多’。”徐嬌說,“我們(men) 下狠心疏枝、疏花、疏果,把葡萄畝(mu) 產(chan) 從(cong) 3000公斤降到1750公斤以內(nei) ,卻種出了外形更好看、品質更上乘的葡萄,銷售更旺、價(jia) 格更高,這樣總體(ti) 算下來反而掙得更多。”
“從(cong) 過去大家抱著懷疑的態度到逐漸認可,再到鄰村、鄰鎮甚至鄰市的農(nong) 戶爭(zheng) 相前來學習(xi) ,不僅(jin) 新品種、新模式得到推廣,葡萄價(jia) 格也一路水漲船高,種植戶收益普遍提高。”茅村鎮副鎮長王新源告訴記者,徐嬌夫婦提出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ou) 、人優(you) 我特的種植理念已在當地農(nong) 戶心中生根發芽。
李勃曾是南京一家電子元器件貿易公司的負責人,事業(ye) 發展得風生水起。2011年,在家鄉(xiang) 宿遷市沭陽縣返鄉(xiang) 創業(ye) 號召下,他回到了官墩鄉(xiang) ,創辦了江蘇康之源糧油有限公司,準備從(cong) 事糧食種植加工。
“沭陽縣是江蘇省水稻種植大縣,糧食從(cong) 種到銷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經過思考,我決(jue) 定將目光瞄準稻米油脂產(chan) 業(ye) 。”李勃說,“我們(men) 通過與(yu) 武漢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食品學院合作,引入產(chan) 學研項目,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逐漸構建了一條稻米油一體(ti) 化生產(chan) 鏈。”
“米糠富含穀維素,過去卻被種植戶忽略,有的作為(wei) 家禽飼料,有的被直接丟(diu) 棄,非常可惜。”李勃說,為(wei) 了轉變農(nong) 戶對稻米綜合利用的認識,公司設立了鄉(xiang) 鎮試點基地,以訂單形式和農(nong) 戶簽訂合同,帶動農(nong) 戶發展水稻種植以及精深加工。
“我們(men) 帶動了超過2萬(wan) 戶農(nong) 民,可年產(chan) 米糠粕超10萬(wan) 噸、米糠毛油超2萬(wan) 噸、食用營養(yang) 稻米油超2萬(wan) 噸,已成為(wei) 江蘇規模最大的稻米油生產(chan) 基地。”李勃說。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人才是關(guan) 鍵。從(cong) 蘇南到蘇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調查發現,“新農(nong) 人”中“80後”“90後”不在少數,越來越多有夢想、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hui) 管理的年輕人加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隊伍中。與(yu) 父輩相比,他們(men) 往往擁有更為(wei) 現代化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善於(yu) 把新理念、新技術注入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將網絡直播、線上銷售等新業(ye) 態引入鄉(xiang) 村,更加注重品牌經營和團隊管理。這群“新農(nong) 人”不僅(jin) 帶動了當地農(nong) 民增收致富,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原有的農(nong) 村生產(chan) 環境和格局,賦予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新活力。
期待更完備舞台
孫健是徐州市銅山區榮健家庭農(nong) 場的負責人,2016年返鄉(xiang) 創業(ye) 。在當地政府幫扶下,6年來,他的家庭農(nong) 場已從(cong) 5畝(mu) 地發展到200多畝(mu) ,經營著魚塘、有機水果和蔬菜大棚等,成為(wei) 當地小有名氣的休閑農(nong) 業(ye) 基地。
然而,孫健也遇到了難題。“隨著規模變大,水果和蔬菜產(chan) 量提高,需要發展冷鏈物流,但建設用地指標成了建設冷庫的‘攔路虎’。”孫健說,一方麵要嚴(yan) 守耕地紅線,另一方麵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配套基礎設施跟不上,“新農(nong) 人”創業(ye) 發展麵臨(lin) 著瓶頸。
孫健還麵臨(lin) 著貸款難問題。因為(wei) 他的抵押物不足,銀行貸款額度隻有30萬(wan) 元,遠不能滿足發展需求。“農(nong) 業(ye) 本就是一個(ge) 投入大、見效慢的產(chan) 業(ye) ,且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孫健期待金融渠道能進一步暢通,金融機構能加大對返鄉(xiang) 創業(ye) 的資金扶持力度,推出更多惠農(nong) 貸款項目,將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扶上馬送一程”。
與(yu) 孫健這種土生土長的本地“新農(nong) 人”不同,南京市溧水區南鄉(xiang) 莓園農(nong) 場主陳奕同在成為(wei) “新農(nong) 人”前,從(cong) 未有過鄉(xiang) 村生活經曆。他告訴記者,創業(ye) 之初他養(yang) 過雞、鵝,種過蔬菜、西瓜、玉米等,別人種什麽(me) 他就跟上,創業(ye) 1年多隻有支出,不見進賬。“因為(wei) 缺少有效的資源信息服務平台和創業(ye) 指導,我剛創業(ye) 時很盲目,走了一段彎路。”陳奕同說。
耿獻輝認為(wei) ,當前人才下鄉(xiang) 、能人返鄉(xiang) 仍受到一些因素製約,為(wei) 返鄉(xiang) 創業(ye) 搭建的平台還有不少短板需要補齊。他建議,各地在積極招引人才返鄉(xiang) 創業(ye) 的政策基礎上,應在搭建創業(ye) 服務平台、提升創業(ye) 能力、優(you) 化創業(ye) 服務環境上下功夫,為(wei) “新農(nong) 人”構建更大更全麵的舞台。“要因地製宜地對‘新農(nong) 人’開展精準培訓,建設集‘生產(chan) +加工+科技+營銷+品牌+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農(nong) 村創業(ye) 園區,落實‘新農(nong) 人’在融資、用地、落戶、社會(hui) 保險等方麵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回到農(nong) 村來。”耿獻輝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蔣波)
【調查手記】推動“新農(nong) 人”成為(wei) “興(xing) 農(nong) 人”
隨著“新農(nong) 人”群體(ti) 不斷壯大,他們(men) 拓展了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帶富了家鄉(xiang) 百姓,也推動更多資金、技術、人才向鄉(xiang) 村匯聚,為(wei) 鄉(xiang) 村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不過,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人才下鄉(xiang) 、能人返鄉(xiang) 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堵點和難點有待打通和解決(jue) ,比如有的“新農(nong) 人”本想揮灑青春和智慧,卻遇到用不了地、融不來資、入不了戶的尷尬境地。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引得來、留得住人才,就需要構建並完善鄉(xiang) 村人才支撐及振興(xing) 機製,激勵各類人才在農(nong) 村廣闊天地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推動“新農(nong) 人”成為(wei) “興(xing) 農(nong) 人”。隻有這樣,才能為(wei) “三農(nong) ”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地方政府要根據農(nong) 村實際和人才特點,因地製宜搭建人才招引平台,暢通人才交流渠道,促進人才供給與(yu)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需求精準匹配、有效銜接。此外,要為(wei) “新農(nong) 人”與(yu) 村民、上下遊企業(ye) 、相關(guan) 政府部門合作提供便利渠道和平台,充分挖掘返鄉(xiang) 人才潛力,讓更多“新農(nong) 人”破土而出。
要找準發力點,打破瓶頸。創新暢通金融渠道,通過拓展融資抵押物範圍等措施緩解“新農(nong) 人”融資難題。積極培育新業(ye) 態、新模式,推動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加快以產(chan) 業(ye) 鏈帶動人才鏈。通過構建資金、平台、技術等全要素服務體(ti) 係,在項目孵化、融資擔保、技術指導等方麵給予政策支持。打造便利的教育、文化、醫療、養(yang) 老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讓“新農(nong) 人”心無旁騖地發展事業(ye) 、振興(xing) 鄉(xiang) 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