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逐漸結束,但適應氣候的長遠準備仍要有
作者:張田勘
這兩(liang) 天,北方冷空氣開始活躍起來,各地季節更替正在悄然發生。從(cong) 最新的全國入秋進程圖來看,截至8月30日,我國東(dong) 北地區、西北地區大部以及華北西部和北部地區已經邁入了秋天的門檻,秋季前沿抵達河北北部、山西、陝西南部至甘肅南部一線。南方大部地區暫時還不會(hui) 開啟入秋進程,江漢、江淮一帶入秋要等到9月中旬以後。
從(cong) 今年的高溫和國內(nei) 國際氣象機構的研究結果中可以得知,此後的夏季,人們(men) 可能都要麵臨(lin) 高溫熱浪,因此,需要有長遠的心理準備和適應性行為(wei) 。
今年的高溫天氣有三個(ge) 特點,一個(ge) 是高溫的超長時間。過去夏天的極熱時間一般是30天左右,但是今年達到41天,直到8月30日下午中央氣象台才解除了持續41天的高溫預警。而在南方如重慶、上海等地,高溫持續了70多天,幾乎整個(ge) 夏天都是極端高溫。
二是高溫的程度變化。過去的夏天最高溫不過35攝氏度,但今年的夏天一些地方達到攝氏45度高溫,如重慶、新疆局地等,同時全球很多地方也經曆了這樣的高溫,如英國、西班牙都發布過40攝氏度的高溫預警,印度一些地方還達到50攝氏度。
三是高溫熱浪覆蓋的麵積較大。從(cong) 成都到上海出現了長達千裏的40攝氏度高溫帶。全國共有914個(ge) 國家級氣象站(占全國總站數37.7%)達到極端高溫標準,高溫持平或突破曆史極值的國家級氣象站多達262個(ge) 。
這些極端天氣也導致了人們(men) 生活和工作的不便,僅(jin) 在7月13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信息表明,持續了一個(ge) 多月的高溫天已經影響了我國超過9億(yi) 人。高溫也對經濟造成嚴(yan) 重影響,8月18日中央氣象台就報道了有重慶、四川、江蘇、安徽等一共10個(ge) 省份達到了中度以上的氣象幹旱,局部地區還已經出現了特別幹旱的情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第6份評估報告(AR6)和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溫室氣體(ti) 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推高至200萬(wan) 年來的最高點,未來7-22年,全球溫度可能升高1.5攝氏度。也就是說,高溫熱浪有可能延續較長時間。
這也對所有人提出了一個(ge) 嚴(yan) 重挑戰,未來如何麵對高溫挑戰。對此,聯合國環境署(UNEP)提出了一個(ge) 概念,適應性生存。提出人類要適應氣候變化生存,因此需要在規劃製定、資金投入與(yu) 實施三個(ge) 方麵做出更多努力。
中國也意識到未來適應氣候生存的重要性,於(yu) 2022年5月10日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計劃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hui) ”,尤其要從(cong) “減緩”和“適應”兩(liang) 方麵共同努力。
減緩就是要通過種種努力減少碳排放,避免加速或進一步增加人類因素造成的氣候變暖,如通過能源、工業(ye) 等經濟係統和自然生態較長時間的調整,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控製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適應就是要通過加強自然生態係統和經濟社會(hui) 係統的風險識別與(yu) 管理,采取調整措施,利用有利因素、防範不利因素,在未來減輕氣候變化產(chan) 生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
這兩(liang) 方麵,都需要政府和個(ge) 人的共同努力。一方麵,能源和醫療機構需要有長遠的應急規劃和措施,對個(ge) 人來說除了養(yang) 成環保的行為(wei) 方式外,還要考慮未來高溫和極端天氣下的日常生存條件。通過減緩和適應,也通過政府和個(ge) 人努力,才有可能麵對未來持續的高溫環境。(張田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