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聽,三千年青銅文化在回響

發布時間:2022-09-02 10: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康岩(人民日報編輯)

  銅及其衍生出的青銅文明,在物質資料和社會(hui) 意識雙向層麵,深度參與(yu) 了中國大曆史的構築。而銅陵這座城市與(yu) 銅、與(yu) 青銅文化之間,被曆史和現實牢牢拴住,不能分開,直至當代。“銅為(wei) 物之至精”,體(ti) 會(hui) 銅與(yu) 銅陵的因緣際會(hui) ,仿佛穿越時光的年輪,得以打撈中國曆史中的青銅印記,回想中華青銅文明的博大精深。

   一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秋,李太白54歲。

  詩仙以鯤鵬自喻,隻為(wei) 和風而起,扶搖雲(yun) 霄。24歲便仗劍去國,辭親(qin) 遠遊,匆將一生交付滄溟萬(wan) 裏,浩渺天地。此番他曆金陵、揚州,再順江而下,來到安徽境內(nei) ,秋浦河畔。詩仙已屆天命,不知仍否記得,當年蜀中大匡山大明寺大雄寶殿前,白衣少年劍眉高聳,虎眼炯炯,伴著晨鍾暮鼓,長劍飛動?劍氣所到之處,銀光乍起,矯若飛龍。最是歲月撫人心,最是時間薄情意。禦用文人的活計厭倦了,縱酒昏穢的日子不想再過,詩仙決(jue) 心遁入方外,做一場逍遙遊。延陵劍不見,銀鞍馬難尋,客遊秋浦,迎接他的是隱居石門山桃花塢的好友——高霽。

  秋日秋浦河,江天一色,空水澄鮮,群鷺翔集,沐猿嗷鳴。二人搖輕舟蕩小楫,觀眼前景,聽自然聲,話詩與(yu) 酒,暢快淋漓。不知不覺,日頭不見蹤影,河麵漆黑一片。江水浩寂,月輝清冷,二人收攏興(xing) 致,預備登岸歸家。不料水路一轉,河岸忽現一村,紫氣升騰,火光衝(chong) 天,照得眼下恰若朗朗白日。詩人興(xing) 致又起,隨即係纜棄船,決(jue) 意前去瞧個(ge) 究竟。

  行至村前,發現村名喚作百爐莊,“爐”乃冶煉青銅的熔爐。眼前是好一幅寒夜冶煉圖:火苗在爐灶裏上下騰躍,一爐火便是一星光,百家百戶百爐之火,星光點點即成星輝斑斕。火光也被拋上了天,映紅暗夜冥空,映紅冶煉工人的臉。工人們(men) 抱柴添火,拉動風箱,凝固銅水,灌入模具,錘打固型。手抬手落間,火星隨之四濺,紅光熒熒,仿若山間飛出成群的螢火蟲。偶爾一個(ge) 蹦到胳膊或是手背,燙起水泡,也不以為(wei) 意。

  眾(zhong) 人全神貫注,腆胸疊肚,頭也不抬,任由汗珠滾在額頭連綴成線,再啪嗒啪嗒,順著脖頸滾落到身上。嘴裏的號子唱個(ge) 不停,你一句我一句接連著喊唱。山野間沒有舞台,風箱呼呼就是伴奏,鐵錘鏗鏗就是和音,清風明月就是觀眾(zhong) 。眾(zhong) 人一句咬著一句,唱得山川震動,詩仙的心緒也跟著沸騰。工人唱了什麽(me) ,無人記錄,詩仙揮筆寫(xie) 就的《秋浦歌》,卻把這個(ge) 聲光絢爛的夜晚留了下來:

   爐火照天地,

  紅星亂(luan) 紫煙。

  赧郎明月夜,

  歌曲動寒川。

  後據郭沫若考證,這是中國古代唯一一首描寫(xie) 冶銅工人的文學作品。彼時秋浦,正屬古銅陵地區。李白詩作以瑰麗(li) 想象著稱,或許有人以為(wei) ,詩中的“紫煙”是詩人的浪漫主義(yi) 筆法。實際上,詩人隻是把當夜的所見所聞秉筆實書(shu) 。剛由地底開采出來的純銅,質地柔軟,常溫下即呈紫紅色,帶金屬光澤。連白發都能抻出三千丈的李白,在這個(ge) 夜晚,的確為(wei) 眼前壯觀的勞動場麵所震撼,震撼到忘記調動旺盛的想象和誇張的修辭,把詩作得一點都不“李白”。

  李白所見這寒夜冶銅盛景,在銅陵並非一時一地之景象。翻閱方誌,回望過去,不經意發現,一座城市竟能與(yu) 一種金屬元素兩(liang) 相膠合,如此緊密。銅不僅(jin) 是造物主賜予銅陵的天然礦藏,成為(wei) 城市的財富發動機、曆史助推器,以更遼遠的視角看,銅更是這座城市帶有根脈意義(yi) 的文化圖騰與(yu) 精神象征。

  以詩證史或許失之偏頗,考古發掘證據確鑿。銅陵博物館所藏2010年發掘於(yu) 銅陵鍾鳴鎮師姑墩遺址的與(yu) 銅相關(guan) 的各類遺存,包括爐渣、爐壁、銅器、銅塊、鉛錠、陶範和石範等,經碳-14測定年代和樹木年輪校正,最早的遺物年代可追溯到夏代晚期。那些大大小小的黑塊頭,小的幾寸見方,表麵坑坑窪窪,布滿孔洞,像是小孩子的手指摁在橡皮泥上。最大的一塊足有大半人高,像是遙遠天外降臨(lin) 地球的隕石。

  夏代中國,華夏國家文明星芒初露,這些黑黝黝的爐渣和銅塊即已從(cong) 先民手中孕育,而追認它們(men) 的緣起,更是要把時針撥到太古。得益於(yu) 長江中下遊衝(chong) 積平原與(yu) 皖南丘陵山區交接碰撞,深埋在地幔深處的高溫岩漿,遭受地殼運動壓力,順延薄弱地帶侵入地殼,或沿著構造裂隙噴出地表。岩漿起初熾熱黏稠,聚起的勢能卻足以熔融大地。待到熱情退卻,岩漿冷凝,不同溫度條件下,鎢、銻、銅、鉛、鋅……這些地質運動造就的精華便一一成形,在地心深處找到歸宿,靜悄悄等待後人采掘。

  古銅陵的采礦人,開采銅礦作何用?博物館展出的小件銅器遺物,多是銅鏃等兵器。導覽詞介紹,與(yu) 先秦時期的著名鑄銅遺址,如安陽殷墟、偃師二裏頭等官營作坊相比,鑄造它們(men) 的合金類型繁雜,砷鉛錫銅四元合金都有。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起源之地,政治統治中心所在,用料優(you) 中選優(you) 自然不難理解,偏安一隅的師姑墩,銅料配比並無嚴(yan) 格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漢代以前的先秦時期,銅資源便是曆代王朝爭(zheng) 相追逐和極力控製的目標。除了古銅陵地區,湖北的銅綠山、山西的中條山、江西的銅嶺,都是銅資源聚集的戰略要地。銅綠山礦冶遺存中的豎井、平巷、盲井、斜井……縱橫交錯,層層疊壓,靠木製榫接方框支架維護,最早可追溯到春秋。黃河、涑水河間的中條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道:“奇峰霞舉(ju) ,孤峰標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頂。”據考古學家推測,夏商時期,也許先人們(men) 聚在中條山一帶,采掘銅礦,煉鑄生產(chan) 。山西夏縣發現的銅鑿、銅鏃和麵範,侯馬發現的東(dong) 周鑄銅遺址,緊鄰黃河和中條山的古虢國墓地出土的西周銅器,皆為(wei) 明證。至於(yu) 江西九江幕阜山東(dong) 北角的銅嶺銅礦遺址,經考古學家五次發掘,出土煉渣總量有10萬(wan) 噸。其他遺跡有工棚、選礦場、露天采坑、槽坑、材料加工場、圍棚等。遺物有采掘、提升、裝載、運輸、淘洗、照明、排水等工具以及生活用具。遺址保存之完整、內(nei) 涵之豐(feng) 富,讓人歎為(wei) 觀止。

  看著眼前這些幾千年前的銅鏃,想象這些采銅礦冶曆史遺存的昨日風華,歲月的風化讓它們(men) 銳利盡失,渾身上下殘斑點點。但前聚成鋒、邊緣成刃、後延倒刺的樣態,還依稀可見,引人想象當年的將士是如何圓睜怒目,會(hui) 挽雕弓,把它接合在弩箭上,穿過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熱血,穿透敵兵的胸膛。

  戰場上的打打殺殺、軍(jun) 士間的兵戎相見,青銅被血與(yu) 火激發了暴力邏輯,從(cong) 而充當維護國家安全的盾牌。李白在銅陵偶遇的場麵,那些工人所煉之銅,或許也有一部分被送至軍(jun) 器監,被製成兵器送上戰場。事實上,彼時的大唐,戰爭(zheng) 的風雷已在帝國後院鳴響。粟特人安祿山入奏,請以番將代漢將,又請調洛陽兵至薊門。流連笙歌美人的唐玄宗一一準許。待叛軍(jun) 發兵自範陽南下,河北諸地盡陷,朝堂大為(wei) 震動。叛賊反意已明,榮王李婉、高仙芝、哥舒翰、郭子儀(yi) 、顏真卿……眾(zhong) 將紛起,皆欲與(yu) 叛軍(jun) 決(jue) 一死戰。窮兵黷武,或勝或敗,曆經貞觀開元繁華盛世的大唐王朝,終於(yu) 來到曆史的峽口,向天塹深溝、荊棘惡土墮墜下去。

  說來倒巧,遠離長安戰火的古銅陵地區,與(yu) 唐帝國緣分不淺,甚至一度成為(wei) 國家的采冶銅業(ye) 中心和鑄幣基地。翻開《新唐書(shu) ·地理誌》:“南陵,武德四年隸池州,州廢來屬。後析置義(yi) 安縣,又廢義(yi) 安縣為(wei) 銅官冶。利國山有銅,有鐵……”用今天的話說,銅礦是國家重大戰略資源,事關(guan) 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唐朝時銅陵屬宣城郡南陵縣,設“銅官冶”,便是朝堂為(wei) 禁止民間私采銅礦、私鑄貨幣而將采礦鑄幣的權力收歸中央。“利國山”更是玄宗親(qin) 下詔書(shu) ,封古銅陵境內(nei) 的礦冶之山銅官山為(wei) 利國之山。深山裏的銅料源源不斷開采,或被鑄成貨幣,進入市場流通;或被製成銅器,供王公把玩。這些億(yi) 萬(wan) 年前得益於(yu) 地殼運動的金屬,在銅陵這個(ge) 小小的市鎮被冶煉工人反複敲打淬煉,成為(wei) 源源動力,支撐著大唐帝國八方來朝,繁榮著市井社會(hui) 經濟商貿。

  銅陵博物館內(nei) 還藏有一件唐代盤龍紋鏡,鏡背浮雕一龍,騰空而起,繚繞於(yu) 雲(yun) 氣之中。唐玄宗恰有一首《千秋節賜群臣鏡》,中雲(yun) :

   鑄得千秋鏡,

  光生百煉金。

  分將賜群後,

  遇象見清心。

  玄宗所賜之鏡,是否就是眼前這麵?或是由銅官山出土的銅料打造?曆史總會(hui) 在一些細節之處,展現人力算計不得的蹊蹺與(yu) 乖謬。晚年的李隆基長居甘露殿,身邊一眾(zhong) 親(qin) 信皆被清洗,獨剩君王一人顧影自憐。此番境地,再華麗(li) 的銅鏡,想必照出的也是個(ge) 愁雲(yun) 慘霧、鬱鬱寡歡的模樣。

  人生的憂鬱,李白無從(cong) 領會(hui) 。此時他身處煙雨江南,未被戰爭(zheng) 的腥風血雨裹挾。詩仙敞開心性,彈撥藝術的琴弦,由衷讚美眼前的冶銅工人。李白是劍迷,吳鉤幹將莫邪時常掛在嘴邊、寫(xie) 進詩裏。題詩以後,他是否與(yu) 高霽上前向工人討鑄青銅佩劍一柄?紅星爐火已熄,不多久,青蓮劍俠(xia) 也在離此不遠的當塗追月而去。讓人感喟的是,幸有乘月而行的一晚,才讓那爐火、那縷煙,寫(xie) 進了曆史,被後人銘記。

   二

  送走了大唐的爐火和風煙,有宋一朝,銅陵迎來了宋詩的“開山祖師”梅堯臣。梅堯臣是安徽本地人,老家宣城離銅陵不過百餘(yu) 公裏。宣城古稱“宛陵”,後世便尊稱梅堯臣“宛陵先生”。皇祐五年,梅堯臣本在杭州永濟倉(cang) 做監官,主管糧倉(cang) 事務。是年母親(qin) 病逝,便解官歸鄉(xiang) ,扶母親(qin) 靈柩回宣城守製。路過銅官山,當礦山深處傳(chuan) 來日夜不息的鑿山采銅聲時,詩人雖尚在喪(sang) 母之痛中,仍按捺不住心悸,寫(xie) 下《銅坑》一詩:

   碧礦不出土,

  青山鑿不修。

  青山鑿不休,

  坐令鬼神愁。

  好一句“坐令鬼神愁”啊!采礦的工人裸露著青銅色的身軀,與(yu) 山岩通體(ti) 一色,他們(men) 手持金屬采掘工具,躬身俯臥在黑暗狹長的礦坑中,艱難地揮動著雙臂。他們(men) 一錘一鑿攻擊山岩,仿佛也在攻擊自己的軀體(ti) 。身體(ti) 是采礦人寄予生存希望的最大本錢,揮動臂膀舉(ju) 起鉛錘,也是在攪動生活。陶淵明有詩雲(yun) :“死去何所道,托體(ti) 同山阿。”人體(ti) 的最終歸宿在大山深處,這些采礦的工人理應體(ti) 會(hui) 得更早更精。

  忽想起古希臘雕塑,十分擅長為(wei) 雄強有力的身體(ti) 塑形,到了文藝複興(xing) 時期,健碩的身體(ti) 又再次回歸藝術家的視線,成為(wei) 藝術家審視的對象。那些競技體(ti) 育場中的運動健將,或是《舊約》神話中的英俊王子,多少帶有藝術家謳歌力量與(yu) 人性的美而刻意附加的魅力。若是米隆或米開朗基羅,穿越到宋朝的銅陵,像梅堯臣一樣見到采銅的場景,再將之訴諸雕塑形象,想必較之於(yu) 流傳(chuan) 後世的《擲鐵餅者》和《大衛》,也不會(hui) 失色。

  宋詩很有意思。在華麗(li) 的唐詩的蔭蔽下,宋詩仿佛失去很多闡釋的空間。人們(men) 似乎覺得,唐詩才是天才詩人們(men) 逞才使氣的天地,宋詩就是玄經義(yi) 理的枯燥圖解罷了,怪不得魯迅說:“一切好的詩,到唐代就已經做完了。”我相信錢鍾書(shu) 的論斷:“詩分唐宋,唐詩以風情神韻擅長,宋詩以筋骨思理見勝。”讀唐詩像是吃荔枝,一顆剝開入口,晶瑩剔透,滿頰生香。讀宋詩像是嚼橄欖,初入口清苦幹澀,回甘卻在咀嚼之後,值得花時間讓口腔與(yu) 之慢慢廝磨。

  梅堯臣開宋詩風氣之先,曾激烈反對雕潤密麗(li) 、辭藻華美的西昆體(ti) ,主張詩歌要作得平和衝(chong) 淡,樸實蘊藉。《銅坑》一篇短短四句,平淡了三句,詩人還是忍不住在最末句棖觸萬(wan) 端,興(xing) 盡悲來,為(wei) 采礦的工人們(men) 怒號:哪怕是鬼神見了也愁怕。沒有大規模工業(ye) 介入的手作年代,我們(men) 借了梅堯臣的同情之眼,將這采礦的人的苦與(yu) 難,仔細瞧了一過。

  采礦工人的辛勞並沒有付諸東(dong) 流。他們(men) 的千錘萬(wan) 鑿,鑿透了山體(ti) 裏的礦脈,也鑿出了一個(ge) 世俗世界的繁華與(yu) 錦繡。銅陵作為(wei) 沿江古礦區,伴隨著對銅礦的開采、冶煉,鑄造業(ye) 高度繁榮,商貿經濟高度發達,城鎮裏的百行千業(ye) ,隨之邁向中興(xing) ,一個(ge) 成熟的市民商貿社會(hui) ,在此形成。如今銅陵江邊已是國家曆史文化名鎮的大通,是這段繁華歲月的見證者。據北宋元豐(feng) 三年《元豐(feng) 九域誌》記載,“州東(dong) 北140裏,五鄉(xiang) ,大通、順安二鎮”。大通瀕臨(lin) 長江,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此遞運集散。如今走在古鎮大通的紅麻石板街,看著臨(lin) 街粉牆黛瓦的小門麵,還有自帶美人靠的臨(lin) 江吊腳樓,似乎還能想起當年那個(ge) 商貿輻輳、經濟富庶的興(xing) 旺景象。有楊萬(wan) 裏的詩作《舟過大通鎮》為(wei) 證:

   淮上雲(yun) 垂岸,江中浪拍天。

  須風哪敢望,下水更勞牽。

  蘆荻偏留纜,漁罾最礙船。

  何曾怨川後,魚蟹不論錢。

  風急浪高,水拍江灘,霧氣蒙蒙,險象環生。纖夫緩慢地拖動船隻,密集叢(cong) 生的蘆荻花,偏偏牽留住船上的纜繩。多到“不論錢”的魚蝦蟹,在漁罾裏躍動,阻礙船隻前行。楊萬(wan) 裏的觀察準確細致,下筆處處皆是可見可信的畫麵。叫人好奇的是,楊萬(wan) 裏舟過大通、悉心記錄後,是否會(hui) 發出疑問,這個(ge) 偏安江隅的小鎮,怎會(hui) 有這一派繁榮景象?

  翻開史書(shu) ,原來還是得益於(yu) 技術的進步。宋代的礦冶技術產(chan) 生了水法冶金的應用,即所謂的“膽水冶銅法”。“以生鐵鍛成薄片,排置膽水槽中浸漬數日,鐵片為(wei) 膽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刮鐵煤,入爐三煉成銅……”這段《宋史·食貨誌》中的記載,清晰還原了膽水冶銅的全過程:利用金屬鐵從(cong) 含有銅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銅,然後刮取經烹煉得到銅錠。看似要在現代化學實驗室裏才能完成的化合分離反應,居然在遙遠的宋代就能實現。

  英國的李約瑟博士一直好奇,為(wei) 什麽(me) 中國古代的科技如此之發達,近代科學卻沒有在中國古代誕生?真正意義(yi) 上的物理學、化學革命都是發端於(yu) 歐洲,繼而引發工業(ye) 革命,帶動生產(chan) 力變革,締造現代社會(hui) 。其實,從(cong) 古銅陵地區的“煉銅法”即可看出,中國古代真正發達的是應用技術體(ti) 係,一項技術的成功與(yu) 否,並不取決(jue) 於(yu) 科學家們(men) 在實驗室裏一次次來回試錯,而在於(yu) 這項技術是否能夠應用於(yu) 實際的勞動生產(chan) 中。科學遵循的是不撞南牆不回頭邏輯,一次不成再試一次,不成功便成仁。技術遵循的是效用和功能邏輯,就像“膽水冶銅法”,要的隻是鐵在溶液中置換出銅,至於(yu) 銅與(yu) 鐵在溶液中發生的是什麽(me) 反應,至於(yu) 現象背後因果鏈條,熟練操作的技術工人們(men) 不置可否,從(cong) 不追究。

  以今天的眼光看,李約瑟實際混淆了科學與(yu) 技術的概念。他囫圇吞棗地把科學與(yu) 技術混合在一起分析問題,概念的混用帶來邏輯的混亂(luan) ,殊不知二者表麵確有相關(guan) ,根底卻判若雲(yun) 泥。李約瑟晚年像一個(ge) 皓首窮經的發掘者,一直在中國古代的科技文獻中爬羅剔抉,打撈出不少藏在史冊(ce) 裏中國古代科技的多個(ge) “世界第一”。可惜的是,李約瑟應該沒有讀過《宋史·食貨誌》中這段記載,更沒像梅堯臣一樣,看到這愁煞鬼神的采銅景象。要是如此,他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應該能加深一層認識吧。看來,還是陸遊的詩說得有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朝銅陵的繁華盛景,技術的推動一馬當先,若是放寬曆史視界,會(hui) 發現這是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經濟聲勢浩大的合唱中一段清婉的小插曲。自東(dong) 漢末年始,大批北方的百姓為(wei) 了躲避戰爭(zheng) 、尋求安定,開始向南遷徙。農(nong) 耕自然經濟年代,人口就是生產(chan) 力,人口的多寡決(jue) 定著地區生產(chan) 力的高低。《三國誌》裏關(guan) 於(yu) 東(dong) 漢末年北方戰亂(luan) 的場景有這樣的記載:

  凡坑殺男女數十萬(wan) 人,雞犬無餘(yu) ,泗水為(wei) 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複行跡。

  於(yu) 是乎,中國曆史便開始了第一次人口向南大遷徙。宋朝以前,這等規模的遷徙,還曾有過兩(liang) 次:一次是衣冠南渡,一次是安史之亂(luan) 。到了宋朝,南方的人口已超過北方。梅堯臣主監的永濟倉(cang) ,就是南方有名的糧倉(cang) 。南宋時期,南方已經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國家糧倉(cang) 。精耕細作的耕種、河道縱橫土地豐(feng) 腴的平原腹地、稻麥一年二作製、溫潤的氣候、新物種的引進,當然還有勞動人民的勤勞肯幹……一個(ge) 個(ge) 有利的砝碼都促使南方整體(ti) 的經濟產(chan) 量蒸蒸日上。江南的富裕與(yu) 雅致,深處皖江地區的銅陵,自然也分得一杯羹。

  可惜,好景不長。宋金對峙開始,戰爭(zheng) 頻繁發動,礦冶急劇衰落,銅礦產(chan) 量猛跌。金人的連年侵犯,更是讓官辦的銅礦開采和冶煉業(ye) 陷入停滯。南宋紹興(xing) 年間銅產(chan) 量每年僅(jin) 1389斤,記錄在《宋會(hui) 要輯稿·食貨》裏這個(ge) 少得可憐的數字,很能說明問題。等到元代的礦冶加倍受到戰爭(zheng) 重創、明代的封坑閉礦開始施行,古銅陵采銅、煉銅、鑄銅的輝煌景象,就湮入曆史的風煙裏,不再被人記得。走入近代,日本侵華戰爭(zheng) 期間,破壞更為(wei) 徹底。新中國成立前夕,銅陵礦區僅(jin) 留有巷道400餘(yu) 米,多數已坍圮,淪為(wei) 山中廢墟。千年前,詩仙歌詠的銅官山,紅星紫煙不再,爐火天地暗暝。宛陵先生讚歎過的千錘萬(wan) 鑿和青山碧礦,皆成一片荒涼。

   三

  銅陵的曆史淵源與(yu) 文化積澱如此深厚,銅陵與(yu) 銅的緊密連接,竟能持續千年不衰。一座城市與(yu) 一種金屬,就這麽(me) 被曆史和現實牢牢拴住,不能分開,直至當代。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銅陵創造了新中國銅工業(ye) 的多項“第一”:第一座機械化露天銅礦在銅陵設計建設,第一個(ge) 現代冶煉工廠在銅陵建成,第一座掌握了氧化礦處理技術的城市是銅陵,銅陵煉出了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產(chan) 出了新中國第一塊銅錠、誕生了中國銅業(ye) 第一個(ge) 上市公司,電解銅產(chan) 量多年保持全國第一……這樣的成績累加在一起,說銅陵是新中國“銅工業(ye) 的搖籃”,也名副其實。

  走進了最新最先進的銅材料生產(chan) 車間,一卷卷銅箔在精密儀(yi) 器的操作下有序滾動。一根頭發的直徑約為(wei) 60微米,而生產(chan) 線上的銅箔,厚度不到發絲(si) 直徑的十分之一。這種薄度的銅材料,對鋰電池提升抗拉強度、提高能量密度非常關(guan) 鍵,如今火熱的新能源、集成電路,就要大量用到。與(yu) 銅箔的重要性相比,研發也是一個(ge) 過五關(guan) 斬六將的艱難曆程。隻有在實驗室裏進行成百上千次試驗,在上百種添加劑中找到一兩(liang) 種提升銅箔延伸率的添加劑,再結合高溫時效處理工藝,才能生產(chan) 出合格的銅箔來。

  梅堯臣對古代礦工采礦景象的描寫(xie) ,重新回到腦海裏。在古代社會(hui) ,工人們(men) 采礦憑著渾身蠻力和手中的斧鑿,冶煉靠的是鐵片膽水,千次萬(wan) 次重複。科技昌明的今天,銅陵的礦產(chan) 資源麵臨(lin) 枯竭局麵,但技術的進步化危為(wei) 機,智能數控技術、配套製酸技術等新技術的采用,讓銅的冶煉更加綠色、更加環保、更加高效。而像銅箔這樣的銅材深加工產(chan) 業(ye) 集群在銅陵崛起,彰顯的是銅陵“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的產(chan) 業(ye) 升級變革的壯誌雄心。

  “銅為(wei) 物之至精”,體(ti) 會(hui) 銅與(yu) 銅陵的因緣際會(hui) ,仿佛穿越時光的年輪,打撈中國曆史中的青銅印記,回想中華青銅文明的博大精深。司母戊大方鼎、杜嶺方鼎、婦好鴞尊、四羊方尊……這些震古爍今的鎮國重器,維護著宗法結構,奠定了禮樂(le) 製度,更將國家、王權、貴族和財富的象征意義(yi) ,收納進奇異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和炫麗(li) 的美學氣質。承載禮製與(yu) 政治功能以外,銅的經濟實用功能也一直與(yu) 曆史的進程相伴相隨。秦朝的銅鑄圓形方孔半兩(liang) 錢,為(wei) 後世簡化幣製、統一國家和人民的經濟生活做出範例。兩(liang) 漢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製規整,重量標準,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自唐朝始,開辟新紀元的銅幣“通寶”,便不再以重量為(wei) 名稱,改為(wei) “通行寶貨”,並冠以朝代、年號或國名。南唐的“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宋“太平通寶”、明“永樂(le) 通寶”、清“康熙通寶”……這些換算便利的新衡製,在錢幣鑄造的形製和重量上,更適合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是中國曆史進程中商品生產(chan) 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chan) 物。銅及其衍生出的青銅文明,在物質資料和社會(hui) 意識雙向層麵,深度參與(yu) 了中國大曆史的構築。

  銅陵義(yi) 安大道中段有著一尊醒目的城市雕塑——商周青銅壁。青銅壁中複製了一件1979年出土於(yu) 鍾鳴鎮的獸(shou) 麵紋大鼎,大鼎敞口平沿,方唇鼓腹,腹部雕飾獸(shou) 麵紋,足膝部有兩(liang) 道箍形圈飾。雕飾線條簡練而豪獷,鼎腹部三組獸(shou) 麵紋飾將饕餮紋變形肢解,突出了獸(shou) 麵的雙目,更顯出大鼎的肅然巍峨,氣象莊嚴(yan) 。翻開上古神話,黃帝鑄鼎成仙,刻地理形勢與(yu) 珍奇異獸(shou) 於(yu) 鼎上;禹鑄九鼎,以象九州,既定賦稅,萬(wan) 國遵從(cong) 。獸(shou) 麵紋大鼎把守著李白和梅堯臣們(men) 來過的城市,笑迎八方客,仿佛在說,不來銅陵,真不知3000年青銅文化如此絢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