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熱”興起,個人隻能被裹挾嗎
作者:朱昌俊
近年來,繼考研人數不斷突破新高後,考博熱浪襲來。同時,還有一部分人開始了重讀本科。各類“考學熱”的背後,是對學曆的執著還是對知識的追求?“上岸”之後,讀書(shu) 的“涯”在哪裏?
升學考一直是常年霸占熱搜的話題。這些年隨著研究生教育擴招,“考博熱”也逐漸興(xing) 起。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有在學博士生50.95萬(wan) 人,在學碩士生282.29萬(wan) 人。這樣一種學曆“大躍進”現象,需要從(cong) 多個(ge) 維度來審視。
一方麵,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社會(hui) 在管理、創新、科研等方麵對高學曆人才的需求確實在上升。比如,我們(men) 注意到,這些年一些街道辦、貧困縣在對外招聘上,都普遍要求研究生乃至博士。這背後雖然不排除個(ge) 別地方的“好大喜功”,但社會(hui) 各領域對於(yu) 高學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在發生新的變化,這是不爭(zheng) 的事實。
另一方麵,學曆膨脹和貶值的現象,也客觀存在,我們(men) 的確在進入如社會(hui) 學家蘭(lan) 德爾·柯林斯所提到的“文憑社會(hui) ”。近幾年,一些人開始重讀本科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現象。因為(wei) 社會(hui) 對學曆的要求在普遍提升,過去可能一個(ge) 人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不在乎學曆上的短板,但現在,由於(yu) 普遍的學曆門檻提高,光有技術而學曆不足,就成了一個(ge) 問題。個(ge) 人需要持續更新、提升自己,或者要實現“跨界”,學曆上的“再深造”,都越來越成為(wei) 一個(ge) 無法繞過的坎。
而就現實因素來看,在當前的就業(ye) 形勢下,有更多人為(wei) 了回避就業(ye) 壓力,傾(qing) 向於(yu) 選擇繼續留在“象牙塔”,通過“刷學曆”來延遲就業(ye) ,或是積累未來的就業(ye) 優(you) 勢。所以說,當前的考研熱、考博熱,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這裏麵既有必然性原因,也有偶然性原因;既有個(ge) 人原因,也有社會(hui) 原因;既有合理性的一麵,也有值得警惕的一麵。
客觀說,在當前的社會(hui) 大背景下,麵對學曆上的“軍(jun) 備競賽”,個(ge) 人的選擇其實是有限的。要知道,在經曆一個(ge) 較長時間的高等教育大發展後,社會(hui) 對學曆的要求普遍提高。如今很多招聘中,研究生學曆已經是基本門檻。如果達不到這個(ge) 學曆要求,就意味著個(ge) 人在就業(ye) 市場中會(hui) 失去很多機會(hui) ,真正輸在“起跑線上”。由此可以說,很多人“刷學曆”其實是被裹挾的。但是,這裏麵的悖論在於(yu) ,當“考研熱”“考博熱”持續,催促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身處其中的個(ge) 人並不會(hui) 變得更輕鬆。用通俗的話說,它隻會(hui) 讓社會(hui) 的競爭(zheng) 變得越來越“卷”。
於(yu) 是,在現實中我們(men) 能看到兩(liang) 種似乎矛盾的現象並存。一邊是學曆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整個(ge) 社會(hui) 對學曆都更加看重了;但另一邊,“讀書(shu) 無用論”依舊有市場。比如,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即便讀到博士還是找不到工作”。這看似是一種矛盾,但實際上不過是同一問題的一體(ti) 兩(liang) 麵。因為(wei) 拋開個(ge) 人差異不談,當學曆的膨脹速度遠遠超過社會(hui) 機會(hui) 增加的速度,就必然導致學曆貶值。因此,不管個(ge) 人升學是為(wei) 了求知還是刷學曆,都必須明白一點,學曆的提升並不必然與(yu) 個(ge) 人能力,或者說社會(hui) 競爭(zheng) 力的提升劃等號。
所以說,身處學曆膨脹的大背景下,個(ge) 人也未必隻能完全被裹挾。與(yu) 其盲目跟風考研、考博,不如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和發展方向掌握一技之長。在兼顧學曆和技能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可能是最“實用”的。當然,這隻是一種實用主義(yi) 思維。我們(men) 不能否認,的確有少數人的升學確實是為(wei) 了“求知”,而這方麵就另當別論了。(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