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科研助理視為“學術臨時工”
作者:王鍾的
近日,多個(ge) 部門出台措施支持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企業(ye) 等機構開發研究助理崗位,教育部更是發布通知,表示將麵向2022屆高校畢業(ye) 生開展科研助理崗位網上專(zhuan) 場招聘活動。在一些部門的描述中,“科研助理”被視為(wei) 促進就業(ye) 的有力手段。但是,也有媒體(ti) 報道指出,科研助理整體(ti) 收入較低,區域、高校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一些人員存在較高的情緒焦慮和不安全感。
從(cong) 緩解就業(ye) 壓力的角度來看,為(wei) 應屆畢業(ye) 生提供科研助理崗位確實有所幫助。一方麵,應屆生尚未遠離校園,對科研機構的規章製度和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知識較為(wei) 熟悉,能夠較快融入科研環境,為(wei) 科研工作帶來實際的支持;另一方麵,現代科研創新是團隊工作,對於(yu) 不少科研課題組來說,經常有一些瑣碎卻必要的事務性工作和重複性工作需要處理。設置科研助理崗位,能夠讓團隊核心成員從(cong) 這些基礎工作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進行創新性的探索。
但是,正因為(wei) 科研助理依托科研課題組設置,一般不是長期崗位,再加上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有限,決(jue) 定了其並非長期穩定的選擇。增加科研助理崗位固然能緩解當下的就業(ye) 壓力,但並非可持續的辦法。這些科研助理經過短暫的過渡,還是趨向於(yu) 尋找一份長期的、回報性更強的工作,這難免讓就業(ye) 壓力向未來傳(chuan) 遞。
而不可否認的是,對許多科研課題組和部分應屆畢業(ye) 生來說,他們(men) 對科研助理崗位設置都抱以歡迎態度。在媒體(ti) 報道中,有高校教授就表示:“課題組是典型的學習(xi) 型團隊,對那些喜歡高校的校園環境和學習(xi) 氛圍,對科研感興(xing) 趣,或希望繼續深造的畢業(ye) 生而言,科研助理崗位無疑是一個(ge) 比較好的選擇。”實際上,科研助理製度不僅(jin) 要致力於(yu) 實現緩解就業(ye) 壓力的短期目標,更要立足於(yu) 長遠,以完善科研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促進科研創新為(wei) 最終追求。
如今,隨著青年就業(ye) 觀念的多元化,“一畢業(ye) 就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的想法已不再是所有應屆生的執念。結合自身興(xing) 趣和能力,在不斷嚐試、不斷探索中確立就業(ye) 方向,是不少年輕人對待就業(ye) 的新方式。科研助理崗位靈活性強、擁有較多自由支配時間,讓畢業(ye) 生有充分的空間思考未來,為(wei) 下一步發展積蓄能量。
對於(yu) 科研人才培養(yang) 和選拔工作而言,則可以通過設置科研助理崗位,從(cong) 中挖掘具有學術創新潛質的後備人才。過去,科研人才的選拔更多地以學生在校期間學習(xi) 成績為(wei) 依據,考試成績較好的學生就能獲得更多深造和從(cong) 事科研的機會(hui) 。然而,課堂學習(xi) 和科研創新畢竟有所不同,也有一些“學霸”在從(cong) 事科研工作以後,發現自身能力和興(xing) 趣不與(yu) 之匹配。為(wei) 學生提供短期、過渡性質的科研助理崗位,有利於(yu) 他們(men) 真正了解科研工作,進而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選拔年輕科研工作者。
科研是兼具探索性和不確定性的創新工作,科研人才的培養(yang) 和選拔,同樣需要不斷探索和嚐試。盡管科研助理是一項短期、過渡性的工作,但也要努力改善薪酬福利保障水平。與(yu) 此同時,要創造條件讓科研助理真正融入科研團隊,為(wei) 有潛質的助理提供深入體(ti) 驗學術前沿的機會(hui) ,而不是把他們(men) 視為(wei) “學術臨(lin) 時工”。完善科研助理崗位設置,將人才考察、培養(yang) 與(yu) 日常科研任務結合起來,為(wei) 對科研事業(ye) 有興(xing) 趣的年輕人設計有梯度的入門通道,才是這項製度服務青年成長、推動科研創新事業(ye) 進步應當追求的方向。(王鍾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