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統文化創新賦能
原標題:陝西擦亮秦腔文化名片——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創新賦能(護文化遺產(chan) 彰時代新義(yi) )
核心閱讀
在陝西,秦腔不隻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更是人們(men) 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的文化元素。近年來,陝西通過“秦腔+”跨界嚐試、創排新劇目、豐(feng) 富表達方式、推動文旅融合等,讓秦腔唱得更響亮,讓這張文化名片更閃亮。
“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wan) 秦人齊吼秦腔。”一句民謠道出秦腔在陝西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現如今的秦腔不隻有“吼”出來的高亢激越,更以愈發新鮮多樣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喜愛。
巧笑嫣然,水袖搖曳,秦腔虛擬數字人“圈粉”不少年輕人;將傳(chuan) 統戲曲搬上大銀幕,秦腔3D電影《三滴血》讓觀眾(zhong) 感受經典魅力;《大樹西遷》《西京故事》《關(guan) 西夫子》等秦腔現代劇、新編曆史劇續寫(xie) 時代弦歌……近年來,古老的秦腔藝術正在通過多種方式親(qin) 近群眾(zhong) ,煥發新活力,將陝西的這張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跨界,打通溝通渠道
“客自長安來,還歸長安去。”櫻桃小口,眉似柳葉,清嗓悠揚,水袖曼舞,一名秦腔小旦款款而出。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這個(ge) 名叫秦筱雅的虛擬推薦官讓人耳目一新。
在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的先導片中,秦筱雅與(yu) 搖滾歌手同台獻唱,完成了一次有趣的跨界演出。西安市民李柳感到很新奇:“原來秦腔也可以這樣‘潮’。”
“秦筱雅的人物形象和動作采用三維建模完成,一般動畫人物的整體(ti) 解析建模大概隻要3萬(wan) 個(ge) 麵,但這次僅(jin) 頭飾建模就達到了70萬(wan) 個(ge) 麵。”秦筱雅設計製作團隊成員張曦說,“我們(men) 希望通過製作數字化代言人,拉近秦腔與(yu) 年輕人的距離,讓更多人愛上秦腔。”
6月15日,秦腔3D電影《三滴血》在西安首映。《三滴血》創作於(yu) 1918年,是西安易俗社的經典劇目,1960年就曾被製作為(wei) 黑白電影。“老電影《三滴血》我也看過,這次的3D版好像自己就站在舞台上,演員就在麵前唱似的,跟在劇院看戲的感覺很不一樣。”一名老戲迷看後興(xing) 奮地感慨。
市場太小,聽戲的人越來越少,是秦腔業(ye) 內(nei) 人士的普遍感受。“多元的文化娛樂(le) 方式興(xing) 起、城鎮化步伐加快都是戲曲變成‘小眾(zhong) ’的外部因素。”秦腔史研究學者蘇育生認為(wei)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戲,秦腔包含著西北地區深厚的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思考如何巧妙地將唱腔、服飾、儀(yi) 態、舞台等文化元素有效利用,增加秦腔的吸引力,讓秦腔符合現代文化品位。”
“秦腔+搖滾”“秦腔+動漫”“秦腔+電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秦腔+”讓秦腔跨界出圈,探索傳(chuan) 統戲曲現代傳(chuan) 播的更多可能性。西安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寇雅玲說:“要找到秦腔文化與(yu) 當代觀眾(zhong) 溝通的新渠道。隻有不斷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創新賦能,才能讓秦腔在兼容並包中不斷成長,讓秦腔在陝西唱得更響亮。”
創新,演繹時代故事
“聽了秦腔,肉酒不香。”戲迷們(men) 這樣形容對秦腔的癡迷。如今的秦腔創作也在求新求變,吸引更多觀眾(zhong) 。
今年5月,秦腔現代劇《守護者》在西安上演。台上,層疊林立的樓宇讓不少觀眾(zhong) 感到新奇。生動的舞台效果是由一麵168平方米的“冰屏”完成的,這種透明的顯示屏極大豐(feng) 富了舞台視覺語言。“有的秦腔劇還會(hui) 用到多塊移動的‘冰屏’。”《守護者》導演、三意社藝術總監何紅星說,“近年來,現代舞台美術設計被大量運用在秦腔劇的創作當中,增強了表現力和感染力。”
秦腔音樂(le) 也發生了變化。“以前秦腔表演的樂(le) 隊隻有幾個(ge) 人,現在大型的秦腔劇會(hui) 用到五六十人的民樂(le) 隊。比如拉弦樂(le) 器,我們(men) 就會(hui) 用到高胡、中胡、二胡等,給觀眾(zhong) 更豐(feng) 富立體(ti) 的聽覺享受。”何紅星說。
秦腔的當代創作對演員也提出了更多挑戰。“不少戲迷都說我這次是‘脫胎換骨’。”35歲的青年演員王航說。今年6月,秦腔新編曆史劇《詩聖杜甫》在西安上演,王航飾演主角杜甫。“新創劇目對演員創造力的考驗極大。比如其中的一場高潮戲,我原本是收著唱,而導演要求我將情緒爆發出來,真正上台後,我才懂得其中的奧妙。”
最近,秦腔導演王化武正在排演一部講述返鄉(xiang) 大學生帶動群眾(zhong) 致富的新戲。他認為(wei) ,秦腔創作應當找到傳(chuan) 統與(yu) 時代的結合點,“提升舞台的感染力,要豐(feng) 富我們(men) 的表達手段。”近年來,陝西創作了一批質量高、口碑好的秦腔現代戲和新編曆史劇。“要創作出能與(yu) 當下現實生活同頻共振的優(you) 秀現代戲作品,需要反映百姓的心聲。”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說。
目前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老戲迷不愛看新戲,年輕戲迷領略不了傳(chuan) 統戲的魅力。“這說明秦腔的搶救傳(chuan) 承迫在眉睫。”蘇育生認為(wei) ,“創新的前提是傳(chuan) 承。許多秦腔表演者的唱腔、表演、特技與(yu) 老藝人有明顯差距,隨著受眾(zhong) 審美意識的提高,自然要對藝術深度有更高要求。要係統地研究總結秦腔傳(chuan) 統技藝,各劇團應當有繼承總體(ti) 規劃,充分創造條件培養(yang) 接班人。”
融合,傳(chuan) 承城市文脈
秦腔臉譜、傳(chuan) 統戲樓,唱腔飄入耳畔,精致的浮雕訴說百年往事,這裏就是易俗社文化街區。2021年9月,這個(ge) 以秦腔劇團易俗社為(wei) 核心的秦腔文化展示區正式開放,集“館、展、演、旅遊、體(ti) 驗互動”於(yu) 一體(ti) ,成為(wei) 展現西安城市文化的新窗口。
成立於(yu) 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藝術社團。為(wei) 了讓秦腔擁抱更多觀眾(zhong) ,易俗社文化街區應運而生。
在易俗社文化街區的建設中,不僅(jin) 易俗大劇院得到了硬件提升,讓觀眾(zhong) 能夠得到更好的觀戲體(ti) 驗,還新增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和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讓遊客可以領略秦腔文化和易俗社的百年曆史與(yu) 藝術成就。在地下一層,情景式文化街區還原了老西安的許多文化生活場景,為(wei) 易俗社文化街區增添了不少煙火氣。
“易俗社文化街區的建設整合盤活了周邊的硬件資源,讓秦腔文化有了更有力的傳(chuan) 播載體(ti) ,不僅(jin) 保留了濃厚的秦腔藝術文化氣息,更為(wei) 城市增添了活力。”西安易俗社社長惠敏莉說。
每到周末,緊鄰西安城牆的三意社小劇場都有好戲開場,精彩的折子戲和名家清唱讓觀眾(zhong) 感受秦腔的魅力。何紅星介紹,這個(ge) 小劇場由有100多年演藝史的三意社與(yu) 西安城牆景區聯手打造,讓更多遊客在短時間內(nei) 可以領略秦腔藝術和關(guan) 中文化。
在陝西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何桑看來,戲曲藝術與(yu) 城市文化是融合共生的,戲曲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著城市的文化氣質。“應當鼓勵推出具有秦腔藝術特色的旅遊演藝項目、沉浸式體(ti) 驗場景和主題旅遊線路,鼓勵合理利用秦腔藝術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chan) 品。這樣才能培養(yang) 熏陶更多年輕的戲曲工作者和受眾(zhong) ,戲曲保護傳(chuan) 承才能永葆活力。”何桑說。(本報記者 原韜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