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畔覓文心
一
我去浙江杭州的時候,天空下著像濃霧一樣的小雨。在站台向遠方望去,到處迷迷蒙蒙,讓人對這座城市產(chan) 生無限遐想。
車子七拐八拐,來到江南名刹靈隱寺附近,隨後在北高峰門口往左一拐駛上一條小道。隨著一聲“到了”,大家抬頭看去,前方一座白牆黛瓦的二層小樓隱身在綠樹叢(cong) 中。我們(men) 一行人拎著行李跳下車來,駐足小院門前,“靈隱路白樂(le) 橋1號”的銘牌映入眼簾。門口一側(ce) ,幾株翠竹下是塊巨石,上麵的“中國作家協會(hui) ——杭州創作之家”金色大字格外醒目。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小院門口幾棵桂樹散發陣陣香甜,令人陶醉。
晚上,剛要入睡。“咚、咚、咚——”寺院的鍾聲響了,伴著星星點點的燈光,穿過密林徐徐飄來。那鍾聲渾厚、悠揚、淡定,仿佛向來客報告一天的平安。
二
清晨,趁淡藍色的霧湧來蕩去時,我走出小院想四處看看。出院門路邊便是茶園,鬱鬱蔥蔥的茶園順著山坡向遠方蜿蜒伸去。山腳下,起早的鳥兒(er) 在香樟樹枝頭飛來飛去,北紅尾鴝、大山雀清脆的歌聲在曠野上飄蕩。茶園邊上還有一塊塊菜地,小蔥、白蘿卜、大白菜,一個(ge) 賽一個(ge) 水靈,充滿朝氣的樣子。間或有幾名農(nong) 民在忙碌地擔水、施肥和除草。
走上街頭,朝四處望去,滿眼都是綠色,靈隱寺、北高峰和飛來峰掩映在茫茫綠意中。順著小路往前走,高大的雪鬆矗立兩(liang) 邊,仿佛手挽手為(wei) 行人帶路。路邊,時常會(hui) 有炒製龍井茶的商販熱情地向遊人推銷自家產(chan) 品。這時坐下來品嚐一下地道的龍井,也不失為(wei) 杭州之行的一個(ge) 意趣。
靈隱寺與(yu) 創作之家相鄰。靈隱寺又名雲(yun) 林寺,始建於(yu) 東(dong) 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它倚靠北高峰,麵向飛來峰。相傳(chuan) 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認為(wei) 飛來峰是“仙靈所隱”之地,於(yu) 是麵向此峰建起一座寺廟,取名靈隱寺。在近1700年的曆史歲月中,古寺曆盡坎坷,幾度被毀戰亂(luan) ,幾度浴火重生,如今依然遊人如織、香火旺盛。靈隱寺前,一棵棵古鬆高聳雲(yun) 端,它們(men) 應是這古刹風雲(yun) 的見證者。靈隱寺旁小溪淙淙,清澈見底,一群小魚在水中遊來遊去,絲(si) 毫不理會(hui) 熙來攘往的人群。
三
回到創作之家,我又細細打量起這方院落。院子裏,一塊巨石上鐫刻著巴金先生手書(shu) ——“這真是我的家。我忘不了在這裏過的愉快的兩(liang) 個(ge) 星期。謝謝你們(men) 。巴金一九九〇年十月十四日在杭州創作之家”。小樓的天井處是一方魚池,幾十尾不大的魚在水中搖頭擺尾,嬉戲玩耍。院裏還有幾棵老樟樹,枝繁葉茂,灑下一地綠蔭。幾把藤椅圍著茶幾擺在樹下,組成了三五個(ge) 人談天的地方。此刻大家正圍坐在這裏,翻看著各自的創作成果,整個(ge) 小院都仿佛彌漫著濃濃書(shu) 香。
從(cong) 工作人員那兒(er) 得知,創作之家身世曲折、頗有曆史。新中國成立後不久,隨著以丁玲為(wei) 所長的中國作家協會(hui) 文學講習(xi) 所的誕生,在南方辦一所文學講習(xi) 所的設想也被提上議程。經考察,確定在杭州西子湖畔選址設立。最後,位於(yu) 靈隱寺旁的孟莊被選中。據說,孟莊曾是一位孟姓商人的民宅,是他為(wei) 了生產(chan) 豆瓣醬而專(zhuan) 門挑選的地方。這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式建築,依山傍水。占地不到一畝(mu) 的院落裏,粉牆黛瓦的小樓透露出沉穩、安逸,頗有不是桃源勝似桃源的氣質。1978年,中國作協恢複運轉,剛剛調來作協機關(guan) 工作的同誌在清理作協財務資料時,發現了中國作協在上世紀50年代曾在杭州購買(mai) 過擬設立文學講習(xi) 所的房產(chan) 收據以及當時地方新聞報道此事的報紙。於(yu) 是,遺落在靈隱寺旁的孟莊被重新發現。經過一番溝通與(yu) 協調,它又重回中國作協的懷抱,經改造裝修後命名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杭州創作之家”。1990年春夏時節,杭州創作之家迎來了朱子奇、草明等第一批作家的光顧。自那以後,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到這裏度假、交流創作心得。創作之家也為(wei) 作家們(men) 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贏得了廣泛讚譽。
離開創作之家的前夜,我在二樓推開窗戶再次聆聽古刹鍾聲,任憑窗外飄來的桂花香氣把我包圍。冥冥之中,這花香、書(shu) 香仿佛飄過靈隱寺,向遠方奔去,我想,這人間天堂又多了一道靚麗(li) 的風景。(馬 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