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裏的科學課開講 楊利偉帶領孩子們“遨遊”太空
“同學們(men) 好!非常高興(xing) 來到這裏和你們(men) 一起學習(xi) 。”9月15日,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同上一堂科學課”主題活動啟動,秋季學期“科技館裏的科學課”開講。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楊利偉(wei) 來到中國科技館,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為(wei) 各地科技館的孩子們(men) 帶來一場生動的航天主題科普課程。
楊利偉(wei) 從(cong) 航天的曆史講起。他介紹,中國人不僅(jin) 發明了火藥和火箭,也是第一個(ge) 試圖用火箭飛天的民族。早在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就被確定下來。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三批航天員的選拔,其中前兩(liang) 批航天員主要來自空軍(jun) 飛行員隊伍,第三批航天員的來源則更為(wei) 廣泛,不僅(jin) 有駕駛員,還有工程師和載荷專(zhuan) 家。“我相信,未來有一天,你們(men) 中間也一定會(hui) 有人加入航天員隊伍中來。” 科學課上,楊利偉(wei) 還分享了航天員訓練的艱辛。
“我們(men) 現在看到,航天員在天上可以自如地行動,背後其實經過了大量的訓練。”楊利偉(wei) 從(cong) 自己的經曆說起,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要求過載要達到8個(ge) G,“8個(ge) G是什麽(me) 意思,就相當於(yu) 8個(ge) 自己壓在身上。”楊利偉(wei) 打了個(ge) 比方,“訓練的時候,臉都是會(hui) 變形的,眼淚也會(hui) 不由自主往下流。”中性浮力水槽訓練後,很多航天員吃飯時都拿不起筷子。“雖然航天員是一份高風險的職業(ye) ,但是我很榮幸自己的夢想能與(yu) 祖國的需要相重疊,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在太空中是否有時差?載人航天工程對普通人生活有什麽(me) 影響?能不能發明一個(ge) 產(chan) 生重力的機器?……楊利偉(wei) 還與(yu) 各地的孩子們(men) 互動交流,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解答贏得一陣陣掌聲。
中國科技館表示,該活動為(wei) 本學期“科技館裏的科學課”院士科學人文課首場活動。未來,將有更多的科學家、科技教師為(wei) 青少年提供豐(feng) 富的科普教育資源。
(總台央視記者 鄭瑋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