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高冷”知識更有趣、科普視頻有看點 線上“充電”長本領

發布時間:2022-09-19 09:2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高冷”知識更有趣,科普視頻有看點

  線上“充電”長本領(網上中國)

  海外網 李雪欽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9月19日 第 08 版)

  打開“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點擊“漫遊科技館”,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科技館及優(you) 質展覽,所有展館資源都以VR(虛擬現實)全景模式進行展示。選擇感興(xing) 趣的場館,隻需動動手指、拖動鼠標,便可“漫步”其中……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讓科普在線“火起來”。互聯網技術打破時空限製,為(wei) 知識傳(chuan) 播助力,成為(wei) 年輕一代學知識、長本領的重要“充電”途徑。

  內(nei) 容接地氣

  如何讓知識解析變得好玩?實現起來並不容易。抖音平台上,“模型師老原兒(er) ”原名寧原,擁有967萬(wan) 粉絲(si) ,為(wei) 了做好短視頻科普,他製作了一係列科普模型,這是他視頻作品的最大亮點。內(nei) 容準確是科普短視頻的核心,寧原花費大量時間查資料、做實驗、找權威信源,隻為(wei) 確保內(nei) 容無誤。比如為(wei) 了展現“雙叉犀金龜如何把獵物挑飛”,他特地從(cong) 國外購買(mai) 超高清昆蟲視頻,在家看了一遍又一遍,專(zhuan) 門研究雙叉犀金龜的動作。

  “讓抽象的科學接地氣”“讓更多人知道科普和生活密切相關(guan) ”是寧原時常掛在嘴邊的話。相比傳(chuan) 統的科學講解,他擅長通過手工製作的逼真模型來呈現科學原理,更喜歡“用實物,給鏡頭,讓觀眾(zhong) 清晰地感知細節”。寧原製作的短視頻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包括山火為(wei) 何複燃、小龍蝦的生理構造、蚊子為(wei) 啥叮你等主題。“科普視頻做得過於(yu) 高深晦澀,就達不到科普的效果,失去意義(yi) 。既能讓小學生看懂,也能讓成年人感到有趣,這才是成功的科普視頻。”在寧原看來,做科普視頻的最大難點不在“科”,而在“普”,即如何最大程度地把科學知識、科學思想普及給廣大受眾(zhong) 。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短視頻的用戶規模達9.62億(yi) ,占網民整體(ti) 的91.5%。“短視頻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的剛需。”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誌安說,“隨著用戶需求不斷迭代和升級,‘視頻+’已經成為(wei) 常態,視頻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元。過去我們(men) 對短視頻的需求更多是有趣好玩,而現在,有用甚至是有營養(yang) 也變得很重要。”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公布《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運用新技術手段,豐(feng) 富科普作品形態。“人們(men) 過去依賴教育培訓機構的功能,現在的知識傳(chuan) 播、科普知識則更易得、更多元。”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陳昌鳳說,隨著新信息平台更廣泛地進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和社會(hui) 空間,知識的更新迭代也越來越快速,信息平台應該想方設法滿足用戶對知識的需求。

  知識隨手搜

  如何讓有益內(nei) 容更豐(feng) 富?多家平台紛紛拿出實招。從(cong) 基礎學科到高端裝備製造業(ye) ,從(cong) 能源戰略再到載人航天,科學名師在線分享尖端科技知識和最新進展……抖音項目負責人王蕾介紹,抖音和中國科協“科創中國”日前聯合推出《院士開講》第二季,邀請院士分享尖端科技知識,內(nei) 容累計播放量已超1.3億(yi) 人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短視頻傳(chuan) 播的知識和內(nei) 容非常生動真實,看起來也方便,用短視頻進行傳(chuan) 播和普及科學是非常好的形式。”地質學專(zhuan) 家劉嘉麒院士說,“通過短視頻做一次講座,能夠使很多人聽到這個(ge) 知識,點擊量能達到五六百萬(wan) 。過去就是通過黑板、教室這種講課的形式,受眾(zhong) 很有限,而通過短視頻,傳(chuan) 播的規模更大、效果更好。”

  “快手新知播”直播活動推出了《開聊吧,經濟學家》《心靈解憂所》等覆蓋多領域的內(nei) 容,通過直播場景的互動性、社交性與(yu) 沉浸性,為(wei) 用戶提供獲取知識的渠道。快手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夏季17至19時最受歡迎的知識內(nei) 容是烹飪教學,說明大家都喜歡在晚餐前學習(xi) 如何做菜;而21至23時,樂(le) 器相關(guan) 內(nei) 容被更多觀看,在睡前時間,這既是學習(xi) ,也是放鬆。即用即搜即學的“插件式學習(xi) ”已成為(wei) 用戶的日常。

  “短視頻和直播正構成科普傳(chuan) 播的新潮流。”中國傳(chuan) 媒大學電視學院編輯出版學係副教授白曉晴認為(wei) ,短視頻和直播給科普傳(chuan) 播生態帶來重要力量。科普內(nei) 容借視聽化語言,可通過凝練觀點和通俗表達,以圖文動畫演繹科普內(nei) 容,增強科普視頻的藝術性與(yu) 觀賞性。另一方麵,知識類短視頻可以觸達更廣泛的受眾(zhong) 群體(ti) 。

  讓科學跑贏謠言

  信息化快速發展,給公眾(zhong) 帶來很多正麵知識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網絡科普謠言或虛假信息,為(wei) 相關(guan) 科普工作帶來挑戰。陳昌鳳認為(wei) ,網絡平台有很多有益於(yu) 人們(men) 的知識,也難免有一些虛假甚至有害的信息,這就需要政府、平台、公益組織和用戶等多方合力、共同治理。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表示,中國科協聯合國家網信辦等上線運行了科學辟謠平台,充分發揮科協的組織優(you) 勢和人才優(you) 勢,組織科學家及時開展辟謠活動,讓謠言止於(yu) 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形成了“捕捉線索—及時辟謠—正向傳(chuan) 播”的工作機製。截至今年7月,科學辟謠專(zhuan) 家庫總人數已經達到1607人,辟謠庫累計收集謠言達到11464條,發布辟謠作品3911個(ge) ,總用戶數量已經達到756萬(wan) ,累計傳(chuan) 播量和話題量超過73.2億(yi) 次。據悉,中國科協還將持續推進科學辟謠平台建設,積極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yu) 辟謠工作的積極性,加強與(yu) 社會(hui) 團體(ti) 、媒體(ti) 平台合作,繼續完善建立識謠辨謠、分析研判機製。

  專(zhuan) 家提出,各類新媒體(ti) 平台要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對科普作品等傳(chuan) 播內(nei) 容的科學性審核。據悉,抖音平台正加大對優(you) 質內(nei) 容的扶持,同時也加強平台治理。針對不實信息,平台采取預警、分析、驗真、標記、辟謠、攔截等步驟來清理。

  也有網友擔憂過於(yu) 碎片化的視頻學習(xi) 會(hui) 影響知識的係統性和嚴(yan) 謹性。白曉晴表示,短視頻學習(xi) 雖然無法保障知識的係統性,但其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和靈活即時的觀看體(ti) 驗能夠調動大眾(zhong) 的興(xing) 趣與(yu) 熱情,成為(wei) 關(guan) 注科學、深度學習(xi) 的入口。科普短視頻應充分整合資源與(yu) 渠道,在內(nei) 容上保障準確性,將視頻以多平台、多頻次、多時長、多版本的方式進行傳(chuan) 播,構建係統化的科學短視頻體(ti) 係,同時推動興(xing) 趣導向的碎片化傳(chuan) 播。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