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圖文獻研究的當代價值
作者:喬(qiao) 輝(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曆代三禮圖文獻整理與(yu) 綜合研究”負責人、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
禮圖為(wei) 注釋三禮(《儀(yi) 禮》《周禮》《禮記》)之一支,與(yu) 文字之注疏相輔相成,故明代王應電曰:“書(shu) 所不能言者,非圖無以彰其形,圖所不能畫者,亦非書(shu) 無以盡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廢也。”禮圖作為(wei) 禮之新疏,具有“圖像”之特質,觀之則一目了然,用之則文意渙然冰釋。當前,禮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禮圖是解讀禮學之要籍,對禮圖的研究顯現出巨大張力。禮圖文獻呈現的治政經驗、道德規範和禮儀(yi) 踐行,日益彰顯其當代價(jia) 值。
曆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
《左傳(chuan) ·隱公十一年》雲(yun)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荀子·大略》雲(yun) :禮者,政之挽也。為(wei) 政不以禮,政不行矣。清代學者阮元更是在《揅經室續集》卷三《書(shu) 東(dong) 莞陳氏〈學蔀通辯〉後》中一言以蔽之,“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禮也”。曆代政治家十分重視以禮治國,禮治成為(wei) 治國之一端。欲以禮治國,須明禮製,禮製內(nei) 容繁複難明,欲明禮製,需參以禮圖,圖釋禮製甚為(wei) 明了,內(nei) 容粲然,禮圖文獻成為(wei) 古代君主治國之必備書(shu) 籍。
中國自古即是禮儀(yi) 之邦,何謂禮?《荀子·禮論》:“禮起於(yu) 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zheng) ……兩(liang) 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yang) 也。”又雲(yun) :“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禮是作為(wei) “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的人倫(lun) 綱常存在的。禮不僅(jin) 關(guan) 乎個(ge) 人安身立命,亦關(guan) 乎治國平天下之大事。禮之內(nei) 容以禮圖呈現,禮圖作為(wei) 特殊符號彰顯了“禮乃六經之本”之奧義(yi) 。聶崇義(yi) 《三禮圖集注》言“《禮圖》至此能事盡焉。國之禮,事之體(ti) ,既盡美矣;物之紀,文之理,又盡善矣”。
曆代皆有傳(chuan) 世治國之禮圖。由漢至清,禮圖之作一脈相承,既有因襲,又有創新。禮圖文獻彰顯上古賢君治國理政的智慧,以禮規範約束先民各階層的行為(wei) 而確立了“禮治國家”的範式,這一傳(chuan) 統治理模式,屢經考驗進而形成綿延不絕的“政統秩序”;以禮製、禮容、禮儀(yi) 直接規約君王的思想言行,塑造民族的精神世界,進而形成曆久彌新的“禮治規範”。禮圖內(nei) 蘊的“以禮治國”和“規範約束事理之禮製”,成為(wei) 曆代士人的價(jia) 值規範。
禮圖以圖詮釋經典,以闡釋反映現實,原典與(yu) 注疏的融合為(wei) 社會(hui) 和諧、文化認同傳(chuan) 承、社會(hui) 發展與(yu) 時俱進提供了強大助推。禮圖中呈現的雖是不同時代的禮製、禮儀(yi) 等,但其超越時代的“禮政”卻是各個(ge) 時期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
圖示古代道德規範,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學術資源
禮乃六經之本。禮圖文獻,先秦有之,是中國乃至世界較早的經典圖作。禮圖以文載道,以圖示道。如《禮記圖》“大學”篇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的修身立德思想:“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以圖示道德之規範,揭示修身之本質特征,為(wei) 當代社會(hui) 人民修身立德、安居立業(ye) 提供傳(chuan) 統滋養(yang) 。
《禮記圖》之“禮運”篇言“選賢與(yu) 能”,選賢納賢,是古代選拔人才的重要準則,在當前依然適用。又“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講信修睦”強調人與(yu) 人之間貴在誠信、和睦相處;“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乃墨子“兼愛”的最好詮釋;“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呈現一派和諧景象。“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yu) 地也,不必藏於(yu) 己;力,惡其不出於(yu) 身也,不必為(wei) 己。是故,謀閉而不興(xing) ,盜竊亂(luan) 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已然為(wei) 我們(men) 描繪了美好的社會(hui) 發展場景。
禮圖內(nei) 容包羅萬(wan) 象,遍涉諸多領域,曆代學人對禮圖的禮製解讀、禮容注說、禮儀(yi) 圖說以及由此形成的禮學理論,與(yu) 當代學術中的政治、曆史、建築、服飾、器物等領域研究密切相關(guan) 。禮圖文獻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了重要學術資源。
禮圖文獻的現實意義(yi)
“禮,履也”,禮之內(nei) 涵重在踐行。《儀(yi) 禮》所涉諸多儀(yi) 節,如“士冠禮”的“三加”,“士昏禮”之“納采”“納征”“定期”“親(qin) 迎”等諸多禮文,在楊複《儀(yi) 禮圖》、吳繼仕《儀(yi) 禮會(hui) 通圖》、張惠言《儀(yi) 禮圖》、楊魁植《儀(yi) 禮圖》中皆有具體(ti) 圖示。基於(yu) 此,禮圖可謂“政治、社會(hui) 、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周禮圖》《儀(yi) 禮圖》被司馬光、朱熹等進行刪繁就簡、以趨時世的詮釋,摘取其中能體(ti) 現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喪(sang) 、祭諸禮,率先開展居家禮儀(yi) 規範的嚐試,這些嚐試體(ti) 現在二人的著作《書(shu) 儀(yi) 》《家禮》中。這類居家禮儀(yi) 規範在士大夫階層中得到廣泛推廣。時至今日,此類規範依然是一些地方家風、村風、社風的圭臬。
經之要義(yi) 即在於(yu) 教人立身行事。禮圖中的“禮治”模式、“修身立德”規範、“踐行”範式,包含豐(feng) 富的內(nei) 容,為(wei) 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了深厚滋養(yang) 。
禮圖文獻的影響力由古至今延綿不絕,且遠播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朝鮮等。當前,日本等國的禮圖漢籍及具體(ti) 禮儀(yi) 依然帶有中國禮圖文獻和中國文化的深深烙印,體(ti) 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統一。全麵整理和深入研究禮圖文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特別是對域外漢籍的整理,如錢宗武教授所言,“更能厘清漢文化在異域文化中的存在形態與(yu) 演變脈絡,發掘出雙方文化的共性因子與(yu) 異質元素,將靜態的經典文本詮釋與(yu) 動態的當代學術研究進行融合延伸,通過中外文化對話,激活對話對方的曆史記憶,提升對話己方的文化自信”。
禮圖作為(wei) 承載六經之本的重要載體(ti) ,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獻依據與(yu) 思想基礎。廣泛深入開展禮圖及禮圖學研究,是深刻體(ti) 認源遠流長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基礎,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古為(wei) 今用”的前提條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