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把非遺帶入鄉村學校 剪出“千年絲綢之路”

發布時間:2022-09-23 09: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把非遺帶入鄉(xiang) 村學校 剪出“千年絲(si) 綢之路”

  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必斯營子鎮中心校的校園裏,一幅長37米的剪紙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品再現了明代中後期絹本設色畫《絲(si) 路山水地圖》,並以剪紙的獨特寫(xie) 意形式,勾勒出東(dong) 起嘉峪關(guan) 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麥加)、涵蓋敦煌等211個(ge) 重要地理坐標的“千年絲(si) 綢之路”,規模宏大,剪製精美。

  這幅長卷剪紙作品,由必斯營子鎮中心校的美術教師倪淑麗(li) 和她的學生合作完成。除此之外,他們(men) 還共同創作了15米長的卷剪紙作品《千裏江山圖》《清明上河圖》,獻禮新中國73周年華誕。

  在中國青年報社“溫暖一平方”直播間,寧城剪紙第五代傳(chuan) 承人倪淑麗(li)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剪紙是非遺技藝的展現,是鄉(xiang) 村美育的載體(ti) ,更是一段曆史文化的傳(chuan) 承。

  把非遺剪紙帶入鄉(xiang) 村學校

  倪淑麗(li) 是寧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寧城剪紙”第五代傳(chuan) 承人。受家族影響從(cong) 小酷愛民間藝術,尤其喜歡姥姥手中精美的剪紙。2003年,倪淑麗(li) 從(cong) 大學畢業(ye) ,學習(xi) 美術專(zhuan) 業(ye) 的她來到寧城縣必斯營子鎮中心校擔任美術教師,一幹就是近20年。

  倪淑麗(li) 還記得最初上美術課的場景:孩子們(men) 沒有油畫棒,沒有彩鉛,上課就簡單用鉛筆畫來畫去。她覺得,這樣無法提升孩子們(men) 的審美能力。當時的紅紙隻要幾角錢一打,每個(ge) 人家裏也有剪刀,倪淑麗(li) 決(jue) 定教大家剪紙。

  但在校園裏推行剪紙課程,並不簡單。最初有老師家長不理解:拿著剪刀在紙上剪些窟窿,有手就會(hui) ,為(wei) 什麽(me) 還要專(zhuan) 門開設剪紙課?在倪淑麗(li) 看來,真正有價(jia) 值的剪紙,應當能體(ti) 現專(zhuan) 業(ye) 技藝,承載優(you) 秀文化,同時激發孩子們(men) 的創造性。“剪紙可以鍛煉孩子們(men) 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能達到審美上的提升。孩子們(men) 可以無限地去進行探索、發現,把它做得更精美、更有寓意。”

  在學校的支持下,倪淑麗(li) 將“非遺剪紙”內(nei) 容融入美術教學,開辦高階段的剪紙藝術活動社團,還編寫(xie) 了3冊(ce) 適合於(yu) 不同學段的剪紙校本教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感受非遺剪紙的魅力。

  剪紙的第一步是描畫,把設計好的圖案用鉛筆畫到紙上,有問題的地方及時修改,改到覺得足夠漂亮了才開始剪。剪的技法也很重要,在寧城剪紙中,怎樣拿剪刀,對每根手指都有要求。

  初二女孩梅雪晗從(cong) 小便對剪紙感興(xing) 趣。初一參加了第一堂剪紙課後,瞬間愛上了這個(ge) 活動。“老師給我們(men) 講了剪紙的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有趣。剪紙可以培養(yang) 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我越來越喜歡剪紙了。”

  用剪刀剪出文化傳(chuan) 承

  在製作《絲(si) 路山水地圖》時,倪淑麗(li) 嚴(yan) 格參考曆史資料進行創作,為(wei) 了確認城市之間的距離和彎曲度,多次用尺子精準測量,前期繪畫和複雜的剪紙部分花費了整整兩(liang) 年時間。

  倪淑麗(li) 把一些孩子們(men) 能操作的部分留到了開學時,每次從(cong) 社團中挑選3-5名孩子,一起進行柳葉紋、樹葉鏤空等裝飾部分的製作。“大家相互分工,彼此合作,孩子們(men) 參與(yu) 進來特別有成就感。”

  孩子們(men) 也對剪紙背後的文化保持著好奇與(yu) 熱情。參與(yu) 高階段剪紙社團的楊欣鑫對於(yu) 老師教過的雲(yun) 紋圖案印象深刻:“它代表著吉祥如意”。

  楊欣鑫正在上初二,最喜歡文字和山水類的剪紙作品,平時愛看剪紙相關(guan) 短視頻,學習(xi) 如何剪得“更藝術”。“過年過節時,爸爸媽媽會(hui) 讓我給家裏的每個(ge) 窗戶都剪一個(ge) 窗花,因為(wei) 倪老師教得很細致,我剪的圖案更好看了。”

  寧城剪紙也融入了許多蒙古族元素和當地特色。在倪淑麗(li) 看來,每一幅剪紙圖案都有它本身的寓意。例如9個(ge) 石榴的圖案象征著團團圓圓、多子多福;每一根草、每一朵雲(yun) 、每一種紋飾都有寓意,“這些都是剪紙的語言”。

  寧城剪紙講究“千剪不斷,萬(wan) 剪相連”,即便剪刻一萬(wan) 次,每一根線條的筆畫是相互連接的,不像市麵上的部分工業(ye) 剪紙,線條會(hui) 斷開。“我姥姥說,這意味著代代相傳(chuan) ,綿延不絕。”倪淑麗(li) 說。剪紙過程也象征著把不愉快、不吉祥和不幸福剪掉,隻留下象征著團圓、幸福、美滿的圖案。

  文化傳(chuan) 承是一個(ge) 神奇的“閉環”。在2020年疫情期間,學校直到5月才正式開學。漫長的假期裏,有個(ge) 女生堅持每星期通過微信給倪淑麗(li) 傳(chuan) 一張自己創作的剪紙作品,倪淑麗(li) 把它們(men) 統一放在一個(ge) 檔案袋裏,最後累積成了一本剪紙集。孩子對於(yu) 剪紙的喜愛帶動了她的奶奶,老人把自己記憶中的老花樣都教給了孫女。倪淑麗(li) 驚喜地發現,其中很多技法值得學習(xi) 與(yu) 傳(chuan) 承,比如用剪刀的尖端在紙上紮出一個(ge) 小三角,可以剪出鳳凰的尾巴。

  受到女孩及奶奶的啟發,倪淑麗(li) 走訪了許多民間藝人,學習(xi) 一些即將失傳(chuan) 的技法,填補寧城剪紙的空缺,推動了傳(chuan) 統技藝的再現與(yu) 傳(chuan) 承。

  在倪淑麗(li) 看來,在鄉(xiang) 村校園推廣和傳(chuan) 承地方非遺文化,是鄉(xiang) 村美育很重要的一種形式。“非遺剪紙博大精深,我想讓非遺剪紙走進幼兒(er) 園、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讓傳(chuan) 統文化在校園的各個(ge) 角落開花。”(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餘(yu) 冰玥)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