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華視點:從“會種田”到“慧種田”——來自田間一線的觀察

發布時間:2022-09-23 09:36: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從(cong) “會(hui) 種田”到“慧種田”——來自田間一線的觀察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陳聰、魏弘毅、陳春園

  9月23日是第五個(ge) 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當很多人還在腦補農(nong) 民彎腰弓背、揮汗如雨的農(nong) 忙畫麵時,在全國各地的廣袤農(nong) 田裏,無人機遙感技術等科技的應用、智能化農(nong) 業(ye) 機械的登場、保姆式耕種管收托管服務的普及,令這個(ge) 收獲季充滿科技風與(yu) 未來感。

  中國飯碗如何通過“藏糧於(yu) 技”端得更穩?“新華視點”記者在田間地頭尋找答案。

  “老把式”體(ti) 驗掌上務農(nong)

  在位於(yu) 黑龍江省東(dong) 北部的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紅衛農(nong) 場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區種植戶李英俊正在田裏進行割曬拾禾作業(ye) ,搶早收獲水稻。他身後的這片55萬(wan) 畝(mu) 的水稻田,已經連續兩(liang) 年應用多光譜無人機遙感監測技術收集田間數據,監測水稻在各個(ge) 農(nong) 時節點的生長情況。

  “從(cong) 去年年初開始,我們(men) 通過利用多光譜無人機航拍稻田、收集數據,再結合地麵樣本的采集,生成水稻長勢分析圖和施肥指導處方圖,上傳(chuan) 到農(nong) 場的智慧農(nong) 業(ye) 大數據服務應用平台提供給種植戶。”紅衛農(nong) 場有限公司智慧農(nong) 業(ye) 先行示範區副主任於(yu) 海銘說,自己地裏水稻長勢旺盛還是缺肥,種植戶通過手機App一看便知,施肥也能更精準,對於(yu) 改善糧食品質、提高產(chan) 量、節約肥料、降低成本很有用處。

  在全國一些地區,機械化、信息化的新農(nong) 事在廣袤田野裏不斷書(shu) 寫(xie) 著。

  在江西省豐(feng) 城市董家鎮富硒大米生態基地,3000餘(yu) 畝(mu) 金黃色的富硒稻正在加緊收割。豐(feng) 城市通過建立農(nong) 事、農(nong) 資、農(nong) 機服務大數據平台,破解農(nong) 民種糧中遇到的難題,讓農(nong) 民從(cong) “會(hui) 種田”變成“慧種田”。

  “以前農(nong) 忙時到處找農(nong) 機,現在市裏成立了農(nong) 事服務中心,全市農(nong) 機實現了‘雲(yun) 集合’,隻要手機一點,就有農(nong) 機服務上門。”董家鎮種糧大戶饒彬說。

  在南昌智慧大田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一處萬(wan) 畝(mu) 智慧農(nong) 場,秋收時節幾乎看不到人。金燦燦的稻田中,一台台無人駕駛收割機正快速收割水稻,穀粒落入存儲(chu) 倉(cang) ,秸稈被切碎回田。

  “從(cong) 春耕到秋收,我們(men) 都可以實現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智能化無人生產(chan) 作業(ye) 模式,為(wei) 糧食穩產(chan) 、高產(chan) 奠定了基礎。”該公司總經理鄒泰暉說,得益於(yu) 無人農(nong) 機的推廣應用,26名職業(ye) 農(nong) 民能種上萬(wan) 畝(mu) 田,而且糧食損耗率也大大降低。

  “田保姆”讓農(nong) 民當上“甩手掌櫃”

  在位於(yu)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魏剛正在查看與(yu) 合作社簽約的1000多名農(nong) 機手信息。“十一”假期過後,農(nong) 機手將駕駛數百台收割機、拖拉機、運糧車等,開赴玉米收割一線,履行托管職責。

  通過實施一套科學、統一的作業(ye) 標準和大壟密植的耕種模式,合作社今年全程托管了縣裏49萬(wan) 畝(mu) 玉米地,覆蓋農(nong) 戶8000多戶,托管麵積占全縣玉米種植麵積的十分之一。

  “我們(men) 合作社以產(chan) 業(ye) 化服務為(wei) 主,建成從(cong) 縣城、鄉(xiang) 鎮到村屯的組織架構;全縣大部分村屯都有農(nong) 機手,每個(ge) 村屯的農(nong) 機手負責各自村屯地塊的作業(ye) ,讓客戶在耕種管收的整個(ge) 過程都有良好的服務體(ti) 驗。”魏剛說。

  龍江縣景山村窩卜屯的高友是合作社雇傭(yong) 的農(nong) 機手之一,今年他承擔了16戶村民共1300多畝(mu) 地的秋收托管任務。“我跟著合作社幹了4年,自己的耕種水平越來越高,也眼瞅著合作社提供的托管套餐越來越優(you) 化。”

  高友告訴記者,今年有一戶年老無耕作能力的村民把自家的地托管給他種,得益於(yu) 合作社提供的科學耕種模式,玉米畝(mu) 產(chan) 大幅增加。跟幾年前土地流轉收益相比,那一戶村民今年收入有望翻番。

  有了“田保姆”,農(nong) 民種地更輕鬆。這並非一句廣告詞,而是智慧農(nong) 業(ye) 對“誰來種地、怎麽(me) 種地、如何種好”的有力回答。

  江西省吉水縣醪橋鎮種糧大戶周小毛,今年種了500多畝(mu) 中稻。但他本人卻如同當起了“甩手掌櫃”,中稻收割時都沒下田,鞋麵上甚至沒沾泥點。

  “我和江西井岡(gang) 山糧油集團有限公司簽了托管合同。育秧、耕地、插秧、施肥、收割和銷售都不用操心,平日管管溝渠供水就行。”周小毛說,如今糧食也不愁賣,每畝(mu) 田每年有兩(liang) 三百元的穩定收益。

  井岡(gang) 山糧油集團副總經理馮(feng) 小慶告訴記者,公司從(cong) 2015年開始在吉水縣探索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為(wei) 農(nong) 戶提供優(you) 質稻種、農(nong) 資配套、農(nong) 機服務、糧食收儲(chu) 等社會(hui) 化服務,如今訂單麵積達21萬(wan) 餘(yu) 畝(mu) ,占全縣水稻種植麵積一半左右。

  相比以前,如今購買(mai)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如同看著菜單點菜。馮(feng) 小慶說,公司既提供全過程托管的“全職田保姆”服務,也有購買(mai) 單項或多項農(nong) 業(ye) 服務的“鍾點工田保姆”,農(nong) 田托管形式更為(wei) 豐(feng) 富。

  “種田人”已不是那個(ge) “莊稼漢”

  黃金九月,風吹稻浪。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nong) 場有限公司的“85後”農(nong) 機手陸向導正在抓緊檢修收割機,為(wei) 即將到來的秋收做準備。

  陸向導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墾荒大軍(jun) 挺進北大荒,陸向導的爺爺陸詩然是其中一員,他們(men) “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此後科技不斷進步,父親(qin) 陸書(shu) 民用上了拖拉機、收割機。到陸向導這一代,隻需輕觸安裝在插秧機上的平板電腦,搭載有北鬥導航係統的智能插秧機便開始在田間忙碌,綠油油的秧苗就紮根在黑土地。

  “現在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機械設備會(hui) 由我們(men) 農(nong) 機手最先接觸掌握,等技術成熟後向農(nong) 場種植戶推廣。”陸向導說,農(nong) 閑時,自己會(hui) 教種植戶對比不同的水稻和肥料品種,幫助他們(men) 提高種植技術、操作先進農(nong) 機。

  從(cong) 人扛牛拉“六隻腳”,到“四隻腳”的拖拉機,再到不用下田的無人化智能操作,新時代的“種田人”改變了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種植方式。

  他們(men) 中有農(nong) 學碩士、農(nong) 技員,有多年在外打工的農(nong) 民,也有曾經商辦廠的創業(ye) 者。通過互聯網思維和新的產(chan) 銷模式,他們(men) 推動了特色農(nong) 業(ye) 、生態種養(yang) 、綠色食品、農(nong) 村電商、農(nong) 旅融合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轉型注入新動能。

  “沒想到我這個(ge) ‘莊稼漢’竟有機會(hui) 站上大學講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閔小明務農(nong) 16年,今年受聘擔任江西農(nong) 業(ye) 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導師,他感到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越發有奔頭、有麵子。

  近年來,江西農(nong) 大探索將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導師選聘工作由校內(nei) 延伸到田間地頭,先後聘請了18名年齡在30歲至55歲之間的“農(nong) 民導師”,對接受繼續教育的農(nong) 民和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開展輔導教學。這些“農(nong) 民導師”享受副教授級課酬待遇。

  “農(nong) 業(ye) 現代化再加上一大批高素質的新一代‘種田人’,這將對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江西省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智慧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業(ye) 外經處處長陳勳洪說,在培育現代化農(nong) 業(ye) 技術人才的基礎上,利用新技術、互聯網思維賦能農(nong) 業(ye) ,我們(men) 的飯碗就能端得更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