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雙碳”工作開局良好 實現目標須久久為功——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聚焦生態文明建設

發布時間:2022-09-23 09:33: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雙碳”工作開局良好實現目標須久久為(wei) 功——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hui) 聚焦生態文明建設

  新華社記者潘潔、安蓓

  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取得了哪些積極成效?下一步將采取哪些舉(ju) 措確保目標如期實現?作為(wei)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ju) 措,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取得了哪些進展?國家發展改革委22日舉(ju) 行專(zhuan) 題新聞發布會(hui) 作出回應。

  “雙碳”工作開局良好 進展好於(yu) 預期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劉德春在發布會(hui) 上說,“雙碳”目標提出兩(liang) 年來,各項任務紮實推進,實現了良好開局,各方麵進展好於(yu) 預期。

  他說,中央層麵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統籌協調機製,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我國穩妥有序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著力推動重點行業(ye) 節能降碳改造,積極發展綠色建築,加大力度推廣節能低碳交通工具,鞏固提升生態係統碳匯能力,優(you) 化完善能耗“雙控”製度,啟動全國碳市場,積極參與(yu) 全球氣候治理。

  據介紹,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已突破11億(yi) 千瓦,穩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與(yu) 2012年相比,2021年我國能耗強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水耗強度下降了45%,主要資源產(chan) 出率提高了約58%。

  在鞏固提升生態係統碳匯能力方麵,我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我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保持“雙增長”,已成為(wei) 全球森林資源增加最多的國家。

  立足實際、久久為(wei) 功 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guan) 係

  烏(wu) 克蘭(lan) 危機爆發以來,國際能源市場供需失衡加劇,部分歐洲國家重啟煤電,全球減排進程遭遇波折。這會(hui) 影響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嗎?

  “綠色低碳轉型絕非易事,必須立足客觀實際、循序漸進、久久為(wei) 功,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guan) 係。”劉德春說,實現“雙碳”目標,是中國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yan) 宣示,不是別人讓我們(men) 做,而是我們(men) 自己必須要做。

  他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切實履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科學把握節奏,加強統籌協調,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ti) 布局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有關(guan) 部署,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好“碳達峰十大行動”。

  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麵,立足以煤為(wei) 主的基本國情,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力度規劃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ti) 係;在推進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方麵,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堅決(jue) 遏製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實施全麵節約戰略;在加快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方麵,加快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強化“雙碳”領域人才培養(yang) ;在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ti) 係方麵,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研究製定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jia) 考核製度,持續完善財稅、投資、金融、價(jia) 格等方麵政策,推進碳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成果豐(feng) 碩 各項政策納入法治化軌道

  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ju) 措。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xing) 司副司長王心同說,我國已初步建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體(ti) 係,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細化實化,國家逐步擴大補償(chang) 範圍,提高補償(chang) 標準,完善補償(chang) 政策。

  王心同介紹,近年來,我國區域間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的合作網絡織密織牢,出台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補償(chang) 機製的實施方案,製定了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的指導意見。地方積極探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chang) 機製,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建立了13個(ge) 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

  “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等領域的製度體(ti) 係逐步健全,綠色金融、綠色標識、綠色建築等支持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政策體(ti) 係逐步完善。我國市場化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取得重大進展。”王心同說。

  他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積極推動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條例盡快出台,把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各項政策納入法治化軌道。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