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研究生“錄而不讀”,完善補錄機製事不宜遲

發布時間:2022-09-23 09:47: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趙誌疆

  近日,多所高校陸續發布研究生招生簡章,又到一年考研備戰時。與(yu) 此同時,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發布的《關(guan) 於(yu) 陸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棄入學資格的公示》引發熱議。名單顯示,32名研究生新生放棄入學資格,其中內(nei) 地碩士研究生15人,內(nei) 地博士研究生7人,還有港澳台地區研究生4人,外國留學研究生6人。

  盡管研究生“錄而不讀”早已令人見怪不怪,但此事發生在中國政法大學身上還是讓人感到吃驚——作為(wei) 國內(nei) 法學領域的頂尖高校,中國政法大學令不少“考研黨(dang) ”高山仰止,誰能想到,有人竟然放棄。更讓人感到吃驚的是,2021年,中國政法大學也有38名研究生放棄了入學資格。

  每年都有人為(wei) 了考上研究生殫精竭慮,每年也都有人放棄研究生入學資格。這樣的局麵,恰如網友所言“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對此表示難以理解的,不隻是普通網友。2021年4月,某雙一流高校教授在博客曬出被學生“放鴿子”的經曆:“學生在聯係的時候各種甜言蜜語,山盟海誓,就差簽賣身契了,一旦手握幾個(ge) offer立馬變了個(ge) 人,完全不考慮給招生單位和老師帶來的麻煩”。

  “錄而不讀”的原因無外乎三個(ge) 方麵:要麽(me) 是找到了心儀(yi) 的工作,要麽(me) 是考取了更好的學校,或者是對學校調劑感到不滿意。有人建議將“錄而不讀”記入誠信檔案,以此限製考生“來年再戰”。問題是,前兩(liang) 種情況的考生本就打算“再也不見”,信用懲戒難免“鞭長莫及”。唯一能對考生有所限製的,隻剩下第三種情況,但這又像是以大學的過錯來懲罰考生——如果被調劑的學生為(wei) 了追求心儀(yi) 的專(zhuan) 業(ye) 放棄入學,最後反倒因為(wei) 學校的錄取機製被記了一筆“誠信賬”,那這又何嚐不是對考生權益的傷(shang) 害?

  站在大學和導師的角度看,當然有理由對“錄而不讀”表示憤怒:這不僅(jin) 會(hui) 令導師措手不及,而且會(hui) 打亂(luan) 大學的招生計劃。不過,站在考生的角度看,他們(men) 似乎也有足夠的理由。畢竟,現在考研的壓力那麽(me) 大,希望多一份保險也是人之常情。更何況,報考本身就是一個(ge) 雙向選擇的過程,為(wei) 什麽(me) 隻能導師挑學生,學生就不能挑導師呢?

  實際上,大學和導師的不滿,並不在於(yu) 一定要錄取某個(ge) 考生。畢竟,強扭的瓜不甜。關(guan) 鍵在於(yu) ,現有的招生製度設計內(nei) ,大學和導師都是有招生指標的,“錄而不讀”事小,浪費指標事大。改變這樣的局麵,不妨從(cong) 製定更加科學靈活的補錄機製著手。簡單說,如果有人“錄而不讀”,就按照綜合成績向下順延,在滿足基本條件的情況下,招滿指標為(wei) 止。在此基礎上,可以要求“錄而不讀”的考生盡早反饋,以便於(yu) 大學和導師開展下一步的補錄工作。解除了考生身上的道義(yi) 壓力之後,相信絕大多數考生都會(hui) 樂(le) 於(yu) 及時反饋。畢竟,這也算是一件“授人玫瑰,手有餘(yu) 香”的好事。

  “錄而不讀”的考生越來越多,導師和考生與(yu) 其互相傷(shang) 害,不如各自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說從(cong) 這種現象中得到什麽(me) 啟示,那就是,調整完善大學的補錄機製宜早不宜遲。(趙誌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