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高質量推進金融業數字化轉型

發布時間:2022-09-23 09:56:00來源: 經濟日報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wei) 金融業(ye) 煥發新生的重要驅動力。我國金融業(ye) 尤其是一些大型商業(ye) 銀行的數字化起步較早,經過10年左右的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業(ye) 務數字化全麵鋪開,場景生態進一步豐(feng) 富,管理數字化也開始起步。伴隨著數字技術變革的持續深入和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金融數字化還有哪些發展空間,存在哪些發展瓶頸?下一步,如何高質量地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

  技術催生行業(ye) 嬗變

  數字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了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眾(zhong) 多行業(ye) 的生態、格局以及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麵臨(lin) 數字技術浪潮,傳(chuan) 統金融業(ye) 選擇了順潮而上。

  大型商業(ye) 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可追溯到2012年前後。彼時,麵臨(lin) 經濟新常態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衝(chong) 擊,商業(ye) 銀行切身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威力,紛紛開始發力金融科技。

  到了10年後的2022年,國有大型商業(ye) 銀行對於(yu) 科技的重視程度甚至可以用“前所未有”來形容。根據各家今年披露的年報,工商銀行、農(nong) 業(ye) 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在2021年的金融科技投入已分別達到259.87億(yi) 元、205.32億(yi) 元、186.18億(yi) 元和235.76億(yi) 元,均創曆史新高。

  數字化已經成為(wei) 轉型共識。近兩(liang) 年,大型銀行從(cong) 組織架構上均有所調整,如中國銀行成立金融數字化委員會(hui) ,統籌推進集團數字化發展、金融科技、數據治理、信息科技風險管理體(ti) 係建設等工作;建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與(yu) 數字化建設委員會(hui) ,在金融科技條線組建了“一委員會(hui) 、三部(金融科技部、數據管理部、數字化建設辦公室)、一公司(建信金科)”,成立了多個(ge) 總行直屬機構,承接集團不同的信息科技需求、科創研發任務、電子渠道服務等職能。此外,還成立了渠道與(yu) 運營管理部、網絡金融部,加大了數字化渠道的管理和服務能力。

  全國性股份行緊隨其後。中信銀行半年報顯示,該行已成立一級部門大數據中心。據悉,大數據中心成立之後,在科技條線,中信銀行形成了“一部(信息技術管理部)、三中心(軟件開發中心、大數據中心、科技運營中心)”的組織架構體(ti) 係,將統籌整合全行數據架構、數據平台、數據工具等技術資源,組建形成大數據支撐團隊近千人。光大銀行在今年8月底的半年業(ye) 績發布會(hui) 上透露,擬將信息科技部更名為(wei) 金融科技部,並新設數據資產(chan) 管理部、科技研發中心和智能運營中心,未來將形成“兩(liang) 部兩(liang) 中心”的金融科技體(ti) 係,推動業(ye) 務、數據和技術三大中台能力建設。

  隨著頂層設計、組織架構逐步完善,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金融機構各個(ge) 業(ye) 務流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cong) 光大銀行了解到,該行對組織架構的調整已不僅(jin) 僅(jin) 停留在科技條線。光大銀行在公司、零售和數字金融領域實施科技派駐機製,在總行部門開展科技與(yu) 業(ye) 務崗位雙向交流,促進業(ye) 務數字化轉型。在零售條線,設立客戶營運中心,逐步實現全量基礎客戶線上化經營。為(wei) 配合零售條線組織架構調整,光大銀行成立零售業(ye) 務中台,垂直賦能一線客戶經理,以數據能力驅動客戶分層分群經營。

  發展瓶頸日益凸顯

  數字化轉型是一場觸及金融業(ye) 經營範式的深刻變革。數字技術在帶來行業(ye) 嬗變的同時,以商業(ye) 銀行為(wei) 主體(ti) 的金融業(ye) 在數字化轉型中的不足也日益凸顯。較為(wei) 突出的,目前,商業(ye) 銀行依托手機支付在狹義(yi) 的平台經濟和零售金融方麵做得較好,而在通用軟件、公司金融服務方麵存在明顯短板等。

  手機銀行等銀行APP用戶體(ti) 驗不佳,是較為(wei) 普遍的一個(ge) 問題。從(cong) 各家銀行半年報披露的情況來看,銀行APP月活數據普遍不佳。如一家銀行半年報顯示,其手機銀行、陽光惠生活與(yu) 雲(yun) 繳費三大APP累計用戶同比增長42.07%,但與(yu) 去年年末相比,三大APP的月活均明顯下滑,分別下滑14.71%、21.04%、45.68%。

  中國銀行信息科技部副總經理馬龍認為(wei) ,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要求傳(chuan) 統的商業(ye) 銀行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組織的狀態、運營狀態、服務方式以及對外發展、對內(nei) 共生的新模式,涉及一家商業(ye) 銀行從(cong) 組織到經營、服務、運營以至各個(ge) 方麵各個(ge) 環節的深刻變革,不僅(jin) 是簡單用科技手段建設係統產(chan) 品就能滿足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要求。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商業(ye) 銀行數字化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整體(ti) 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商業(ye) 銀行麵臨(lin) 從(cong) 戰略到執行、成本投入、業(ye) 務與(yu) 科技的協同以及員工數字化工具運用能力培養(yang) 等多方麵挑戰。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紀誌宏認為(wei) ,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銀行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jue) 。從(cong) 技術層麵來看,一方麵是基礎數據跟蹤處理能力跟不上。銀行內(nei) 部沉睡數據較多,對數據管理的精細化程度達不到數字化要求。企業(ye) 級整合力度還有所欠缺,數據要素的價(jia) 值未能真正發揮。另一方麵是前沿技術探索相對滯後。許多銀行手機APP應用的評分都明顯低於(yu) 互聯網企業(ye) 平台,卡頓、斷點甚至頁麵設計不符合習(xi) 慣等問題較為(wei) 普遍,技術能力不足已經影響到用戶體(ti) 驗。

  機構激勵約束機製也需要同步優(you) 化。由於(yu) 業(ye) 務數字化實際上壓縮了上下層級,打破了橫向產(chan) 品部門、業(ye) 務部門、管理部門之間的界限,存在一些崗位角色的挑戰。另外,在傳(chuan) 統商業(ye) 銀行員工構成中,具有數字化專(zhuan) 業(ye) 背景的人才占比不高,具有數字化經營經驗的相對更少,隊伍結構也亟須調整。而在現實中,傳(chuan) 統商業(ye) 銀行對數字化人才的能力要求和畫像還不夠清晰。大型商業(ye) 銀行近年來加大了對科技人才的招聘和引入,但整體(ti) 人才缺口還是較大。

  “金融機構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方針,通盤考慮,從(cong) 重構底層邏輯、完善頂層設計和夯實技術能力等多方麵入手,持續推動數字化轉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wei) 認為(wei) ,金融機構要搶占數字化轉型先機,關(guan) 鍵在於(yu) 順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以用戶為(wei) 中心,重構底層業(ye) 務邏輯;以戰略為(wei) 先導,完善頂層製度設計;以投入為(wei) 驅動,夯實數字技術能力。

  還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當前不少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還停留在人臉識別、指紋識別、AI客服機器人等客戶與(yu) 銀行的交互方式層麵,業(ye) 務的底層邏輯及產(chan) 品服務模式都沒有發生根本改變。金融機構數字化發展戰略和定位存在趨同,各金融機構利用數字化技術在產(chan) 品服務層麵相似度高,業(ye) 務同質化嚴(yan) 重情況也有待改變。

  數據安全不容忽視

  在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安全也是繞不開的話題。數據安全將直接影響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能“走多遠”和“走多穩”。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監管部門正密切關(guan) 注銀行業(ye) 數字化轉型風險,尤其是業(ye) 務戰略風險、模型算法風險、數據安全風險。隨著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和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的出台,監管部門將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峰認為(wei) ,銀行基於(yu) 數據資產(chan) 和數據化技術開展金融創新,前提是構建從(cong) 數據的產(chan) 生、采集、傳(chuan) 輸、存儲(chu) 、使用、共享和銷毀等生命周期的數據安全能力。

  今年5月19日,銀保監會(hui) 就銀行保險監管統計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該《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了數據質量責任,強調數據安全保護。銀保監會(hui) 在今年初印發的《關(guan) 於(yu) 銀行業(ye) 保險業(ye) 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提到,將數字化轉型相關(guan) 風險納入全麵風險管理體(ti) 係。完善數據安全管理體(ti) 係,建立數據分級分類管理製度,落實技術和管理措施。強化安全訪問控製和全生命周期安全閉環管理,加強對外合作中的數據安全管理。關(guan) 注外部數據源合規風險,明確數據權屬關(guan) 係,加強數據安全技術保護等。

  當前,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願望較為(wei) 迫切,但與(yu) 大型銀行相比,其數據安全防控能力明顯不足。對此,銀保監會(hui) 正推動大型銀行加快向中小銀行輸出風控工具和技術,支持不同規模、稟賦的金融機構建立與(yu) 經營特點相匹配、與(yu) 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的數字化轉型路徑。據介紹,大型銀行近年來對外輸出相關(guan) 風控產(chan) 品服務和工具取得了一定成效,相關(guan) 產(chan) 品已涵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多個(ge) 業(ye) 務領域。

  從(cong) 監管角度來說,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於(yu) 數字金融的新主體(ti) 、新業(ye) 態、新模式和新風險,需要有與(yu) 其相適應的監管框架和監管技術。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hui) 原副主席王兆星認為(wei) ,數字金融隻有堅持以人為(wei) 本,才能增強金融消費者和居民消費者的安全感。要充分保障數據主體(ti) 的隱私安全,堅決(jue) 防止運用技術優(you) 勢和數字優(you) 勢搞算法提升、大數據殺熟等。

  王兆星建議,當前應加快完善數字金融法治體(ti) 係並嚴(yan) 格遵守數據安全法、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等法規,同時要牢牢守住風險安全底線,防止以創新的名義(yi) 突破監管規則。“在監管模式方麵,加快探索適合中國數字金融發展的新監管模式,使數字金融能夠納入整個(ge) 金融監管中,同時提高監管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陸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