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文脈留根,他是自稱“麵糊匠”的古書“良醫”

發布時間:2022-09-27 14:37:00來源: 科技日報

  【匠心追夢人】

  古籍修複不僅(jin) 僅(jin) 是修洞補紙,更在於(yu) 一段曆史、一段文明的守護,所以我不敢懈怠。

  我希望能幹到自己幹不動了、教不動了為(wei) 止。我現在還能接著幹,還希望再為(wei) 國家的古籍保護事業(ye) 出一份力。

  楊利群

  雲(yun) 南省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複專(zhuan) 家

  今年64歲的楊利群,依然每天準時出現在雲(yun) 南省圖書(shu) 館古籍修複工作室。已經過了退休年紀的他沒有選擇在家享清福,而是繼續陪伴著鑷子、毛刷、補紙這些幾十年來的“老朋友”。

  他是雲(yun) 南省古籍保護中心的古籍修複專(zhuan) 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聘請的修複導師。然而,他還是更喜歡戲稱自己為(wei) “麵糊匠”。

  首創“人工紙漿補書(shu) 法”

  楊利群出生在一個(ge) 古籍修複世家,父母曾是雲(yun) 南省圖書(shu) 館的古籍修複師。十幾歲起,他便跟著父親(qin) 學古字畫修複裝裱。工作後,他又同母親(qin) 一起修複圖書(shu) 館的珍本善本。

  雲(yun) 南是我國少數民族古籍大省,各類古籍存量逾百萬(wan) 冊(ce) 。長期以來,大批古籍散落民間,飽經歲月侵蝕,亟待搶救性修複。

  楊利群發現,家傳(chuan) 的這套手藝雖在修複漢文古籍時遊刃有餘(yu) ,但在修複少數民族古籍時卻未必適用——少數民族與(yu) 漢族對書(shu) 籍的使用方式不同,例如彝文古籍常用於(yu) 祭祀場合,少不了煙熏火燎的油汙或燒損;有的藏文古籍因紙張受潮後結板形成“書(shu) 磚”……

  為(wei) 了醫治這些“疑難雜症”,他日複一日地艱苦摸索。

  2014年,在修複“納格拉洞藏經”時,為(wei) 了尋找修複藏文古籍的補紙,楊利群多次前往香格裏拉等地,最終找到了當地特有的狼毒草。他嚐試提取其原液加入補書(shu) 所用的紙漿中,首創“人工紙漿補書(shu) 法”。

  雲(yun) 南省圖書(shu) 館曆史文獻部主任計思誠介紹說,這一方法不僅(jin) 解決(jue) 了少數民族古籍修複用紙問題,又有助於(yu) 減少古籍蟲蛀、生黴。“納格拉洞藏經”的修複被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點項目成果,“人工紙漿補書(shu) 法”也已在業(ye) 界得到廣泛關(guan) 注和運用。

  像這樣的“絕活兒(er) ”,楊利群還能拿出許多;像這樣的努力嚐試與(yu) 探索,楊利群重複了無數次。談及為(wei) 何如此堅持,楊利群說:“古籍修複不僅(jin) 僅(jin) 是修洞補紙,更在於(yu) 一段曆史、一段文明的守護,所以我不敢懈怠。”

  漸漸地,專(zhuan) 治古籍“疑難雜症”成了他的招牌,也成了雲(yun) 南省圖書(shu) 館的特長科目。

  今年3月,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評審推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資助的“雲(yun) 南省圖書(shu) 館雲(yun) 南珍貴彝文古籍修複項目”啟動,主要修複的5冊(ce) 彝文古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彝族史詩《查姆》。古籍缺損、絮化等情況十分嚴(yan) 重。

  《查姆》正由楊利群帶領館內(nei) 8位專(zhuan) 職修複師進行修複。楊利群的女兒(er) 楊璐源也是其中一員。

  “打我記事起,我就看著父親(qin) 修古籍,爛得不成樣子的古籍找到我父親(qin) 來修,他都能修得好。”楊璐源說,“那時,我隻覺得父親(qin) 的工作既複雜又枯燥。等我長大後,才逐漸理解父親(qin) 的堅守與(yu) 探索有多麽(me) 大的價(jia) 值。現在我也從(cong) 事這一行,想跟著他做下去。”

  希望有更多人傳(chuan) 承手藝

  楊利群希望能有更多人傳(chuan) 承這門手藝,來修複更多珍貴古籍。他說:“如果古籍廢毀,讓民族文化流失,那可太遺憾了。”

  為(wei) 了進一步充實古籍修複人才隊伍,2009年,雲(yun) 南省圖書(shu) 館開始舉(ju) 辦古籍修複培訓班。楊利群作為(wei) 修複老師,每次上課都手把手教學,總計培訓學員863人次,培養(yang) 出30多名古籍修複骨幹。

  大理市巍山縣圖書(shu) 館館長陳春豔就是楊利群培訓班上的學員。現在,她自己也帶了兩(liang) 個(ge) 徒弟,在本館開展古籍修複,讓事業(ye) 傳(chuan) 承不絕。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發展好,對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

  “意見中也提到了推動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文獻的搶救保護,為(wei) 我們(men) 今後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楊利群說,他希望能幹到自己幹不動了、教不動了為(wei) 止。“我現在還能接著幹,還希望再為(wei) 國家的古籍保護事業(ye) 出一份力。”陳冬書(shu)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