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空間該有多大
作者:馮(feng) 奎(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研究員)
近來,多個(ge) 地方出台或編製都市圈發展規劃。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指出我國都市圈發展總體(ti) 還處在初級階段,應科學合理確定都市圈空間範圍,做到集約高效發展,防止盲目擴張規模。那麽(me) ,都市圈的空間範圍應如何科學確定,該有多大?這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
《關(guan) 於(yu)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nei) 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wei) 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wei) 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或許有人會(hui) 問,“1小時通勤圈”是從(cong) 某大城市的市中心開始計算,還是從(cong) 城市的行政或地理邊界算起?通勤又用哪種交通方式來衡量?諸如此類問題,可以從(cong) 學術與(yu) 政策等角度細化,如果僅(jin) 是機械地強調都市圈具體(ti) 的空間範圍是1萬(wan) 或者2萬(wan) 平方公裏,反而不符合各都市圈存在差異性的實際狀況,既不科學也難以實現。不妨換一個(ge) 角度思考,在研究都市圈空間範圍時,要重點關(guan) 注的問題有哪些。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是都市圈太大或太小,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影響?假如盲目擴大都市圈的空間範圍,可能會(hui) 在投資建設中出現浪費情況。比如,一條軌道向周邊小城市鋪過去,若沒有足夠的客流量和產(chan) 業(ye) 活動,那麽(me) 軌道交通的投資效率就相對偏低。但也要避免都市圈失之於(yu) 小,避免各類資源過度集聚在大城市核心城區範圍,使大城市吃不了、小城市吃不著。這兩(liang) 種情況均可能影響都市圈的活力提升,不利於(yu) 強化區域競爭(zheng) 力。
二是都市圈大小受哪些要素影響?應著重分析兩(liang) 個(ge) “帶動力”,既要看中心城市對都市圈的帶動力,也要看都市圈對更大區域的帶動力。更進一步,既要評估這兩(liang) 種帶動力的客觀大小,也要依據國家和省市對整個(ge) 都市圈作用的規劃與(yu) 預期。較為(wei) 理想的狀態是,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和城市群,進而促進區域整體(ti) 協調發展。具體(ti) 到空間形態上,有的超大型都市圈可能由若幹個(ge) 小型都市圈聯合組成;有的都市圈內(nei) 部有主中心、副中心,有軸帶聯結,還有多點支撐,形成網絡化空間格局。也就是說,對都市圈不能簡單比大小、論個(ge) 頭。
三是哪些主體(ti) 影響決(jue) 定都市圈的大小?一般而言,政府、規劃專(zhuan) 家、企業(ye) 、城鄉(xiang) 居民等主體(ti) ,都有發言權。政府和規劃專(zhuan) 家等是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出品人”,而企業(ye) 、城鄉(xiang) 居民等主體(ti) 是否認可這個(ge) 圈子,是否感受到都市圈發展帶來的好處,是否能持續累積各類要素等,也頗為(wei) 重要。歸根到底,都市圈發展需要形成合力。有關(guan) 部門在研究編製規劃時,應充分調查研究,汲取匯集各方意見,順應產(chan) 業(ye) 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等趨勢。
四是怎樣促進都市圈成長壯大?應在明確都市圈規劃之後,重視內(nei) 涵式培育發展,聚焦產(chan) 業(ye) 、交通、市場、生態、民生等方麵,將都市圈做實做強做優(you) 。在產(chan) 業(ye) 協同方麵,促進城市間優(you) 勢互補、合理分工;在交通聯結方麵,重點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體(ti) 係;在統一市場建設方麵,促進資源要素高效自由流動;在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方麵,重點建設有機連通的生態網絡;在民生改善方麵,推動公共服務互利共惠,深化政務服務聯通互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