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探索: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十年答卷】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章文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未
最近,中國航天很火。
通過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我們(men) 發現了月球上的新礦物“嫦娥石”。借助天問一號和“祝融號”火星車,我們(men) 發現火星上真的有水。有了中國空間站,我們(men) 的航天員不僅(jin) 完成了多次出艙活動,還在太空進行“種菜”等科學實驗……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ye) ,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men) 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ye) 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一批航天重大工程成就舉(ju) 世矚目,航天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從(cong) 航天大國加快向航天強國邁進。
1.自立自強,深空探索走得更遠
“嫦娥”攬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鬥”組網,“天和”遨遊星辰……浩瀚星空,我們(men) 走得越來越遠。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麵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戰略方向和關(guan) 鍵領域,航天領域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和重大工程取得一係列重大成就,不斷刷新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中國高度。
嫦娥三號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ti) 軟著陸,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人類航天器在月球背麵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ti) 采樣返回;
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次實現“繞、著、巡”目標,成功實現我國深空探測事業(ye) 從(cong) 地月係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
“羲和號”使我國正式步入“探日”時代,僅(jin) 一年時間探測成果就創下了5個(ge) 國際“首次”;
“悟空”“慧眼”等科學衛星,在暗物質粒子探測、黑洞和天文觀測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如期完成建設,形成高時間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全球觀測能力;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全麵建成並開通服務,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係統的國家;
…………
十年來,中國航天取得的創新成果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創新熱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航天自力更生、自立自強,矢誌高水平自主創新的決(jue) 心。
2.載人航天,“太空家園”成為(wei) 現實
這是一個(ge) 載入中國航天史冊(ce) 的日子。
2022年6月5日,隨著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航天員劉洋、陳冬、蔡旭哲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空間站任務全麵轉入建造階段,建成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的夢想正在一步步成為(wei) 現實。
載人航天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ti) 現,也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這十年,我國載人航天關(guan) 鍵技術不斷突破,“太空家園”建設穩步推進——
2013年6月,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ya) 平搭乘神舟十號飛船進入太空,先後完成了1次自動、1次手控交會(hui) 對接,開展了太空授課,圓滿完成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係統首次應用性飛行;
2016年11月18日,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駐留,為(wei) 後續的中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2017年4月20日,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升空,與(yu) 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首次“太空加油”,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獨立掌握這一關(guan) 鍵技術的國家。
2020年以來,我國先後成功實施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天舟二號、天舟三號、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射等9次飛行任務,構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空間站在軌飛控管理體(ti) 係。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航天員翟誌剛、王亞(ya) 平、葉光富完成在軌駐留半年的太空飛行任務。
建造中國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也是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的重要標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載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投入較少、發展較快、成果較多、可持續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未來,中國載人航天將會(hui) 從(cong) 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進而邁向深空。
3.服務民生,航天技術深入尋常百姓家
無論身在何處,“北鬥”幫你導航定位;足不出戶,“風雲(yun) ”為(wei) 你預知天象;地處偏遠,通信衛星助你聯網無憂……十年來,中國航天空間應用全麵發展,推動牽引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全麵服務國計民生。
據國家航天局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國共實施283次發射任務,將625顆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我國在軌工作航天器約600顆,位居世界第二。它們(men) 在國土、測繪、環保、通信、應急救援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服務美麗(li) 中國建設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
且看一組數據:
通信衛星累計為(wei) 國內(nei) 偏遠地區1.4億(yi) 戶家庭提供直播衛星電視以及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農(nong) 村電商等服務,並在多次災害救援中提供高效應急通信服務;
北鬥導航為(wei) 超過700萬(wan) 輛道路運營車輛提供安全保障服務,為(wei) 超過4萬(wan) 艘海洋漁船提供定位和短報及通信服務,還為(wei)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準定位導航服務;
衛星遙感為(wei) 國內(nei) 數萬(wan) 家用戶和全球100多個(ge) 國家提供服務,累計分發數據超億(yi) 景,有力保障國內(nei) 外重特大自然災害應急監測;
超過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實現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機器人等智慧產(chan) 業(ye) 加速發展,還孕育了太空製藥、太空育種、太空農(nong) 業(ye) 等新業(ye) 態;
…………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航天技術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如此緊密相關(guan) 。“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提升了人民生活福祉。”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jian) 說。
4.和平利用,與(yu) 全世界共享航天發展成果
走出地球,共同擁抱太空。
國家航天局表示,基於(yu) 和平利用原則,中國與(yu) 全世界共享航天發展成果。無論是即將建成的中國空間站,還是人類首次月背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抑或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以及風雲(yun) 、高分、北鬥等一批航天基礎設施,這些航天技術成果不僅(jin) 服務中國,還為(wei) 全球提供全天候服務。
這十年,我國與(yu) 34個(ge) 國家航天機構和4個(ge) 國際組織簽署84項空間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與(yu) 9個(ge) 國家航天機構簽署了航天合作大綱,深度參與(yu) 聯合國外空委等18個(ge) 國際組織工作。圍繞嫦娥四號、天問一號等開展深度合作,與(yu) 國際科學家共同分析研究月球與(yu) 火星的探測數據。中國空間站向所有聯合國會(hui) 員國開放,17個(ge) 國家、23個(ge) 實體(ti) 的9個(ge) 項目成為(wei) 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全球開放共享高分衛星16米遙感數據,為(wei) “一帶一路”沿線及全球150多個(ge) 國家提供高分數據產(chan) 品和空間信息支撐。牽頭發起“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亞(ya) 太空間合作組織多任務小衛星、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等多邊合作項目,與(yu) 巴西聯合研製中巴資源衛星,與(yu) 俄羅斯聯合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研製建設……
“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探索、開發、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國家航天局表示,中國將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著力在外空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提高人類對宇宙的科學認知,擴展和延伸人類活動空間,推動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