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三項改革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發布時間:2022-10-24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創新路上好政策】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ya) 雄 張哲浩 光明日報通訊員 付怡 賈穎穎

  創業(ye) 投資高、轉化成果不計入績效考核、創業(ye) 失敗還有可能承擔政策風險,這些擔憂,讓高校科研人員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高質量科創企業(ye) 總是有點“興(xing) 致索然”。如何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缺乏內(nei) 生動力的問題,成為(wei) 擺在高校麵前的“必答題”。

  以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人才培養(yang) 和科學研究為(wei) 特色的西北工業(ye) 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積極探索推進“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jia) 和職稱評定製度”“橫向科研項目結餘(yu) 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等三項國家全麵創新改革任務,高質量融入陝西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著力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實現了高校科研人員從(cong) “要我轉”到“我要轉”的轉變。

  “不敢轉”變“主動轉”

  “我們(men) 團隊已經完成了薄膜鉑電阻的中試量產(chan) ,和國外同等產(chan) 品相比,其生產(chan) 成本可降低20%,非常有市場競爭(zheng) 力。”談起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產(chan) 薄膜鉑電阻規模化生產(chan) ”,空天微納係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年教師羅劍充滿信心。

  回想一年前,若不是“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政策的出台,徹底打消了羅劍“害怕創業(ye) 失敗,導致國有資產(chan) 流失”的顧慮,這一國家急需、能夠解決(jue) 芯片生產(chan) 中“卡脖子”問題的科技成果就要被“束之高閣”。

  事實上,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麵臨(lin) 多重掣肘。一方麵科研與(yu) 生產(chan) 相分離,大量研發成果在技術特性上不適合商品化、產(chan) 業(ye) 化,無法跨越科技創新的“死亡之穀”。更難的是,即便極少數成果完成了中試,也會(hui) 因為(wei) 職務科技成果是國有資產(chan) ,一旦定價(jia) 低或轉化失敗,就有可能觸及國有資產(chan) 流失的“紅線”。

  “新出台的《職務成果單列管理辦法》在管理責任方麵,取消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非轉經’事項審批;在處置方式上,規定以作價(jia) 入股等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形成的國有資產(chan) ,不納入國有資產(chan) 保值增值管理考核範圍,為(wei) 成果管理、成果轉化‘風險免責’。”西工大資產(chan) 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符新偉(wei) 說。

  在新政策的支持下,羅劍僅(jin) 用一個(ge) 月,便走完了審批、評估、專(zhuan) 利出資到位等流程。7月,投資1100萬(wan) 元的國內(nei) 第一條薄膜鉑電阻自動化生產(chan) 線正式開工建設,建成後將有效填補國內(nei) 量產(chan) 薄膜鉑電阻方麵空白。

  “不想轉”變“我要轉”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wei) 現代工業(ye) “皇冠上的明珠”,其中發動機複雜構件的加工更是關(guan) 鍵性難題。機電學院副教授劉維偉(wei) 團隊自主研發的“複合材料風扇葉片抗分層成型工藝”達到了國內(nei) 領先、世界先進水平,並成功應用於(yu) 我國大飛機發動機的研製,市場前景巨大。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既占時間精力,又在績效考核、職稱晉升時得不到認可,作為(wei) 高校教師,去搞成果轉化是不是有點‘不務正業(ye) ’?”麵對質疑,劉維偉(wei) 坦言,“確實有過動搖”。因為(wei) 高校現行的職稱和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中,對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成功後產(chan) 生的社會(hui) 貢獻和經濟價(jia) 值認可度較低,晉升通道狹窄,可以說“成果轉化成功還不如發篇高水平論文”。

  要想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從(cong) 事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就必須用好職稱評價(jia) 的“指揮棒”。

  西工大“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ju) ,製定了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專(zhuan) 門評價(jia) 辦法。在專(zhuan) 職科研崗職稱評審中增設科技成果轉化職稱係列,通過單設條件、單列指標、單獨評審,重點考察科技成果轉化產(chan) 生的經濟和社會(hui) 價(jia) 值,引導一批工程背景突出的教師,在解決(jue) “卡脖子”技術難題同時,更進一步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wei) 切實的生產(chan) 力。

  根據新修訂的職稱評審辦法,劉維偉(wei) 在今年申報晉升研究員,他說:“學校在職稱評定等方麵向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政策傾(qing) 斜,讓我更有動力投入科技成果轉化。”

  據了解,今年西工大已有60餘(yu) 位教師將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寫(xie) 入了職稱晉升申報書(shu) 。

  “增加‘科技成果轉化與(yu) 應用’作為(wei) 科學研究的可選項,單設科技成果轉化職稱係列,有效激勵了教師主動對接科研院所、大型國企,積極融入針對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有組織科研,在合作初期便將產(chan) 學研融合納入任務書(shu) 。”符新偉(wei) 認為(wei) 。

  “缺錢轉”變“大膽轉”

  當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還有不少難點和堵點,但“缺錢轉”一定是其中之一。

  2020年,西工大動力與(yu) 能源學院教師董素豔在學校支持下,以自主設計的部分工業(ye) 仿真軟件著作權作價(jia) 成立了一家科創公司,現公司估值已達3.5億(yi) 元。

  “資方規定了我必須以‘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的方式,形成利益捆綁,共擔風險,由於(yu) 我個(ge) 人資金有限,實在沒能力繳納所占股份的資金。”董素豔為(wei) 此非常苦惱。

  一方麵是科技成果轉化缺乏資金支持,另一方麵董素豔的橫向項目賬戶閑置了大量結餘(yu) 經費,出台相關(guan) 政策,盤活橫向項目的結餘(yu) 經費,允許科研人員將結餘(yu) 經費出資成果轉化便順理成章。

  西工大探索性地設立了橫向結餘(yu) 經費“資金池”,允許科研人員將結餘(yu) 經費劃入資金池,成果轉化項目負責人根據需要提出資金使用申請,經專(zhuan) 家組可行性論證後,根據投資金額進行分級審批。

  目前,學校已有17個(ge) 項目正在通過此方式實施轉化。

  係統的政策保障,已幫助西工大164項科技成果快速進入轉化程序,成果作價(jia) 共計2.45億(yi) 元,新組建高新技術企業(ye) 26家,作價(jia) 金額和組建企業(ye) 數量均超“十三五”期間總和,有效實現了“出成果”和“用成果”的有機統一。

  “西工大將持續以全麵創新改革為(wei) 引領,胸懷‘國之大者’,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創新技術,推進產(chan) 教融合人才培養(yang) ,強化有組織科研,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讓創新更加‘接地氣’,讓隊伍更加‘有活力’,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西工大力量。”西北工業(ye) 大學副校長何國強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