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持續發力 拓展新就業形態發展空間
我國新就業(ye) 形態規模增長迅速,已經成為(wei) 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激發了勞動者的創新意願,形成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鼓勵興(xing) 辦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ye) ,完善社會(hui) 保障製度……有關(guan) 政策正在持續發力,不斷拓寬新就業(ye) 形態發展空間,更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
新就業(ye) 形態蓬勃發展
“我家有一對雙胞胎,今年才六歲,因為(wei) 要照顧孩子上學放學,想找一份時間相對自由,又能增加家裏收入的工作。在政府主導的‘零工市場’裏,我很快就找到了心儀(yi) 的電商主播工作。”在近日揭牌的宿遷市首家數字化零工市場上,劉女士感到特別興(xing) 奮。
當天宿遷市舉(ju) 辦的“新業(ye) 態”專(zhuan) 場招聘會(hui) 共有41家企業(ye) 參加,提供崗位598個(ge) ,涵蓋家政服務、外賣配送、電商主播等多個(ge) 類別,1200餘(yu) 名求職者中,初步達成就業(ye) 意向315人。
既是一名通信工程師,也兼職講脫口秀、當綜藝編導、做視頻創作者……北京某通信公司員工範工的職場生活相比一般人更加多元。範工說,她的正職工作是建設網絡信號,兼職工作是變身“數字遊民”。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數字基建的發展,讓她擁有了多元就業(ye) 的可能性。
服務眾(zhong) 包、兼職工作、多職業(ye) 、平台零工、崗位外包……不同種類的新就業(ye) 形態正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21年依托互聯網平台的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大約是8400萬(wan) 人,靈活就業(ye) 人員已達到2億(yi) 多人。
“新就業(ye) 形態規模增長迅速,涉及零售、貿易、餐飲、物流、交通、醫療、教育等各行業(ye) ,已經成為(wei) 當前及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ye) 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目前勞動力市場上比較穩定、規模較大的新形態就業(ye) 者主要包括電商平台上的就業(ye) 者、分享經濟平台上的勞動者、借由互聯網平台開拓業(ye) 務的自由職業(ye) 者。
“新就業(ye) 形態在數字經濟、互聯網相關(guan) 領域發展明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李力行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以互聯網平台為(wei) 基礎的零工就業(ye) 不斷發展壯大。傳(chuan) 統零工中的保潔、家政等工種,紛紛借助平台實現在線派活、支付等,司機、配送等傳(chuan) 統崗位發展出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等新就業(ye) 形態用工種類。新型零工則依托互聯網在線提供服務,網絡主播、網絡博主、眾(zhong) 包程序員等就業(ye) 崗位發展迅速。
拓寬就業(ye) 新渠道
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yu) 智聯招聘近日聯合發布的《2022雇傭(yong) 關(guan) 係趨勢報告》,數字技術的創新帶動了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創造出一批新興(xing) 的職業(ye) 崗位。在勞動力需求側(ce) ,大量多樣化、有特色的消費和服務帶動一批新興(xing) 的就業(ye) 需求。在勞動力供給側(ce) ,打破了許多就業(ye) 崗位對時間和地點的限定,一方麵使更為(wei) 靈活的勞動就業(ye) 模式成為(wei) 可能,另一方麵也為(wei) 低技能勞動者和弱勢群體(ti) 賦能,增加了他們(men) 的就業(ye) 機會(hui) 。
人社部就業(ye) 促進司司長張瑩表示,各級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將加力促進創業(ye) 和靈活就業(ye) 。健全靈活就業(ye) 勞動用工和社會(hui) 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加強零工市場建設,支持靈活就業(ye) 健康發展。
鼓勵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支持平台經濟發展——北京提出進一步鞏固並擴大平台經濟優(you) 勢,依托平台資源、借助直播經濟服務更多行業(ye) 領域,加快製定出台促進直播電商創新發展的專(zhuan) 項支持政策。上海提出引導平台企業(ye) 依法合規開展業(ye) 務和發展,鼓勵其參與(yu) 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規範零工市場建設,滿足靈活就業(ye) ——江蘇6月出台全國首個(ge) 規範化零工市場建設標準,同步加快零工市場建設,目前已投入運營10家。山西太原計劃投資3億(yi) 元,在全市實施6個(ge) 零工市場建設項目,總建築麵積1.4萬(wan) 平方米。陝西將對有創業(ye) 意願的零工人員提供創業(ye) 培訓、項目推介、開業(ye) 指導、擔保貸款等創業(ye) 服務。
完善社會(hui) 保障政策,解決(jue) 後顧之憂——深圳全麵取消靈活就業(ye) 人員參保戶籍門檻。截至今年9月,以靈活就業(ye) 身份參加企業(ye) 職工基本養(yang) 老保險超過54萬(wan) 人,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人員等8類特定人員單項繳納工傷(shang) 保險超過20萬(wan) 人。黑龍江加力實施支持新就業(ye) 形態發展計劃,完善用工指導、爭(zheng) 議處理等綜合維權保障機製,推動新業(ye) 態、新職業(ye) 健康發展。
為(wei) 靈活就業(ye) 人員提供覆蓋職業(ye) 生涯全周期的服務,幫助更多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實現崗位精準匹配……不少地方還在加快完善新的保障舉(ju) 措。
更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專(zhuan) 家認為(wei) ,新就業(ye) 形態是未來勞動力市場重要的就業(ye) 崗位來源,就業(ye) 質量改善的重要推動力,能夠為(wei) 高質量充分就業(ye) 貢獻力量。
在張成剛看來,隨著經濟企穩恢複,新就業(ye) 形態依然能夠保持較大的崗位創造能力。新就業(ye) 形態也能夠提高藍領群體(ti) 就業(ye) 質量,特別是對於(yu) 以前處於(yu) 非正規就業(ye) 部門的勞動者,新就業(ye) 形態在收入穩定性、工作正規性、時間靈活性等方麵都有較大改進。新就業(ye) 形態成為(wei) 激發勞動者創新活力的源泉,新職業(ye) 、新工作方式與(yu) 商業(ye) 模式在新就業(ye) 形態中將不斷湧現。
“進一步拓寬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空間,一方麵應積極發揮新就業(ye) 形態作用,支持新就業(ye) 形態擴大規模,增加崗位創造,帶動勞動力市場活力。另一方麵,應不斷完善新就業(ye) 形態領域勞動權益保障規則,加強保障體(ti) 係建設,形成支持新就業(ye) 形態長期發展的機製。”張成剛表示。
李力行也認為(wei) ,新就業(ye) 形態因數字技術進步、生產(chan) 組織管理創新而擴容。未來可能會(hui) 有更多企業(ye) 采用勞務外包、研發外包等方式,也會(hui) 產(chan) 生更多靈活、多元的就業(ye) 崗位。在就業(ye) 優(you) 先的目標之下,應當進一步降低就業(ye) 門檻、減輕企業(ye) 負擔,以“擴容”為(wei) 主,兼顧“提質”。長期看,應針對具有靈活、多元特征的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設計適合的社會(hui) 保險保障製度,進一步提升就業(ye) 培訓等其他公共服務的可及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