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霜降到,百果實

發布時間:2022-10-26 10:4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ge) 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yun) :“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wei) 霜矣。”此時氣溫明顯下降,近地麵空氣中的水汽受冷凝結成白色結晶,附著於(yu) 大地之上而出現“初霜”。

  “雨露生物而霜成物”,霜降節氣與(yu) 豐(feng) 收有關(guan) 。百穀登而百果實,農(nong) 人們(men) 忙著秋收的掃尾工作。晚稻及一些不耐寒的農(nong) 作物得趕緊收割,以免受霜凍之害。江蘇蘇州吳中一帶稻穀收割曆來以霜降為(wei) 候。當地諺雲(yun) “寒露沒青稻,霜降一齊倒”,說的是寒露初到,稻穗已黃,至霜降則可以收割了。農(nong) 人在房前屋後堆起高高的稻穀垛,接下來就等著冬閑時舂米了。除了割稻,霜降前後,還得把油菜、蠶豆、青菜、菠菜等播種到地裏。山東(dong) 一帶有句諺語說“處暑高粱,白露穀,霜降到了拔蘿卜”,霜降後早晚溫差很大,露地蘿卜如果不及時收獲則會(hui) 出現凍皮情況,影響蘿卜品質和收成。

  各色果實紛紛登場,將秋色裝點得繽紛多彩。柿子是霜降時節一道亮麗(li) 風景,“霜打柿子紅如火”,紅彤彤的柿子如同燈籠掛滿枝丫,惹人喜愛。此時的柿子不但口感甘甜,還有養(yang) 生之效。《本草綱目》雲(yun) :“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柿的發音與(yu) “事”相同,古代文人按其諧音繪出“柿柿(事事)平安”“柿柿(事事)如意”圖,表達吉祥寓意。

  霜降之際,天氣越發寒冷,要注意飲食調養(yang)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認為(wei) “秋補”比“冬補”更要緊。此時多吃清氣潤肺、暖中補虛的食物,於(yu) 身體(ti) 大有滋補之效。江南各地多食羊肉,羊肉性溫、宜於(yu) 滋補。羊肉常見做法不外乎燉、烤、燒、涮等,烹飪時多以鐵鍋、鐵架為(wei) 炊具,而蘇州的藏書(shu) 羊肉卻是用大木桶烹煮的,別具特色。藏書(shu) 鎮地處蘇州西郊,境內(nei) 有穹窿山,因西漢名臣朱買(mai) 臣藏書(shu) 於(yu) 此而得名。明清時期,當地人就開始從(cong) 事烹飪羊肉出售的營生。藏書(shu) 羊肉以白燒見長,肉質鮮美、香而不膩,食用時撒上些蒜葉,更添鮮香。除了吃羊肉外,閩南、台灣地區在霜降時節有吃鴨子的習(xi) 俗,廣西一帶則有霜降吃牛肉的說法,也取溫補之意。

  明清時,蘇浙一帶有霜降日祭祀旗纛(音為(wei) “道”)神、閱兵聽火炮火槍聲的習(xi) 俗。纛是古代軍(jun) 隊裏的大旗,旗纛神,又稱為(wei) 軍(jun) 牙六纛神,古代行軍(jun) 打仗以旗鼓為(wei) 號,軍(jun) 隊出征、班師、凱旋等活動中多祭旗纛神。此俗今已不存,但從(cong) 《清嘉錄》等誌書(shu) 記載中可知,晚清時蘇州一帶祭纛行兵的場麵十分宏大。行兵隊伍中除了黑布纏頭、馬褂披身、青布綁腿的軍(jun) 士,還有驃騎數十騎,軍(jun) 士在馬上舞槍弄棍,表演各種驚險動作。這一日,城中百姓都早早起來,觀看難得一見的閱兵盛典,希望借此祛除不祥、獲得好運。

  杜牧《山行》雲(yun)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yu) 二月花。”霜降時節,楓樹、黃櫨、柿樹等樹葉受冷經霜而由綠變紅,山林中迎來最佳紅葉觀賞期。人應節氣,登高賞葉,收果實,養(yang) 身心,為(wei) 寒冬的到來儲(chu) 備生命能量。(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袁瑾)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