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台新業態添彩——廣西多地夜經濟發展見聞
新華社南寧10月25日電(記者黃浩銘 郭軼凡)一輛私家車,幾把露營椅,配上簡單的燈牌,就構成了廣西南寧市民林文興(xing) 的攤位。在駕校教練的正職工作之餘(yu) ,他會(hui) 在晚上和幾個(ge) 車友相約路邊擺攤。林文興(xing) 說,他主要售賣手打檸檬茶等飲品,一晚上能賣30杯左右,“利用後備廂擺攤成本較低,也相對靈活,不僅(jin) 能增加收入,還能認識新朋友。”
借助曆史和文化特色,融合文旅資源……記者近日在廣西多地走訪看到,較之往年,“後備廂集市”、夜間文旅經濟等新業(ye) 態不斷湧現,為(wei) 壯鄉(xiang) 夜晚增添一抹亮色。
晚上8點的南寧,隨著樂(le) 曲聲響起,一場經典粵劇“貂蟬拜月”在有著70多年曆史的萬(wan) 國酒家內(nei) 上演。二樓的大廳內(nei) 座無虛席,來自各地的食客一邊品嚐廣西當地美食,一邊欣賞唱腔優(you) 美的戲曲。
“我們(men) 每晚都有粵劇演出,節假日喝夜茶的位置需要提前預訂,夜市的營業(ye) 額也較為(wei) 可觀。”萬(wan) 國酒家負責人黃增芬說。
萬(wan) 國酒家樓下是南寧的曆史文化街區三街兩(liang) 巷。華燈初上,大批遊人沿著明清風格的建築街區參觀遊玩。古香古色的集市中,糖畫、打油茶、紙扇繪畫、手編工藝品等特色小攤位琳琅滿目,攤販沿街吆喝,熱鬧非凡。
“既有國風韻味,又有現代氣息,二者完美相融。”市民何友誠對三街兩(liang) 巷讚不絕口。
近年來,在舊城改造、城市更新等政策推動下,曾經陳舊的三街兩(liang) 巷獲得新生。通過創新多元業(ye) 態等方式,這裏已成為(wei) 展現當地曆史文化底蘊、感受夜間文旅消費熱度的一個(ge) 窗口。
不僅(jin) 是南寧,走進桂林市東(dong) 西巷,夜晚依舊燈火輝煌,遊人如織。近年來,桂林啟動東(dong) 西巷的修繕改造項目,在保留曆史原貌的同時加入現代元素。如今,這裏已成為(wei) 桂林城區文化旅遊新地標。
“東(dong) 西巷人流量大,特別是在節假日和晚上遊客多,我下班後會(hui) 到這裏賣小飾品,收入很不錯。”飾品攤老板張女士說。
據介紹,近年來廣西出台係列政策,推動夜經濟發展。通過鼓勵夜間延時經營,重點培育和打造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引導各地在“差別化”“專(zhuan) 業(ye) 化”“特色化”上下功夫,推動夜間消費載體(ti) 提檔升級,讓“客流”變“客留”,激活夜間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我們(men) 將持續推進夜間經濟創新發展,促進商文旅融合,發展夜間消費新業(ye) 態,培育夜間消費新場景,激活夜間消費新熱點,賦能城市經濟提質升級。”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賴富強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