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火遍青春校園
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印發《關(guan) 於(yu) 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化、機製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
五年過去了,成果如何呢?我們(men) 看到:上海戲劇學院“416女團”用戲腔唱古風歌曲的視頻風靡全網;遊戲《原神》中糅合了戲曲元素的“神女劈觀”唱段甚至引起國內(nei) 戲曲界各個(ge) 劇種眾(zhong) 多藝術家下場翻唱,在視頻網站動輒百萬(wan) 播放量,成為(wei) 時尚的校園文化……
隨著“戲曲進校園”政策不斷推進、深化以及國家對美育、戲曲教育越發重視,大中小學的學生與(yu) 戲曲之緣也越結越深,他們(men) 不僅(jin) 是“戲曲進校園”的受益者,有機會(hui) 接觸、認識戲曲,更自發成為(wei) 傳(chuan) 統戲曲的傳(chuan) 承者、傳(chuan) 播者甚至是研究者。
戲曲傳(chuan) 承實現由“進校園”到“駐校園”
踢腿、開胯、耍棍……這些是北京市東(dong) 城區革新裏小學三年級學生烏(wu) 達木六年來的日常,他從(cong) 三歲半開始練京劇基本功,如今依然保持每周末七、八個(ge) 小時的訓練強度。
北京市海澱區中關(guan) 村第一小學金帆京劇團負責教師陳豔麗(li) 介紹,近些年學習(xi) 戲曲的孩子越來越多了,京劇團從(cong) 最初發愁“找尋學員”,到現在“擇優(you) 錄取”後仍有300餘(yu) 人,見證了京劇的走俏。“要以戲曲教育的方式來育人,而不是隻作為(wei) 一種才藝培養(yang) 。”陳豔麗(li) 認為(wei) 。
“我不會(hui) 有學京劇擠占孩子學習(xi) 其他科目時間的顧慮,京劇基本功也算是體(ti) 育鍛煉的一種,不但能讓他強身健體(ti) ,而且現在‘站如鬆,坐如鍾,行如風,臥如弓’。孩子還變得更加自信、開朗,經常給同學們(men) 分享京劇的知識。”烏(wu) 達木媽媽說。
“重視美育,為(wei) 戲曲發展提供了機遇。因為(wei) 美育的重要資源之一是傳(chuan) 統文化,而戲曲是傳(chuan) 統文化的瑰寶。”文藝評論家胡一峰指出。在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的《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戲劇(含戲曲)更是被重點關(guan) 注的學科之一,明確將戲劇(含戲曲)列入義(yi) 務教育五大藝術課程,戲曲實現由“進校園”變“駐校園”。
學校內(nei) ,與(yu) 美育、課後服務等關(guan) 鍵詞結合的戲曲元素越來越常見,融入教學體(ti) 係中。“發揮戲曲的美育功能,要防止以戲曲演出和知識講授代替美育,要把美育融入教育框架設計之中,讓戲曲真正發揮滋養(yang) 心靈、提升審美素養(yang) 的作用。”胡一峰說。
“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全憑著勞動人民一雙手,畫出了錦繡江南魚米鄉(xiang) ……”悠揚的戲曲從(cong) 教室傳(chuan) 出,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革新裏小學,每當中午,學校都會(hui) 給孩子們(men) 播放京劇經典選段。為(wei) 了讓小學生充分體(ti) 驗京劇的趣味,學校還舉(ju) 辦了“京劇節”,由語文老師進行京劇知識的科普,美術老師教大家自己動手畫臉譜。
許多中小學紛紛聘請戲曲專(zhuan) 業(ye) 人士來教學,力求學生對戲曲不僅(jin) 限於(yu) 表麵了解,更能走向專(zhuan) 業(ye) 化,培育戲曲人才。“戲曲進校園必須有專(zhuan) 業(ye) 人士放下身段,主動、積極地進校園,培育專(zhuan) 業(ye) 的戲曲人才。”北京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全國藝術教育委員會(hui) 委員周星說。
“雲(yun) 上”青少年“票友”越來越多
與(yu) 此同時,“互聯網+戲曲”帶來的大流量傳(chuan) 播,吸引更多青少年積極參與(yu) 。越來越多“互聯網一代”是自己在網絡上了解到戲曲而成為(wei) “曲友”“票友”的。“新媒體(ti) 彌補了那些‘存留在博物館’的藝術,比如戲曲等傳(chuan) 播上的缺陷。年輕人和互聯網的‘親(qin) 密’關(guan) 係,使他們(men) 能更好地通過網絡渠道接受傳(chuan) 統藝術。”周星說。
在手機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上,京劇、豫劇、秦腔等名家選段,都有近3000萬(wan) 的播放量,這類手機音頻軟件保存了各派戲曲的珍貴錄音資料,戴上耳機就能沉浸在戲曲名家的唱段中。“我經常在抖音、快手上看京劇,還會(hui) 在喜馬拉雅上聽已經過世的李宗義(yi) 的《大鬧天宮》。”三年級的烏(wu) 達木說。
抖音、快手、B站等視頻平台上的戲曲“名場麵”片段更是常突破百萬(wan) 播放量,而且視頻平台往往會(hui) 有意扶持傳(chuan) 統戲曲類視頻發展。今年初,B站播出了一場以戲曲為(wei) 特色的元宵晚會(hui) 《上元千燈會(hui) 》。快手直播推出“今朝我登場”與(yu) “戲曲大師父”兩(liang) 個(ge) 戲曲直播IP,讓直播間的觀眾(zhong) 感受到戲曲魅力,單場直播看播量達152.8萬(wan) ,獲得點讚188萬(wan) 次。
《2021中國藝術發展報告》總論篇中提出:“通過高雅藝術、高質量的文娛產(chan) 品、健康向上的審美風尚占領網絡陣地,培養(yang) 對真善美的敏感力和鑒賞力。”“我經常在B站上看戲曲相關(guan) 的視頻。隨著中國國力發展,戲曲近年來重新被重視起來,相關(guan) 的視頻不僅(jin) 產(chan) 量高,質量也高。”來自台灣的北京師範大學以雅昆曲社成員鄭庭繹說。
數字化東(dong) 風惠及傳(chuan) 統戲曲,愛好者自發創建的“昆曲工尺譜數字化網站”,悉心還原傳(chuan) 統工尺譜排版,不但為(wei) 曲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更為(wei) 昆曲傳(chuan) 播插上了翅膀。
戲曲成為(wei) 進入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個(ge) 很好入口
“生旦淨末醜(chou) ,手眼身法步,絲(si) 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戲曲多演繹曆史故事,講述中華兒(er) 女的家國大義(yi) ,《牡丹亭》《西廂記》等不乏清麗(li) 典雅、韻味悠長的戲詞……可以說,戲曲融合了文學、音樂(le) 、舞蹈、美術、舞美、服飾、武術、雜技等多種藝術。“戲曲既體(ti) 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在理念,也表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外在符號,同時還通過曆史故事的講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出中國人為(wei) 人處世的基本價(jia) 值觀念。戲曲是進入博大精深的傳(chuan) 統文化寶庫的一個(ge) 很好的入口。”胡一峰認為(wei) ,很多青少年戲迷,對戲曲的愛如同投石於(yu) 傳(chuan) 統文化之湖,泛起層層漣漪,引發他們(men) 對更廣泛的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
“看了大鬧天宮這出戲之後,我就有興(xing) 趣看四大名著了。”烏(wu) 達木說,爺爺奶奶為(wei) 了幫他理解唱詞,會(hui) 給他講很多曆史小故事。他不但愛聽,還會(hui) 用在作文裏。
大學校園中一些“曲友”“票友”,甚至將古典戲曲或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未來的研究方向。“從(cong) 文本的角度,很多古典戲曲劇本本身就是文學經典。當人們(men) 了解、尋找到戲曲和傳(chuan) 統文化之間的精神聯係時,他們(men) 自然會(hui) 喜歡上傳(chuan) 統文化。”周星說。
鄭庭繹一開始喜歡日本的舞劇和能劇,感慨其精彩之餘(yu) ,他好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是否也有歌舞戲劇類的藝術,抱著這種想法,他找到了昆曲,並因為(wei) 昆曲而對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促成他來北京學古代文學,並一路讀到博士。
“戲曲真是改變我人生的一個(ge) 點,左右了我的很多選擇,讀研究生時我就選擇繼續研究古典戲曲。在讀一些比較枯燥的戲曲文本時,因為(wei) 知道這段文本在舞台上的表現是什麽(me) 樣子的,就感覺紙上的那些文字活起來了,有一種自己跟幾百年前的人隔空對話的感覺。”北京師範大學以雅昆曲社成員曾子芮說。以雅昆曲社的另一成員徐暢也因對昆曲的熱愛,選擇研究中國古典戲曲,“周末參加曲社的活動,是一種‘充電’,我覺得自己研究的真是一個(ge) 很美好的學科,戲曲藝術激勵我在學術上繼續鑽研”。以雅昆曲社還有一些社員去日本、美國深造,繼續研究中國傳(chuan) 統戲曲的翻譯等課題。
戲曲傳(chuan) 承從(cong) 校園走向世界
“鑒今證古,舞台小天地;繼往開來,天地大舞台。”聽戲、唱戲的青少年,有了文化自信,自發地在天地大舞台中做傳(chuan) 統戲曲的傳(chuan) 承、傳(chuan) 播者,將傳(chuan) 統戲曲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青少年學戲,對身邊的家長、同齡人會(hui) 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陳豔麗(li) 表示,“金帆京劇團的孩子學京劇後,很多家長從(cong) 無感到了解、再到喜歡戲曲,後來直接用孩子唱京劇的片段做手機來電鈴聲”。烏(wu) 達木的媽媽說,孩子學京劇之後,自己為(wei) 了陪他,走進劇場聽戲的次數更多了。
“京劇團的孩子們(men) ,也許今後從(cong) 事的學業(ye) 和事業(ye) 與(yu) 戲曲無關(guan) ,但每個(ge) 學過京劇的孩子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這種文化自信都是融入血液的,有學生去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等留學,還會(hui) 給外國友人講京劇。”陳豔麗(li) 說。
“戲曲藝術有其魅力,但它還是小眾(zhong) 的,需要喜愛它的人們(men) 去投入、傳(chuan) 播、推廣。”周星認為(wei) 。北京師範大學以雅昆曲社的兩(liang) 位老師——歐陽啟名和許淑春,自曲社2008年成立以來,每周六風雨無阻、不計報酬前來教學。她們(men) 身上曲人的精神與(yu) 風骨,影響了以雅昆曲社的每一位成員,要將“姹紫嫣紅”送到更多人的耳邊。社員們(men) 經常去中小學講昆曲知識,“在四川支教時,西部地區的中學生很多都沒有聽說過昆曲,我就給大家放經典片段,講有趣的橋段。”曾子芮說。
高校社團流動性大,但曲社畢業(ye) 的學生很多選擇繼續在天南海北講昆曲的故事,有人作為(wei) 免費師範生回新疆教書(shu) ,在課上給學生科普昆曲;有人遠渡重洋深造,在耶魯大學加入當地曲社,繼續傳(chuan) 播昆曲。
“我想昆曲應該在他們(men) 的心裏種下一顆種子,體(ti) 驗過昆曲魅力的人,哪怕之後偶爾能想起來了一句曲詞,我們(men) 的努力就沒有白費。”以雅昆曲社成員陳耘之說。今年開始,以雅昆曲社推行“傳(chuan) 幫帶”計劃,每位老社員帶幾個(ge) 新成員,針對每個(ge) 人學昆曲遇到的具體(ti) 問題因材施教。已經工作的老社員周末依然願意抽空教師弟師妹,隻希望為(wei) 昆曲藝術薪火相傳(chuan)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本報記者 王笑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