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
作者:楊玢(青海大學教授)
前段時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大型工具書(shu)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大辭典》正式出版,並在近期舉(ju) 辦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展出。該辭典編纂出版工作曆時6年,500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專(zhuan) 家學者和專(zhuan) 業(ye) 人員參與(yu) 撰寫(xie) ,31個(ge) 省(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共同參與(yu) 組織工作,詞條規劃和內(nei) 涵闡釋力求全麵、客觀地反映中國非遺總體(ti) 麵貌,反映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保護非遺的實踐經驗、理論探索和突出成就。
該辭典的編纂出版對近年來我國非遺傳(chuan) 承保護工作的大發展進行了係統梳理和總結。如今,“非遺”逐漸成為(wei) 線上線下的流行熱詞,透過現象看本質,“非遺”的流行實際上反映了非遺概念深入人心,非遺文化嵌入百姓日常生活的現狀,力證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這些發展進步包括但不限於(yu) 以下方麵。
一是頂層設計為(wei) 非遺保護指明方向。1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頒布實施,為(wei)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奠定堅實法律基礎。10年間,相關(guan) 部門不斷完善和細化非遺傳(chuan) 承人認定和管理辦法、非遺保護專(zhuan) 項資金管理辦法等,逐步健全配套政策和非遺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推動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法治化、規範化。為(wei) 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宣傳(chuan) 引導讓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非遺是什麽(me) ?或許很多年前,它在人們(men) 心中還隻是一個(ge) 抽象的概念。但是隨著“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的設置、相關(guan) 部門的宣傳(chuan) 引導,非遺節、非遺活動、非遺節目、非遺旅遊等廣泛開展,公眾(zhong) 認知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非遺在人們(men) 心中的形象也越來越具體(ti) ,越來越有魅力。它是《梁祝》《阿詩瑪》這樣的傳(chuan) 說;它是剪紙、民歌、京劇、相聲等各類傳(chuan) 統表演藝術;它是陶瓷製作技藝、藏醫學、二十四節氣等傳(chuan) 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它是民俗,是傳(chuan) 統體(ti) 育,是各類民間遊戲。它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礎。非遺保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每個(ge) 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yu) 保護傳(chuan) 承非遺這項偉(wei) 大工程。
三是非遺活起來激發無限潛能。近年來,“非遺進校園”“非遺在社區”等活動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非遺+文創”“非遺+旅遊”“非遺+教育”“非遺+直播”等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時也激發出無限可能。非遺保護與(yu) 利用工作成效顯著。一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要價(jia) 值的非遺得到有效保護,非遺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方麵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工業(ye) 化、城鎮化背景下,非遺保護勢必麵臨(lin) 不同的挑戰,同時也會(hui) 麵臨(lin) 更多的機遇。如何克服困難、補齊短板,讓非遺保護和利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我們(men) 還需要著力於(yu) 以下方麵。
一是以人才為(wei) 本,確保非遺傳(chuan) 承後繼有人。作為(wei) 一種“活態文化”,非遺是直接依靠人、作用於(yu) 人的活態傳(chuan) 承。非遺這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關(guan) 鍵也在於(yu) 人。任何一種文化或技藝,一旦人才斷層,就會(hui) 麵臨(lin) 失傳(chuan) 的風險。因此,通過政策引導、平台打造和資金扶持,激勵非遺名師開展“傳(chuan) 幫帶”工作,吸引和培養(yang) 更多年輕人才成為(wei) 傳(chuan) 承人,仍是重要方向。一方麵要進一步完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製度,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研修培訓計劃,進一步提升傳(chuan) 承人技能藝能。加強傳(chuan) 承梯隊建設,促進傳(chuan) 統傳(chuan) 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ti) 係相結合,拓寬人才培養(yang) 渠道,不斷壯大傳(chuan) 承隊伍。另一方麵還要推動非遺進一步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加大非遺師資隊伍培養(yang) 力度,支持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參與(yu) 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並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非遺教育培訓,廣泛開展社會(hui) 實踐和研學活動,發掘人才、培養(yang) 人才。傳(chuan) 承有人才,非遺就有未來。
二是健全非遺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全麵提高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水準。根據《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意見》的要求,既要繼續完善代表性項目製度、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製度、區域性整體(ti) 保護製度,還要完善調查記錄體(ti) 係、傳(chuan) 承體(ti) 驗設施體(ti) 係和理論研究體(ti) 係。具體(ti) 到三個(ge) 體(ti) 係,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調查、加強檔案數字化建設,有利於(yu) 推動非遺資源的開發與(yu) 利用;推動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傳(chuan) 承體(ti) 驗中心(所、點)等,集傳(chuan) 承、體(ti) 驗、教育、培訓、旅遊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傳(chuan) 承體(ti) 驗設施體(ti) 係,有利於(yu) 進一步強化社會(hui) 廣泛參與(yu) 、人人保護傳(chuan) 承的成果;加強非遺研究和學術研討,有利於(yu) 形成示範典型,推動非遺保護更好發展。
三是進一步發揮非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提高人民群眾(zhong) 對非遺保護利用的參與(yu) 感、獲得感、認同感。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非遺在基層社會(hui) 治理、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農(nong) 耕文化保護、文化根脈傳(chuan) 承等方麵勢必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非遺不僅(jin) 有文化屬性,而且有經濟屬性。把非遺保護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有助於(yu) 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獨特創造、價(jia) 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在有效保護前提下,不妨繼續創新探索非遺與(yu) 旅遊的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通過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產(chan) 品和演藝作品,支持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特色景區。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對於(yu) 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當非遺與(yu) 現代生活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係,不斷在新時代綻放異彩,並能為(wei) 越來越多的人帶來精神和物質的雙豐(feng) 收,非遺火起來,人人保護傳(chuan) 承的局麵將會(hui) 更動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