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優秀作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沒想到幸福生活來得這樣快!”
蔣 巍
2019年9月,我帶上一個(ge) 小台燈,從(cong) 北京出發,曆經陝西、新疆、貴州、上海、黑龍江……整整一年半的萬(wan) 裏行,完成30萬(wan) 字的《國家溫度》等作品。一路翻山越嶺,進村入寨。在陝北高原睡窯洞,聽老鄉(xiang) 講荒山野嶺怎樣變成綠林;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車拋錨了,沒水喝,帽子也丟(diu) 了;在新疆和田鄉(xiang) 村新居,和維吾爾族兄弟們(men) 一起吃烤串;在黑龍江,上炕盤腿一坐,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吃大蔥蘸醬,聊脫貧致富……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臉上陽光般亮堂的幸福感打動著我,吸引著我。綠水青山,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家都看得到,作家的使命就是把這一切記錄下來,留下曆史的見證。我一直記得在貴州銅仁采風期間,一位遷入新居的農(nong) 婦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沒想到幸福生活來得這樣快!”(作者為(wei) 作家)
為(wei) 大眾(zhong) 的文學道路永遠寬廣
梁曉聲
50歲以後,我經常問自己——文學的意義(yi) 到底是什麽(me) ?一邊創作一邊問,總想給出最滿意的答案。問來問去,又回到了“文學即人學”這一理念。
大眾(zhong) 者,最大多數之人也。以文學的品格,呈現這一部分大眾(zhong) 的人生給另一部分大眾(zhong) 看,使大眾(zhong) 更加了解大眾(zhong) 、理解大眾(zhong) 。懷著這種想法,《人世間》之後,我又出版了兩(liang) 部以80後青年為(wei) 主人公的長篇小說《我和我的命》與(yu) 《中文桃李》。今天,大眾(zhong) 所包含的人群可謂廣也,大眾(zhong) 具體(ti) 的人生故事,亦可謂豐(feng) 富多彩。因此我覺得,為(wei) 大眾(zhong) 的文學道路永遠寬廣,與(yu) “做時代的書(shu) 記員”相得益彰;大眾(zhong) 在時代中,時代賴大眾(zhong) 的進步而發展!(作者為(wei) 作家)
書(shu) 寫(xie) 最熟悉的生活
陳 彥
怎樣才能寫(xie) 好紛繁多姿的現實世界?我的經驗是,隻有經過自己反複咀嚼過的生活,才可能從(cong) 中提煉出有價(jia) 值意義(yi) 的情感與(yu) 思考;隻有在生活中浸泡久了,揉得熟了、揉到位了,才可能產(chan) 生獨異於(yu) 他人的發現。不僅(jin) 是發現新的題材、故事,也會(hui) 發現新的人物、新的精神光亮。從(cong) 長篇小說《西京故事》到《裝台》《主角》《喜劇》,我始終關(guan) 注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命運,在一群群普通人身上傾(qing) 注著心血。每個(ge) 人的生活,一旦全麵、深入地打開,都是很有意味的世界。思考我們(men) 的生活,其實就是在思考我們(men) 的時代。作家要做的工作,就是寫(xie) 出人們(men) 身上所承載的時代信息,讓讀者從(cong) 中發現自己,從(cong) 對生活價(jia) 值的堅守中獲得不息的向上的力量。(作者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
記錄鄉(xiang) 村的劃時代巨變
陳毅達
現代農(nong) 業(ye) 、美麗(li) 鄉(xiang) 村、農(nong) 民電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世界的互聯網……中國鄉(xiang) 村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無疑為(wei) 文學提供了一片充滿希望的廣袤田野。當代鄉(xiang) 村生活的新鮮感撲麵而來,用老眼光、老觀念來看待和觀察,怎麽(me) 會(hui) 有新發現、新靈感?我創作的長篇小說《海邊春秋》,就是把自己對過去鄉(xiang) 村的記憶積澱和對今天鄉(xiang) 村的新鮮感知,全都融於(yu) 一個(ge) 海邊村莊的變遷。
今天的鄉(xiang) 村書(shu) 寫(xie) 已成為(wei) 對作家時代意識、創作意誌、文學視野和藝術水平的綜合考驗。發現新典型、塑造新形象,是新時代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我們(men) 要用累累的文學碩果,記錄鄉(xiang) 村的劃時代巨變,讓我們(men) 的文學經得起時代和曆史的檢驗。(作者為(wei) 福建省作家協會(hui) 主席)
發揮文學共鳴共情的力量
晨 颯
網絡文學在與(yu) 時代的相遇中,獲得自己鮮明的藝術品格:想象瑰麗(li) 、創意湧流。但想象再天馬行空,也需要有現實支撐。將網絡文學善於(yu) 創新的品格,與(yu) 現實主義(yi) 文學的厚重傳(chuan) 統連通起來,這是我創作工業(ye) 題材網絡小說《重卡雄風》的初衷。
這次創作讓我真切認識到,網絡文學可以承擔起記錄時代的重任。時代的土壤、生活的召喚,給予文學創作不竭的力量。我是個(ge) 工業(ye) 迷,又成長於(yu) 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代。一次與(yu) 卡車製造業(ye) 朋友的交談,讓我下定決(jue) 心從(cong) 重型卡車製造業(ye) 的視角,反映新中國工業(ye) 化的篳路藍縷和輝煌成就,用技術發展的曆史映現改革開放的步伐。生活的細節、技術的細節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見微知著、共鳴共情的文學力量。(作者為(wei) 網絡作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