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詩情、詩意、詩美——霍鬆林品鑒唐詩的融通之境

發布時間:2022-11-02 10:2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學追憶】

  作者:田恩銘(黑龍江八一農(nong) 墾大學教授)

  霍鬆林先生(1921—2017)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詩人、書(shu) 法家、文藝理論家、古典文學研究專(zhuan) 家。先生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多有涉足,成就突出,而唐詩品鑒方麵影響尤大。霍鬆林認為(wei) :“詩情、詩意、詩美,是我國一切文學藝術的本質和靈魂,甚至是數千年中華燦爛文化的本質和靈魂。”(《鬆林回憶錄》,第202頁)霍鬆林先生具有極深的文學理論修養(yang) ,又是詩詞創作的行家裏手,還是大學課堂的授業(ye) 者,三重身份使得他在品鑒唐詩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將理論研究與(yu) 創作實踐融合,創作實踐與(yu) 文本闡釋融合,教學經驗與(yu) 品鑒賞析相互融合。從(cong) 妙解詩情到領會(hui) 詩意,再到發掘詩美,霍鬆林先生步步為(wei) 營,漸入唐詩研究的融通之境。

  妙解詩情要立足文本以探微抉奧。文學研究是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品鑒作品便成為(wei) 一個(ge) 前提。霍鬆林先生以品鑒詩詞而享有盛名。《唐宋詩文鑒賞舉(ju) 隅》《唐宋名篇品鑒》《唐詩精選》《曆代好詩詮評》《唐音閣文集·鑒賞集》等著述匯聚了這方麵的成果。霍鬆林常常是在文本細讀中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問題。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為(wei) 例,霍鬆林先生的這篇鑒賞文本則從(cong) 追源溯流開始。文章先是追溯了離別主題的唐前接受史,以江淹《別賦》為(wei) 中心扣題上下追溯,認為(wei) 自蘇李、曹植至沈約的相關(guan) 詩作所表述的是“有別必怨,有怨必盈”的情感基調。而後筆鋒一轉,論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為(wei) 傳(chuan) 統的送別詩開拓了新的領域,輸入了另一個(ge) 時代的新鮮血液”。作品的品鑒過程不緩不急,完成了一個(ge) 抽絲(si) 剝繭的解讀過程。文章需要確立文本解讀的背景,自然從(cong) 知人論世入手,緊密結合王勃其人其事與(y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關(guan) 係展開論述,認定詩作創作於(yu) 王勃留居長安時期,不到二十歲的王勃正值風華正茂、意氣昂揚,唐帝國也進入平穩安定的發展階段,因此,這首詩稱得上是“豪情壯誌譜驪歌”。定準了曆史色調,找到了解讀文本的入口,先生方才深入肌理詳解詩歌文本。文本闡釋的第一步是解題,要解決(jue) 的是“蜀州”與(yu) “蜀川”之間的厘定;其次是分聯解讀,從(cong) 《公羊傳(chuan) 》《史記》《說文解字》到同時代詩人的用法,文字學、史學、音韻學等多方麵知識都派上了用場,霍鬆林先生的解讀目的就是讓讀者讀懂,進而入境並領略詩歌之美。頷聯如何承接首聯,頸聯如何“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尾聯“緊接三聯,收束全篇”。具體(ti) 的解讀中旁征博引,尋根溯源,讀畢方知承繼之來路,讀畢方覺曲徑通幽的妙處。至此作品的主題、背景、語言特征讀出來了,先生並沒有收筆,而是向後尋索,進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接受史維度。循著王勃向前尋索,從(cong) 陳子昂、王維、杜甫的作品中,尋繹送別主題“意氣豪邁,格調雄輝”的發展過程,彰顯了王勃改革詩風的成績。最後一個(ge) 部分則是錦上添花,從(cong) 傳(chuan) 統詩話中拈出了“偷春格”三個(ge) 字,從(cong) 章法特點上分析這首詩的獨到之處以及唐詩中“偷春格”的用法。通觀整篇品鑒文字,史學、文學、美學、語言學等方麵修養(yang) 處處可見,作者針對提出問題令其各自歸位而渾融一體(ti) 。

  領會(hui) 詩意要根於(yu) 學理以闡發意蘊。霍鬆林先生重視形象思維,關(guan) 於(yu) 形象思維的兩(liang) 篇文章在學界影響極大,用形象思維品鑒唐詩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關(guan) 於(yu) 杜甫《北征》的文章便是用形象思維分析“以文為(wei) 詩”現象,進而點出賦對詩的影響。霍鬆林先生更注重從(cong) 創作實踐印證詩歌理論,以詩歌理論結合實踐走進詩世界。故而研究白居易的文章從(cong) 寫(xie) 作方法到田園題材,再到詩歌理論,主要圍繞樂(le) 府詩創作而展開論述。此外,研究成果往往融入品鑒之中形成藝術分析的開拓創新。如關(guan) 於(yu) 《長恨歌》的鑒賞本身就是學術含量十足的大文章。文章開篇就緊緊抓住人物形象的塑造細讀文本,既分析了“詩人僅(jin) 僅(jin) 抓住‘重色’的特點塑造唐玄宗李隆基的形象”,又分析了“詩人從(cong) 表現李隆基‘重色’的角度塑造了楊玉環的形象。”前半篇注重分析塑造形象的藝術構思,後半篇則圍繞“長恨”本身的敘事闡發開來,先生以解《長恨歌》題目加以過渡。第二部分則從(cong) 人物性格、寫(xie) 作手法、語言特色、情文關(guan) 係等方麵分析《長恨歌》的藝術特點,對於(yu) 藝術特點的概括準確而精當。第三部分則聚焦於(yu) 千載以來的主題之爭(zheng) ,諷喻還是愛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後一部分點出《長恨歌》的文學傳(chuan) 播效應。先生旁征博引,寫(xie) 成的鑒賞文章如蜘蛛結網一般布局井然有序,所用的眾(zhong) 多材料了然於(yu) 心而自然融入文本。真可謂詩情、詩意、詩美兼具。融會(hui) 貫通要詩史互證以言出有據。霍鬆林先生的論文中,以論杜者最多。張忠綱《霍鬆林先生的杜甫研究》一文認為(wei) :“霍先生對杜甫杜詩的研究是多方麵的,有對杜詩思想意蘊的獨到闡發,有對杜詩藝術的深入探討,有對杜詩影響的條分縷析,有杜詩鑒賞,有杜詩今譯,有個(ge) 人吟詠,有敘述,有分析,有議論,而在字裏行間又充溢著詩人的詩情詩趣,新見時出,精彩紛呈,蔚為(wei) 奇觀。”(李炳武主編《霍鬆林先生學術評論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頁)《從(cong) 杜甫〈北征〉看“以文為(wei) 詩”》《紀行諸賦的啟迪,五言古風的開拓——杜詩雜論之一》《相與(yu) 情義(yi) 厚,贈別拓詩疆——杜詩雜論之二》《杜甫〈秦州雜詩〉的格律特點》《杜甫卒年新說質疑》《尺幅萬(wan) 裏——杜詩藝術漫談》《杜甫與(yu) 偃師》等均有新見。霍鬆林先生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寫(xie) 出了“杜詩雜論”係列文章,第一篇便探討《北征》的“以文為(wei) 詩”,而後進一步論述中古時期紀行賦對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的影響。《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這兩(liang) 首紀行詩是杜詩被稱為(wei) “詩史”的代表作,先生圍繞這兩(liang) 篇經典譯詩、品鑒、研究三位一體(ti) ,詩題、詩體(ti) 、詩藝、詩史盡在其中。譯詩實際上是解詩的一個(ge) 環節,也是教學備課和授課的準備工作,如所譯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就是在發給學生的講義(yi) 中找到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霍鬆林先生就出版了《白居易詩選譯》,這本書(shu) 直到二十一世紀初還在再版。

  發掘詩美要融會(hui) 貫通而臻於(yu) 佳境。所謂融會(hui) 貫通要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創作、文學接受四者相互結合來研究詩境而不失文學本色。霍鬆林先生撰文從(cong) 《雁門太守行》分析李賀詩的藝術獨創性。文章先是解題,認為(wei) :“李賀的這首詩,顯然不是任何一次戰役的簡單模寫(xie) ,而是在提煉素材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想象創造的一種殺敵報國、浴血奮戰的典型情境。”在梳理古今諸家解讀的基礎上列出分歧點,先生遵循“言外之意”要在言內(nei) 尋的原則,采取了從(cong) 易讀的後四句體(ti) 會(hui) 前四句的方式,將這首詩分成兩(liang) 個(ge) 完整的意義(yi) 單元,進而提煉出李賀詩的藝術獨創性。霍鬆林先生撰寫(xie) 的品鑒文章本身便是美文,如解讀王維《鹿柴》雲(yun) :“首句以‘不見人’寫(xie) ‘空山’之幽靜,次句以‘但聞人語響’申說‘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還意味著隻有人語、更無他聲。三、四句進一步渲染‘空山’之靜。深林之中,青苔之上,最為(wei) 幽寂,然林外人何能看見?今以斜陽照之,為(wei) 深林青苔抹上一層金光。‘返景入深林’,暗示林木茂密,日光直下,則為(wei) 枝葉遮蔽,隻有落日的光芒才能從(cong) 樹幹的縫隙中斜射而入。‘複照青苔上’的‘複’字含無限深情,人跡罕至,隻有每日日落之時,才能受到‘返景’的瞬息撫摸,如今是又一次受到陽光的撫摸啊!善於(yu) 捕捉有特征性的音響、色彩、動態表現寂靜、幽深的境界,是王維田園山水詩的藝術魅力所在。”(霍鬆林《曆代好詩詮評》,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頁)解讀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在條分縷析之後,以詩人的筆觸寫(xie) 道:“古原上的野草春榮冬枯,冬枯之時往往被野火燒掉。這一切都不會(hui) 引起人們(men) 的注意,更不會(hui) 激發詩人的美感。白居易卻不然,他抓住了這些特點,並以他獨特的審美感受進行了獨特的藝術表現,突出了野草不怕火燒、屢枯屢榮的頑強生命力,並以‘遠芳’、‘晴翠’這樣美好的字眼,把它的氣味、色彩寫(xie) 得那樣誘人。因此,雖然說‘萋萋滿別情’,但並不使人感到‘黯然銷魂’。試想,當‘王孫’踏著軟綿綿的春草而去的時候,‘遠芳’撲鼻,‘晴翠’耀眼,生意盎然,前途充滿春天的氣息,他能不受到感染嗎?”(《霍鬆林選集.鑒賞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頁)解讀王維《竹裏館》則抓住“幽篁”“彈琴”“長嘯”“明月”等意象詮解“獨坐”之境地,作者認為(wei) 詩作之空明正在於(yu) “環境之寧謐與(yu) 內(nei) 心之恬靜融合無間。”(霍鬆林《曆代好詩詮評》,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頁)

  匯詩情、詩意、詩美於(yu) 一端,唐詩研究達到如此融通之境是如何做到的?霍鬆林先生說:“我對曆代名作在反複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根據幾十年的創作經驗探微抉奧,闡發其深層意蘊和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霍鬆林《鬆林回憶錄》,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96頁)唐詩選注、今譯、品鑒、研究構成一個(ge) 精工細作的過程。霍鬆林先生力求發掘詩情、詩意、詩美,他的唐詩研究以文本闡釋為(wei) 中心分為(wei) 三個(ge) 層麵。第一個(ge) 層麵是因選譯而品鑒。從(cong) 《白居易詩選譯》到《唐宋詩文鑒賞舉(ju) 隅》,後來還有《唐詩精選》《唐宋名篇品鑒》《曆代好詩詮評》。第二個(ge) 層麵是因品鑒而探究。如以杜甫《北征》《秦州雜詩》、李賀《雁門太守行》、李商隱《夜雨寄北》為(wei) 闡釋對象的學術論文。第三個(ge) 層麵是因探究成專(zhuan) 題。如唐詩與(yu) 長安文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辟“長安詩話”專(zhuan) 欄,後有《唐詩與(yu) 長安文化》等文章。前兩(liang) 個(ge) 層麵側(ce) 重融通,博觀細察中分析問題;後一個(ge) 層麵注重開拓,形成研究、還原、再創造的探索過程。

  融會(hui) 貫通而富於(yu) 開拓正是霍鬆林先生唐詩品鑒的特色所在。霍鬆林先生說:“優(you) 秀詩篇之所以優(you) 秀,首先在於(yu) 以完美的藝術形式深刻而又生動地表現了特定的社會(hui) 生活、時代脈搏和人們(men) 的心靈世界,感情美、意境美、詞彩美、音韻美,具有強大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能使讀者於(yu) 審美享受中陶冶情操、開拓視野、提高認識水平和精神境界。”(霍鬆林《唐詩鑒賞舉(ju) 隅·序》,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吳功正先生讀了《唐宋詩文鑒賞舉(ju) 隅》,撰文認為(wei) :“好的文學鑒賞有力度、厚度、深度,體(ti) 現出鑒賞者的學養(yang) 、識力、功力,是多重光的集束投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文學鑒賞豈可易言哉!這就是霍鬆林先生的《唐宋詩文鑒賞舉(ju) 隅》給我們(men) 的經驗啟示。”(吳功正《博觀細察賞佳篇—喜〈唐宋詩文鑒賞舉(ju) 隅〉》,參李炳武主編《霍鬆林先生學術評論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頁)唐詩地負海涵,唐音在華夏上空永久回蕩。霍鬆林先生不僅(jin) 入乎其內(nei) ,而且出乎其外,以融通之境引領了唐詩品鑒的一時風氣。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