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糧大省節糧減損顯效 “地趴糧”待治理
節糧減損是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內(nei) 容。目前,除個(ge) 別玉米冬收地塊外,產(chan) 糧大省黑龍江秋收已全麵結束。《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在收獲環節,黑龍江采取多種措施,加快機收減損技術的推廣應用,取得成效。但在儲(chu) 糧環節,部分地區“地趴式”儲(chu) 糧仍較多,易造成蟲害黴變,損耗大。須綜合施策堅持全鏈條減損,加大農(nong) 業(ye) 機械科研攻關(guan) ,進一步減少收割環節損失,加大科學儲(chu) 糧倉(cang) 推廣,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耗。
節糧減損顯成效
糧食損失浪費現象在全球範圍內(nei) 仍普遍存在。據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數據,從(cong) 收獲到零售各個(ge) 環節中,全球範圍內(nei) 糧食損失率高達14%。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chan) 國和消費國,減少糧食損失與(yu) 浪費尤為(wei) 重要。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持續抓好機收減損。作為(wei) 中國第一產(chan) 糧大省,黑龍江去年糧食產(chan) 量1573.5億(yi) 斤,占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11.5%。今年秋收,黑龍江省製定並實施了減損技術規範、加強減損培訓、加快機具更新改裝、開展損失率檢測等多項減損綜合措施,機收減損取得明顯成效。
為(wei) 減少大豆收獲損失,今年北大荒集團建設農(nong) 場有限公司為(wei) 大豆收割機加裝了擋泥板、防護網,大豆粒落在地裏的情況大幅減少。收獲機還加裝了扶倒器,有效減少收獲中因倒伏造成的損耗。
“今年我們(men) 農(nong) 場種了20.27萬(wan) 畝(mu) 大豆,平均畝(mu) 產(chan) 為(wei) 450多斤,收獲損失率降低1個(ge) 百分點,每畝(mu) 就少損失4.5斤大豆,全農(nong) 場就相當於(yu) 增產(chan) 91.2萬(wan) 斤。”建設農(nong) 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道光說,近年來,通過加大推廣機收減損技術,大豆收獲損失率從(cong) 原來3%降到1%。
減損就是增產(chan) 。進行田間調查,收集、處理樣品,歸納、計算數據……在黑龍江北大荒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九分公司,黑龍江農(nong) 墾農(nong) 業(ye) 機械試驗鑒定站的工作人員正開展秋糧機收減損檢測。他們(men) 分別針對各種作物不同收獲方式、收獲時期、收獲條件下的損失率進行對比檢測,並分析損失原因,為(wei) 科學合理製定秋糧機收減損措施提供數據支撐。經初步估算,北大荒集團三大作物機收綜合損失率相較去年分別下降0.3個(ge) 百分點,可減少糧食田間收獲損失約1.38億(yi) 斤,相當於(yu) 增加了約13.3萬(wan) 畝(mu) 耕地的糧食產(chan) 能。
在中儲(chu) 糧哈爾濱直屬庫有限公司,每個(ge) 標準高大平房倉(cang) 都配置了智能化控製係統,相當於(yu) 在糧倉(cang) 建了“千裏眼”。糧倉(cang) 內(nei) ,有高清可視探頭和感應器對糧堆內(nei) 的溫度、濕度、蟲害等進行實時監測和監控,顯示數據同步傳(chuan) 到智慧糧庫管理係統平台上,遇到異常情況就能及時發出預警,提醒工作人員采取應對措施。
目前,中儲(chu) 糧哈爾濱直屬庫有限公司科技儲(chu) 糧覆蓋率達到100%,標準高大平房倉(cang) 采用先進的內(nei) 環流控溫儲(chu) 糧技術,高效低碳環保,確保儲(chu) 糧環節更安全,損耗更少。
部分地區農(nong) 戶
仍采用“地趴式”儲(chu) 糧
機收的推廣大大減少了糧食損耗,但在儲(chu) 糧環節,部分地區損耗依然不小。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地區仍有不少農(nong) 戶沒有儲(chu) 糧設施,糧食收下來後,就往自家院子裏或地頭一放,俗稱“地趴糧”。這種儲(chu) 糧方式如果遇到冷暖天氣交替,易造成生黴、腐爛等“壞糧”風險,同時也容易遭受鼠害。
黑龍江省西部某縣種糧大戶蔣耀文今年種了510多畝(mu) 地,其中玉米100多畝(mu) ,收獲的玉米就堆在地頭,等到價(jia) 格合適再賣。“這種‘地趴糧’,損耗確實也不少,老鼠、野雞都會(hui) 吃,遇到暖冬容易黴變,發生壞糧情況,一畝(mu) 地至少損耗幾十斤。”蔣耀文說,由於(yu) 種的麵積大,多年來一直這樣存放玉米,沒有太好的辦法,“周邊種糧大戶大多是‘地趴糧’”。
“‘地趴糧’的玉米壞了不少。玉米放到來年一月份以後,氣溫一上升,就容易‘發燒’(黴變)。”黑龍江省東(dong) 部某縣農(nong) 民李文富說,因為(wei) 今年一月份糧食價(jia) 格不理想,他又把“地趴”的玉米棒脫粒鋪到水泥地上,等到二月末才銷售出去。“一共收了六七百噸玉米,最後發黴的玉米有10多噸,太可惜了。”
記者調研了解到,部分產(chan) 糧大縣缺少玉米精深加工企業(ye) ,糧食本地消化較慢,很多農(nong) 民需等待外地客商前來收購。一些農(nong) 戶存 “惜售”心理,加之本地糧食烘幹能力不足,或出於(yu) 成本考慮等多種因素,農(nong) 戶選擇采用“地趴糧”的方式儲(chu) 存玉米,而這種儲(chu) 存方式則要求機收玉米棒,而不是機收時在田間脫粒。
“我們(men) 現在采用直收脫粒的方式來收獲11000多畝(mu) 玉米。”黑龍江省依蘭(lan) 縣達連河鎮長興(xing) 村誠信玉米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韓誌民說,他們(men) 建設了日烘幹能力400噸的烘幹塔和庫容約3萬(wan) 噸的倉(cang) 庫,以提高糧食倉(cang) 儲(chu) 水平。“收玉米棒的機器糟踐糧,容易丟(diu) 棒,玉米粒也容易在收獲過程中迸濺到地上。”對比這兩(liang) 種收獲方式的差別,韓誌民感慨道。
在黑龍江,“地趴糧”這種儲(chu) 糧方式依然存在。為(wei) 了減少農(nong) 民儲(chu) 糧過程中的損失,前些年,國家糧食部門推出了科學儲(chu) 糧倉(cang) 項目。黑龍江中良倉(cang) 儲(chu) 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柳芳久說,在當地推廣科學儲(chu) 糧倉(cang) 時,發現由於(yu) 倉(cang) 型容量小、性能單一,種糧大戶玉米種植麵積大,有的幾千畝(mu) 上萬(wan) 畝(mu) ,投入成本太高,不適應種糧大戶的需求,推廣效果並不理想。
須全鏈條推進糧食減損
“我們(men) 收獲時的糧食損失率在百分之六七左右。”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集賢縣永勝農(nong) 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說。他們(men) 種植了兩(liang) 萬(wan) 畝(mu) 大豆,損失的糧食是一個(ge) 很大的數字,等於(yu) 把一部分收成扔到地裏了,實在可惜。
劉明坤說,大豆收獲的時機很重要,由於(yu) 豆莢日漸幹燥,晚收一天,出現炸莢的比例就會(hui) 更高。收割機一經過,豆子就容易被機械打落到地上,造成損失。究其原因,是因為(wei) 農(nong) 機和農(nong) 藝沒有很好結合。可以探索錯時播種、錯時收割,使有限的農(nong) 機在收獲高峰期集中作業(ye) ,發揮最大效能,避免因為(wei) 延誤收割時機造成的糧食損失。
為(wei)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減少不必要浪費,專(zhuan) 家和基層幹部建議,要在糧食收獲、倉(cang) 儲(chu) 等環節全麵推進減損工作,推動糧食科技創新和科普宣傳(chuan) ,多環節、全鏈條、係統化減少糧食產(chan) 後損失。
首先,要加大農(nong) 業(ye) 機械科研攻關(guan) ,進一步減少收割環節損失。劉明坤說,盡管機收減損取得成效,但國產(chan) 農(nong) 機損耗率仍高於(yu) 進口農(nong) 機。比如進口的收割機在收獲時會(hui) 根據收割機的車速實時動態調節撥禾輪的轉速,而國產(chan) 設備撥禾輪的轉速是固定的。“車都停了,撥禾輪還在轉,把豆莢裏的豆子都打落在地上了。”劉明坤說。
專(zhuan) 家建議,要加快建設一批技術研發集成平台,充分利用農(nong) 機農(nong) 藝融合原理,設計製造能夠適應農(nong) 藝特征的收割機,提高機械結構和工況參數對作物力學的匹配;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機械作用下的黏附、斷裂等規律,形成對多種作業(ye) 工況的調控技術,實現作物收割降損、增效。
其次,繼續加大科學儲(chu) 糧倉(cang) 推廣力度。柳芳久建議,減少農(nong) 民對儲(chu) 糧倉(cang) 的資金匹配,根據不同區域,建設相適應的糧倉(cang) ,避免大小不適用問題,並通過糧食部門定向監督,確保“專(zhuan) 倉(cang) 專(zhuan) 用”。
此外,需要進一步加強節糧減損技術宣傳(chuan) ,普及節糧減損知識。專(zhuan) 家和基層幹部建議,從(cong) 中央到地方應加大愛糧節糧宣傳(chuan) 力度,引導農(nong) 民安全儲(chu) 糧,給農(nong) 戶傳(chuan) 授科學合理的儲(chu) 糧技術,號召全社會(hui) 形成節糧減損良好風尚,使“減損即增產(chan) ”的理念深入人心,最大程度地減少糧食損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