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區煥發新光彩
驅車行駛在四明山區,滿眼鬱鬱蔥蔥、草木葳蕤。秋日的周末,氣候宜人,浙江寧波餘(yu) 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遊人如織。如今,這裏已成為(wei) 受人們(men) 青睞的旅遊勝地。
四明山區曾是浙東(dong) 抗日根據地,涉及當地8個(ge) 鄉(xiang) 鎮(街道)、78個(ge) 行政村、12萬(wan) 餘(yu) 人口,區域麵積546.7平方公裏。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優(you) 勢和老區精神,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寧波餘(yu) 姚在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的同時,把紅色資源轉變為(wei) 發展優(you) 勢,用好青山綠水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既致力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旅遊產(chan) 業(ye) ,又讓革命老區實現“生態宜居”。
發展紅色教育、會(hui) 展培訓,梁弄鎮持續拓展“紅色+綠色”產(chan) 業(ye) 鏈,成為(wei) 長三角地區“遊客上山、投資進山”的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教育、會(hui) 展、旅遊度假等帶來的客流,為(wei) 梁弄鎮當地群眾(zhong) 發展農(nong) 家樂(le) 、民宿等鄉(xiang) 村旅遊業(ye) 態創造了良好機遇。梁弄鎮橫坎頭村村民黃玲玲一臉喜悅地說,前幾年,她從(cong) 女職工轉身為(wei) “女廚娘”,搞起了農(nong) 家樂(le) 和民宿項目,在自己增收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農(nong) 戶共同發展。據統計,目前該鎮農(nong) 家樂(le) 經營戶逾50家,每家年平均營業(ye) 收入超過50萬(wan) 元。
旅遊度假產(chan) 業(ye) 的興(xing) 起,帶動了梁弄鎮土特產(chan) 銷售。走進位於(yu) 該鎮四明路的拾味坊大糕店,店裏顧客盈門,生意十分紅火。員工操作著兩(liang) 台大型不鏽鋼蒸箱,烹製出一排排軟糯、噴香的梁弄大糕。店主黃薇正忙著接待顧客。“拾味坊經過6年發展,生意越來越好,年銷售額超過300萬(wan) 元。”她說。在梁弄鎮,像這樣的大糕店共有70餘(yu) 家,年銷售總額超過6000萬(wan) 元。
毗鄰梁弄鎮的東(dong) 溪村多低丘緩坡,如今,這裏“搖身一變”成了“綠色銀行”,村民種植了櫻桃、蟠桃、獼猴桃、楊梅等果樹。村民孫國權指著自己流轉的100多畝(mu) 低丘緩坡地說:“這幾年水果大豐(feng) 收,我每年的毛收入超過50萬(wan) 元。”像這樣的水果基地,梁弄鎮共有1.5萬(wan) 畝(mu) 。最近幾年,全鎮每年觀光農(nong) 業(ye) 、旅遊收入超過7000萬(wan) 元,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總收入超過1億(yi) 元,現代特色農(nong) 業(ye) 成為(wei) 老區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新支柱。
2021年,“橫坎頭紅鋒共富聯盟黨(dang) 委”成立,采用“1+5+3”模式,聚集汪巷村、甘宣村、白水衝(chong) 村、賀溪村、橫路村5個(ge) 村為(wei) 主要成員,引領帶動讓賢村、嶺頭村、東(dong) 山村等3個(ge) 村,把區域資源整合成推動共同富裕的發展優(you) 勢,實施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行動。
眼下,橫坎頭村正與(yu) 其他村一起謀劃美麗(li) 未來田園項目,在前期已建成可怡花園、初心農(nong) 莊的基礎上,規劃蔬菜無土栽培、兒(er) 童樂(le) 園等項目,通過觀光火車連點成線,凸顯集群效應,努力把這片區域打造成集學習(xi) 參觀、休閑遊玩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經營項目,促進集體(ti) 增收、村民致富。
盡管農(nong) 旅、文旅、學旅、體(ti) 旅多旅融合的全域旅遊線路尚未完全成型,但是帶動作用已經顯現,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輕鬆賺錢。“遊客遊完橫坎頭村,就到我們(men) 這裏摘水果,假期裏每天能有一兩(liang) 千人。”汪巷村村民汪國武已經嚐到了甜頭。
在此基礎上,餘(yu) 姚探索建立了先富帶後富、推動共同富裕的科學體(ti) 係,以橫坎頭村的先行先試,引領帶動四明山區鄉(xiang) 村共同發展,讓四明山區成為(wei) 令人神往的紅色旅遊地、生態寶地、發展高地和人居福地。(車永波 陳福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