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玉米“入庫”“上樓” 農民儲糧不愁

發布時間:2022-11-07 09: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東(dong) 北秋收已近尾聲。走進一個(ge) 個(ge) 村屯,農(nong) 民院子裏成堆的玉米,金黃一片,又到了儲(chu) 糧賣糧的時節。

  在吉林省農(nong) 安縣楊樹林鄉(xiang) ,東(dong) 白鴒村種糧大戶趙洋今年迎來了豐(feng) 收。近200畝(mu) 土地足足收獲了30多萬(wan) 斤玉米。院子裏,趙洋開動傳(chuan) 送帶,一穗穗碩大的玉米棒子被送進高高的儲(chu) 糧倉(cang) 裏。

  在東(dong) 北,農(nong) 民的儲(chu) 糧倉(cang) 俗稱“玉米樓子”,由鋼管和鐵絲(si) 網製成。今年,趙洋新建了4個(ge) “玉米樓子”,把收獲的玉米全部裝了進去。“預計減少糧食損耗上萬(wan) 斤。”他說。

  過去,東(dong) 北地區很多村民沒有科學儲(chu) 糧習(xi) 慣,直接將玉米放在地麵上,俗稱“地趴糧”。簡陋的儲(chu) 糧條件造成不少玉米因黴變等原因而損耗。

  近年來,吉林省開展“地趴糧”整治,各地根據農(nong) 民種植規模、儲(chu) 糧條件等分類施策,鼓勵農(nong) 民安全儲(chu) 糧,儲(chu) 糧倉(cang) 得到普遍應用。吉林省已累計幫助農(nong) 戶建設科學儲(chu) 糧倉(cang) 40多萬(wan) 套,製作簡易儲(chu) 糧設施150萬(wan) 套。很多農(nong) 民逐漸告別過去糧食收完即賣的習(xi) 慣。

  在公主嶺市環嶺街道土城子村誌和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院裏,剛剛收獲的玉米堆積如小山。玉米堆一側(ce) ,一排排“玉米樓子”如一麵高牆,裏麵裝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棒子。

  “今年收獲200多萬(wan) 斤玉米,除年底前賣一部分,其餘(yu) 全部裝進樓子裏,等價(jia) 格高再出手。”該合作社負責人劉誌和說。

  這幾年,誌和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通過全程機械化耕作,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現在,合作社經營著全村70%的土地,300多戶村民成為(wei) 社員。

  為(wei) 了把更多的糧食儲(chu) 存好,合作社還建起了糧庫,每年可存儲(chu) 村裏600萬(wan) 斤玉米。“不僅(jin) 糧食損耗減少,大家夥(huo) 也不用急著賣糧,等到明年價(jia) 格更好。”劉誌和說。

  在吉林各地,像誌和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這樣進行糧食存儲(chu) 的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越來越多。糧食減損增效正成為(wei) 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

    (據新華社長春11月6日電 記者宗巍、薛欽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