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監控“特別關注”業主,是一種本末倒置
作者:冷勇
近日,四川成都的李先生因不滿物業(ye) 服務成立業(ye) 委會(hui) ,卻被物業(ye) 24小時監控近兩(liang) 年,從(cong) 出門、坐電梯到去飯店吃飯,都被社區安保並以圖、文、視頻的方式匯報給物業(ye) 經理。目前,李先生已經報案,當地警方正在調查此事。
這個(ge) 小區新聞,讓很多人後背發涼,想一想:你何時出門、去了哪裏、和誰一起,甚至出門準備做什麽(me) ,都被別人掌握得一清二楚,如此仿佛偵(zhen) 探小說的情節,怎不讓人細思極恐?
如果不是那位離職的前主管良心發現,向李先生提供了大量微信群聊截圖和視頻,媒體(ti) 介入讓此事得以曝光,偷拍行為(wei) 很可能還會(hui) 延續更長時間,說不定還會(hui) 有更多的業(ye) 主被列入“報複”的對象。
這讓人聯想到上個(ge) 月湖南長沙一小區發生的事件:有業(ye) 主發現,小區管家發在業(ye) 主群裏的表格中,有多名業(ye) 主被標注了“刁民”。這種身份汙辱已經成為(wei) 一些無良物業(ye) 對業(ye) 主的“報複”手段。
現實中,在某些物業(ye) 的眼中,那些有公益心、“愛管閑事”卻可能得罪物業(ye) 的業(ye) 主,都是“刁民”。這些年,業(ye) 主去物業(ye) 反映小區管理問題,被物業(ye) 罵得狗血噴頭的新聞並不少見,物業(ye) 阻撓業(ye) 主成立業(ye) 委會(hui) 的新聞也時有發生。
但現行法律法規告訴我們(men) ,業(ye) 主牽頭成立業(ye) 主委員會(hui) ,隻要經過相關(guan) 流程,符合規定,就具有合法性,業(ye) 委會(hui) 就有權行使監督權,物業(ye) 必須接受監督。
事實上,這些被物業(ye) 盯上的業(ye) 主,他們(men) 不過是在監督物業(ye) 工作,積極維護自身權利,毫無惡意可言。對此,物業(ye) 非但不去反思和改進服務,卻挖空心思,妄圖從(cong) “源頭”——也就是在提出問題的業(ye) 主身上“解決(jue) ”問題,監督者反被被監督者“監控”,這是現實的尷尬,也是一種本末倒置。
公共監控本是用來保障業(ye) 主安全的,現在被用來隨意偷窺,侵犯了業(ye) 主隱私權。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按照相關(guan) 規定,物業(ye) 的這種行為(wei) 可能涉嫌違反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
物業(ye) 服務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公眾(zhong) 關(guan) 注的熱點,也每每成為(wei) 業(ye) 主的痛點。小區的安全感決(jue) 定著業(ye) 主的幸福指數,物業(ye) 服務看似“雞毛蒜皮”,實為(wei) 民生大事。小區物管監控業(ye) 主,此類咄咄怪事,侵害他人權益,挑戰法律底線,必須根治。而隨著房地產(chan) 市場的規範,強化對物業(ye) 的規範也迫在眉睫,隻有對物業(ye) 權利邊界與(yu) 責任進行明確劃分和約束,才能倒逼其回到被監督的位置,切實發揮好服務功能。(冷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