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守護濕地 關乎鄉愁
【新聞隨筆】
作者:轅固(媒體(ti) 評論員)
綠水逶迤,波光瀲灩,江河湖沼等濕地留給人們(men) 無數美好斑斕的印象。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在“國際濕地城市”武漢設主會(hui) 場舉(ju) 行,這是我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這既是我國踐行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務實舉(ju) 措,也是為(wei) 全球濕地保護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濕地,由於(yu) 具有豐(feng) 富的資源、獨特的生態結構和功能而享有“自然之腎”之稱。中國濕地分布廣泛,從(cong) 東(dong) 北的三江平原、大小興(xing) 安嶺、長白山,到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若爾蓋草原,再到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珠江流域,遍布中華大地、形態各異的濕地,在涵養(yang) 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為(wei) 眾(zhong) 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棲息之地。
濕地係統具有重要生態功能,但如大多數生態資源公共產(chan) 品一樣,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一個(ge) 時期以來,在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影響下,濕地資源遭到嚴(yan) 重破壞,圍墾、汙染、非法侵占、過度捕撈等破壞性行為(wei) ,令濕地傷(shang) 痕累累。今年以來,長江流域發生曆史罕見的旱情,鄱陽湖、洞庭湖1個(ge) 月“縮水”近70%,露出大麵積幹涸龜裂的湖床,更釋放出必須高度重視保護濕地、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鮮明信號。
保護濕地,是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yang) 生息”。保護濕地,珍愛濕地,讓濕地係統釋放出更多生態紅利,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是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期待。從(cong) “一曲溪流一曲煙”的杭州西溪濕地,到“四麵荷花三麵柳”的濟南大明湖畔,再到“江豚出沒白波中”的萬(wan) 裏長江盛景,濕地生態的係統修複,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能領略濕地之美。
濕地保護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堅持不懈、綿綿用力。從(cong) 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將重要濕地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把濕地列為(wei) 一級地類,用製度剛性推動全國濕地生態保護。近日,最高檢指導發布了首批濕地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披露了違法侵占、圍湖填湖、非法狩獵、違法養(yang) 殖、固體(ti) 廢物汙染等不同類型的破壞濕地行為(wei) 。從(cong) 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底,共督促恢複被毀損的耕地、林地、濕地、草原約786萬(wan) 畝(mu) ,追償(chang) 修複生態、治理環境費用93.5億(yi) 元,為(wei) 全社會(hui) 強化濕地保護和修複提供了法律遵循。
“千裏蒹葭十裏洲,溪居宜月更宜秋”。伴水而居,枕水而眠,對中國人而言,濕地不僅(jin) 具有涵養(yang) 水源等功能性作用,還承載著傳(chuan) 承千年的詩意情懷。守護濕地,不僅(jin) 是守護我們(men) 日常生活的棲身之所,同時也具有守護中國人精神原鄉(xiang) 的獨特意蘊。讓我們(men) 共同努力,守護好濕地,爭(zheng) 取讓更多孩子能記住濕地之美,記住鄉(xiang) 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