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運河文脈 展楊柳新韻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70後”馮(feng) 立是地道的天津市楊柳青人,從(cong) 幼時起,他就住在古老的窄巷中,看著運河岸邊的楊柳依依、灰牆古道一天天長大。
古老的街巷、看起來有些破敗的老宅,卻是馮(feng) 立最喜歡駐足的地方。站在老街中,歲月似乎靜止,老宅的每一片磚瓦都在安靜地訴說著百年的風雨飄搖。
走進楊柳青老鎮區,粉刷一新的白色圍牆內(nei) 是一座座老宅和民房,房屋上的精美石刻和門上斑駁的年畫,記錄著歲月的痕跡。“這些老宅中‘藏’著楊柳青的文化和曆史。”馮(feng) 立說。
“楊柳青鎮的發展與(yu) 運河的興(xing) 盛息息相關(guan) 。明永樂(le) 十三年,京杭大運河正式通航。隨著漕運的發展,天津逐漸成為(wei) 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那時,楊柳青鎮有‘北方小蘇杭’之稱。”馮(feng) 立現在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指揮部文史組副組長,楊柳青的每一條街巷,每一座老宅,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是最好的“導遊”。
1992年,楊柳青蓆市大街遺址被發現,麵積約1000平方米。據《西青區誌》等資料記載,考古發現了包括金、元、明三個(ge) 不同曆史階段的陶器、瓷器殘片和墓磚、度量衡用具。
蓆市大街遺址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史料記載,證明了楊柳青自金代就是大運河上的重要節點。
明清時,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貫通,楊柳青成為(wei) 連接南北的重要漕運碼頭,楊柳青進入繁盛階段,彼時的楊柳青十裏長堤,楊柳依依,商賈如雲(yun) ,景色秀美,一派江南水鄉(xiang) 的景象。
置身古老的街巷中,記者發現這裏的房屋並不是南北朝向。馮(feng) 立解釋:“楊柳青建築順河而建,所有房屋的方向都垂直於(yu) 運河。運河南邊多為(wei) 農(nong) 田,北邊是商業(ye) 和民宅,房屋沿著運河蜿蜒曲折,臨(lin) 河的一麵是門,方便接收船隻運來的貨物,船戶、農(nong) 民、商人和楊柳青年畫經營者是當時楊柳青的主要人群。”
對比清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楊柳青的格局從(cong) 清朝至20世紀90年代基本未曾改變。時光荏苒,古鎮幾經改造,但部分老宅被保護下來,老宅的年代感和現代化的建築融合成多元化的楊柳青。
老鎮區的白色圍牆外,施工車輛往來穿梭,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元寶島)一期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中。
從(cong) 施工現場的項目規劃圖上可以清晰看到,大運河自西向東(dong) 流經楊柳青鎮,在古鎮的西南方流入時,分成兩(liang) 支,一支一直向東(dong) ;另一支向北流出,在古鎮裏蜿蜒流淌成M形,再從(cong) 東(dong) 南方流出,並與(yu) 第一支匯合,繼續東(dong) 流。從(cong) 高空俯視,運河在古鎮中畫了一個(ge) “元寶”,使這裏成為(wei) 大運河的“聚寶之島”。
“過去古運河遭到了破壞,十幾年前被修複。現在,它被保護起來成為(wei) 景區。”記者偶遇楊柳青十六街村90後小夥(huo) 陳晨,他熱情地介紹,“我們(men) 這地兒(er) ,叫‘元寶島’,多吉利!”
馮(feng) 立說:“楊柳青年畫與(yu) 大運河帶來的江南雕版技術和畫家密切相關(guan) ,又通過大運河傳(chuan) 播到全國各地。一些楊柳青鎮房屋建築的風格,與(yu) 南方如出一轍,其中八字門、瓦當結構等建築元素,在京津冀甚至華北地區都是非常罕見的。大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詩人給楊柳青留下諸多詩篇。目前我們(men) 已經收集整理到元明清三代涉及楊柳青的古詩詞1200多首,其中不乏吳承恩、孔尚任等名人的詩作。”
“我覺得政府做的一個(ge) 特別高瞻遠矚的決(jue) 定,就是停拆止損,保留舊鎮區所有原民居。2020年,我曾騎自行車挨家挨戶地數了一遍舊鎮區的房子,包括明清、民國時代的老建築,還有整整90所。它們(men) 不僅(jin) 是對每個(ge) 楊柳青人鄉(xiang) 情鄉(xiang) 愁的情感呼應,也是見證曆史的活化石。”馮(feng) 立說。
古今結合,選擇性修複胡同大院和文化地標,才能更好地重現運河古風古韻。天津市相關(guan) 部門最終確定大運河及楊柳青古鎮周邊按照“再活化、再組織、再開發”的發展思路,保留老宅子,按照“城市針灸術”理念進行曆史人文修複,打造古樸古韻的運河風貌。
施工單位的負責人介紹,作為(wei) 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區,元寶島一期項目占地麵積約54公頃,西北側(ce) 將打造曆史文化名鎮片區,以城市更新的方式對現有民居和胡同路網進行提升改造,引入民宿、文創等文化旅遊業(ye) 態;在項目東(dong) 南側(ce) ,規劃建設文化小鎮,主要以大運河研學教育及文化創意為(wei) 主。元寶島一期項目將在今年年底完成。
從(cong) 設計效果圖上看,改造後的運河和楊柳青古鎮,形似複原的清明上河圖。年畫中表達的美好生活正在成為(wei) 現實,“家家能點染,戶戶擅丹青”的楊柳青鎮正在走入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