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川渝民族戲劇:由保護走向創新

發布時間:2022-11-11 09: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日前,川渝民族戲劇創新與(yu) 發展研討會(hui) 在四川成都舉(ju) 行,川渝兩(liang) 地專(zhuan) 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議新時代民族戲劇創新與(yu) 發展的前景。

  川渝民族戲劇是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藏戲、彝劇、羌戲、土戲等戲劇組成。目前,藏戲已步入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羌戲正由萌芽走向成熟化進程,彝劇正在探索形成劇種學意義(yi) 上的“四川彝劇”形態,土戲正由最初的保護走向探索創新階段。

  走出“原地”,走上國內(nei) 國際舞台

  十年前,川渝民族戲劇尚處於(yu) “原地”自我生長狀態,沒有走出大山和走近廣大人民群眾(zhong) 。

  2015年,四川提出藏戲要在新時代抒寫(xie) 反映新生活。這一理念很快得到四川阿壩州有關(guan) 單位的支持。在近年來的持續推動下,眾(zhong) 多藏戲得以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

  2018年以後,四川把對藏戲的關(guan) 注提升到對整個(ge) 民族地區戲劇的關(guan) 注,使民族戲劇的發展和民族地區題材的戲劇創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20年,四川開展“民族地區戲劇創新與(yu) 發展”係列活動,專(zhuan) 家組走近涼山州調研四川彝劇形成與(yu) 發展的可行性。阿壩州也率先推出羌戲,填補了文旅部頒布的全國戲劇名錄中無羌戲的空白。

  這些年來,隨著民族戲劇關(guan) 注度的提升,四川著力推進民族題材戲劇創作,取得了較為(wei) 豐(feng) 碩的創作成果。《塵埃落定》《博什瓦黑》《海上的諾蘇火布》《康定情歌》《電子魂》等民族戲劇走上國內(nei) 國際舞台。

  這幾年,重慶也逐步提高了對民族戲劇的關(guan) 注和扶持力度,土戲在石柱縣不斷創新發展,酉陽的麵具陽戲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不斷創新,積極融入時代

  “石頭的唇,說不盡祖先的故事,懷揣的心,盛不下一滴淚水。”2017年7月,彝劇《博什瓦黑》在法國文化藝術古城阿維尼翁洛海特劇場震撼上演,受到法國觀眾(zhong) 追捧。

  全劇綜合展示出彝族獨有的原生態舞蹈、山歌、器樂(le) 、服飾、婚嫁祭祀、耕種勞作等一係列古彝族生產(chan) 生活內(nei) 容,用60分鍾集中呈現了十餘(yu) 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國內(nei) 觀眾(zhong) 覺得,該劇目走進劇場活化了圖片文字影像,刷新了觀劇的體(ti) 驗和審美的經驗;國外觀眾(zhong) 覺得,該劇目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反映了中國民族風情特殊樣式,打開了認知中國的大門。”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羅鴻亮說。

  “藏戲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程式,但並不是把停留在過去的‘文成公主’演得好就是好作品。”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範遠泰認為(wei) ,好的藏戲要麵向時代,把握時代脈搏,融入時代內(nei) 容。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民族戲劇隻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真正承擔起傳(chuan) 承民族文化的使命。

  培育壯大民族戲劇傳(chuan) 承隊伍

  在川渝地區,缺乏專(zhuan) 業(ye) 的傳(chuan) 承隊伍是民族戲劇發展的通病。兩(liang) 地迫切需要挖掘民族戲劇後備人才,並通過專(zhuan) 業(ye) 人才培育渠道為(wei) 民族戲劇輸送新鮮血液。

  當前,川渝正著力通過“送出去、請進來、傳(chuan) 幫帶”等方式,為(wei) 人才創造深造學習(xi) 的機會(hui) ,爭(zheng) 取專(zhuan) 項資金等政策平台的支持,辦起人才培養(yang) 班,特邀民族文化界、戲劇界的專(zhuan) 家學者授課。

  經過深入研討,“川渝民族戲劇創新與(yu) 發展三年規劃”已具雛形。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一致認為(wei) ,隨著發展規劃的落實,川渝民族戲劇有望成為(wei) 祖國西南地區的璀璨明珠,不僅(jin) 能帶動和服務民族地區的團結和發展,還能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在國際上展現可愛可信可敬的中國形象。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do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晨)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